是什麼讓貴陽這條不到200米的巷子,每晚擠得人山人海?

2019-07-30     貴州微聯盟

白天是高大上的購物中心,到了晚上市井氣息開始從巷子裡竄出來,是什麼讓貴陽這條不足 200 米的巷子每晚人山人海?

是什麼讓這條巷子有如此大的魔力,成為貴陽娛樂達人心心念念的宵夜勝地?是貴陽熬夜黨深夜的寂寞?還是貴陽吃貨一族夜晚撫不平的飢餓?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貴陽這條深夜充滿美食的小巷。




白天大家西裝革履在百盛里進進出出,到了晚上,扔掉外套高跟鞋,便一頭扎進旁邊的慈善巷裡吃吃喝喝,這就是這條不足 200 米狹窄小巷每晚的常態。


不過百來米的巷子,啤酒、烤串、洋芋粑、牛肉粉……琳琅滿目。形形色色的人聚在這裡划拳、擺龍門陣,百盛準備打烊,這邊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


慈善巷,曾經《新華日報》貴陽分銷處舊址,如今成為了貴陽出名的美食巷。


這個過去通過報紙滋養著貴陽人民精神生活的巷子,今天以一種更實在的方式給人以飽腹感。



晚上九點,慈善巷饕餮夜生活正式拉開序幕。各家攤主搭棚擺攤,各路食客相繼露面。讓王維「獨坐悲雙鬢」的二更,在這兒,浸透了食物見熱火膨出的油脂香氣。


洋芋粑、燒烤、牛肉粉、烙鍋……從巷口開始,沿牆根一溜兒排開。老話里說「一更人,二更鑼」,慈善巷是「二更鍋」,鍋鏟一響,熱鬧開場。


短短一個小時,起初還空空蕩蕩的巷子,瞬間人山人海。如果你沒能在第一時間想好吃什麼,就將面臨排隊十分鐘的窘境。在這裡,猶豫等於漫長的等待。


慈善巷長不足 200 米,高牆緊夾,地方窄小,每個攤位只能放兩三張桌椅,卻從來不會因為座位不夠的問題影響生意。


客人點了中意的美食,出鍋後端著就走,哪裡寬敞坐哪裡,不抱怨、不扭捏。這是食客與攤主間的默契,也是攤主與攤主間的默契。


為了能有「一席之地」就餐,食客必須卸下白天的冷漠與隔閡,互相拼桌,撿哪兒坐哪兒,坐下時點頭微笑打個招呼,席間還能嘮兩句嗑。巷子外共享單車,巷子內共享桌椅,比巷子外更有人情味、生活趣。


1994年的慈善巷,就以洋芋粑聞名遐邇,直到今天,這裡依然是洋芋粑攤攤居多,而且家家生意都不錯。


巷口第二家洋芋粑已經在貴陽做了二十多年,至今沒有名字。來他們家吃東西的多是老客,不需要店名,到地方直接認人就行。


因為處在離巷口不遠的位置,進巷子必然會遇見他家,客人憑香味決定是否落座就餐,所以老闆相信,無需掛牌招攬客人,只管把味道做好,就不用擔心沒生意。


一路往裡,位於巷子中央的社會牛肉粉人氣爆棚。一口大鍋、一桶酸粉、幾盆牛肉,香氣四溢。下粉、撈粉、加料、端盤,各司其職。由於每個環節都有人負責,下粉速度也很快,因此雖然總是排著隊,但等待時間卻不會很漫長。


社會牛肉粉湯汁香醇,牛肉新鮮,據說酒後吃,味道比平時更好。這種說法大機率源自夜場達人之口,嗨玩整晚,回家前吃一口熱乎乎的牛肉粉,味道自然一絕。


除了牛肉粉,巷子裡最顯眼的還有烤肉串。紅色的 LED 燈牌閃閃發光,大老遠就能看見。


攤位就在招牌後的電線桿下,一個烤架、一排烤肉、幾張桌子,天地小小。當老闆娘把火一升、烤串一架,招來四方食客時,卻能聚成熱鬧喧囂的知味大世界。


他們家擺攤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味道不錯,所以常常會有人慕名前來。


短短百來米的小巷,每晚都匯聚四面八方的食客。仿佛貴陽人回家必經此路,因此總要在這兒吃點什麼,才好回家睡覺。


慈善巷營業時間很長,從晚上九點一直持續到凌晨三四點,幾乎為貴陽熬了個通宵。


周圍的街道早已空無一人,這條巷子卻依舊燈火通明、熱鬧非常。


不管是剛剛下班的工薪族,還是深夜未歸的玩樂達人,在這裡都能放下一身疲憊,找到填滿胃袋也填滿心靈的溫暖角落。


滋滋冒油的洋芋粑、軟糯的炒米皮,再來一碗社會牛肉粉……聽老闆響亮的吆喝,看看周圍吃得正歡的「飯友」,披著紅色帳篷下傾斜的暖光,心情豁然開朗。


貴陽的夜就像江湖,踽踽獨行時倍感孤獨、冷清,卻又在轉角偶遇另一番天地。人間煙火撲面而來,各家掌門大展手藝,遊俠東走西竄,嘗嘗洋芋幫的看家本領,試試烤肉派的鎮店之才……這一番吐濁納清,改明兒,又是元氣滿滿的好漢!


從曾經《新華日報》貴陽分銷處到今天有名的美食街,短短一條慈善巷在 80 多年時間裡一直默默滋養著貴陽人,以前是用文字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現在是用美食治癒人們疲憊的心。


在貴陽的夜裡,如果累了倦了不如來這裡歇一歇,點一份熱氣騰騰的食物,聽聽這小江湖的故事。相信,一定能找到堅持下去的勇氣。

動圖來自SOOGIF


貴州微聯盟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圖片:二十七 責編:果芒芒

整理不易,請動動你的小手點一下下方的廣告,幫小編加個雞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uN9QmwB8g2yegNDQ7j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