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活著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活著。顧名思義,生下來,活下去。
第二個層次是:體面地活著。大方得體,自信從容,不為生活所迫。
第三個層次是:明白地活著。接納平凡,明白自己是誰,看淡名利,明白活著的意義。
很多人以為滿足了物質生活,就是達到了第三個層次,其實不然,有的人看似體面風光,不過只是活成了第一個層次。
年少時,總以為有錢就有了一切,半生已過,才漸漸明白:物質上的富足根本彌補不了精神上的匱乏。
01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認為所有人都是傻瓜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傻的。鄙視所有人的人,其實根本就沒有人把你放在眼裡。
前兩天,有個作家被罵上了熱搜,一時間討論話題的熱度甚至高過了她的作品。
颱風天,當所有人都在關注災情、心繫災區時,作家張曉晗發了一條微博:
微博中寫道:我住著兩千萬的房子,做著精英的工作,過著top5的生活,聞得出別人身上的地鐵味。
因為馬桶堵了,不管多大雨,十分鐘必須有人來修,不然周一就找人揍樓管。
《寄生蟲》是今年大火的電影,而她提到的「聞得出地鐵味」正是貫穿這部電影的關鍵詞。
電影中,身處上流的朴家人每次靠近住在地下室里的金家人時,總說能聞到一股奇怪的味道,他們覺得那就是地鐵里的味道,並對此表示出厭惡。
網友一致認為,馬桶壞了情緒不好可以理解,但「聞得出別人身上的地鐵味、解決不了就找人揍樓管」實在令人不適。
隨後,張曉晗的丈夫為了維護妻子,發表了一條微博,他將質疑妻子的網友們稱為「窮屌絲」,瞬間將網友的罵聲推到了頂峰。
有人評論道:一直以為書讀多了,個人教養自然不會差,現在看來,總有個例的存在。
事情不斷發酵,張曉晗被扒出「作家」名號也是靠抄襲得來的,最終在爭議聲中,她刪掉了微博。
孟非曾在節目中說過:所有的優越感,都來自於缺乏見識和缺乏悲憫。
有人以為自己住著兩千萬的房子,就是人中龍鳳;以為寫過幾本書,就是社會精英;以為生活富裕了,就是top5了;以為自己站在了「金字塔的頂端」,就是在俯視所有人。
其實說到底不過都是缺乏見識、陷入自我意識的表現。
做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生活水平和個人修養不成正比;人生最可怕的就是,住在一個小角落,就以為自己看過全世界。
有的人窮極一生都在儘自己所能去自如,但真正的體面,不是外表的華貴,而是你的內心。
02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叫見過世面?
有個高贊回答:知道天有多高,知道坑有多深,知道我在哪裡,知道世界還有左右。能承受最壞的,也能享受最好的。
記得不久前,有一位博士夫婦在參加《相聲有新人》時,當眾狂懟郭德綱。
「別老說相聲相聲,我們說點高級的。」
「您不認識我們?您回去問問于謙,他肯定知道。」
「我們走著瞧,今天您不讓我們過,明天坐在那個位置上的就是我們。」
儘管郭德綱全程笑對他們,委婉的指出自己的看法,但還是沒有換來博士的尊重。
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里寫道: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會小看別人。
真正優秀的人,不會只看得到眼前的成就,而忘記自身的修為,若是沒有教養,讀再多的書也是無用功。
常聽到有人說:讓孩子好好讀書考大學是為了有個體面的學歷,將來有個體面的工作,在朋友親戚面前有一個炫耀的資本。
如果讀書的意義只限於此,未免太過淺薄。讀書從不是為了體面,而是為了完善自己的認知,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上個月,李嘉誠在機場偶遇了一群孩子,乘坐扶梯時,孩子們本著關愛老人的基本禮儀,主動讓行,事後帶隊老師才認出,這位老人就是李嘉誠。
他們的舉動得到了李嘉誠的稱讚,隨後便捐助了200萬元,用來資助孩子們的旅費。
其實平凡人的生活里,每天都發生著不平凡的故事。
烈日下的街頭,一位老人艱難的在車流中過馬路,過往的車流依舊在不斷的行駛。
一位騎摩托車的男子見狀,把車停在馬路中間,示意車主讓老人安全通過。
大連的地鐵里,一位老人身上別著一塊「勿需讓座」胸牌的照片刷爆全網,他說「年輕人都不容易,我站著沒問題,不用讓座。」
可見,教養與年齡無關,也無關於學歷,更無關於社會地位,那是深入骨子裡的習慣,是內心深處的善良。
03
《聖經》里寫道: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之前,必有謙卑。
看到關於張曉晗事件里,有人評論道:「她能聞出地鐵味,不正是說明她曾經也是坐過地鐵的人嗎,一旦有了錢,就容易忘本。」
誠然,人在享受金錢地位給你帶來的榮華富貴之前,首先要學會謙卑。
前段時間,「95歲的葉嘉瑩先生再捐1711萬」上了新聞頭條。
有網友說:曾有幸聽過先生的講座,92歲高齡,冒雨而至,拒絕了學生遞過來的椅子,認真地講了兩個多小時的課程。
即使擁有極大的盛譽,但先生一直堅持守得一顆素心,傳承詩詞之美。
同樣令人敬重的還有83歲的「容嬤嬤」李明啟,有人曾在公交車上偶遇她,小朋友想給她讓座,可她因為心疼孩子,所以堅決婉拒。
小時候看《還珠格格》時令人咬牙切齒的「反派」,其實生活中只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奶奶。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覺得高人一等,在他們眼裡,始終認為自己是個普通人。
真正的教養,不是來自骨子裡的謙卑,而是來自看到更大的世界時的敬畏。
因為為人謙卑,所以寬容理解;因為見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低調;因為好的教養,所以贏得尊重。這才是真正的體面。
作家梁曉聲說,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應具備四種素養: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深到骨子裡的體面,不是有錢就可以,而是要懂得做人的根本:教養。
若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學會尊重別人,若想要活的體面,首先得做一個「體面」人。
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教養,但有教養的人,一定算得上文化人。
人只有知道自己是誰,明白為人處世的分寸,提升個人的修為,才能成就好的人生。
做一個普通人,也許家財萬貫很難,但有教養就容易很多,願你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