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智商這個話題。很多家長都喜歡用「聰明」或者「笨」來形容孩子。
在過去的觀念里,我們覺得智商可以形容一個人的聰明程度,預測他將來的學業和事業成就。而且智商靠遺傳決定,基本不會變。
所以很多孩子成績不好,智商一般,就被家長、老師誤以為是「不聰明」。但其實,這裡面有很多誤區。
首先,傳統的智力測驗只能測出孩子的一小部分能力。智商或者考試成績一般的孩子,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天賦。
其次,說孩子「笨、不聰明、馬虎」,研究證實,這些標籤真的會讓孩子變「笨」。
最後,智商不是固定不變的。大腦有很強的可塑性,後天的培養和先天的遺傳一樣重要。
下面,小樣媽就和大家好好聊聊,怎麼判斷孩子聰不聰明;哪些做法會讓孩子變笨,要盡力避免;哪些做法能讓孩子更聰明,要堅持去做。
01 孩子聰不聰明,從這8個維度來判斷
先來說說大家都很關心的智商。在我們的理解里,人的智商是固定不變的,測出來是多少,就是多少。
大部分人的智商範圍在90-110之間,低於70會被認為是智力遲滯,高於130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才」。
很多家長在看到別人家孩子讀了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甚至考上狀元後,都會感嘆說,
「讀書還是要看智商的,像我們這種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學,找份普通工作就行了。」
這種盲目相信智商的做法,其實大大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
要知道,人的智力是很多元的,智力測驗只能測量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
以著名的韋氏智力測驗為例,這套智力量表主要包括詞彙、語言理解、算數、相似性、位數廣度、積木圖案測試等內容,主要反映了測驗者邏輯數學、語言,還有空間方面的智能。
以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論來推算,上面這些能力只占了一個人智力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斯滕伯格口中的「分析性智力」。
這種智力包括了一個人解決問題、理性判斷和對比觀點的能力,也是學業考試中體現最多的一類能力。
除此之外,人的智力還包括「實踐智力」和「創造性智力」。
「實踐智力」又被稱為「街頭智慧」,是一個人應對生活環境中人和事的能力。
很多人讀書時成績不錯,進入社會後卻混得不好,就是因為缺乏實踐智力,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創造性智力」就不用我多解釋了。在現代社會,孩子讀書成績再好,如果沒有獨創性的想法和觀點,也只能做一顆優秀的「螺絲釘」,很難有好的發展。
從斯滕伯格的理論可以看出,我們常說的智商,只是孩子智力的一部分。除了學習成績,是否擅長與人交往,有沒有獨創性的想法,也是孩子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斯滕伯格之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又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多元智能理論。
我猜你會對他的理論更感興趣,因為他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培養孩子成才的「捷徑」。
加德納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不同的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博物學家智能。
前兩種智能我們比較熟悉,是智力測驗的主要測試內容。
空間智能指辨認、運用空間內物體的能力,飛行員、雕塑家、建築師等都具有較強的空間智能。
音樂智能比較好理解,是指對音樂的表現力、創作能力和欣賞能力,包括歌唱家、作曲家、指揮家等。
身體-動覺智能,指使用整個身體或身體某個部位來解決問題、創造產品的能力。包括舞蹈家、演員、運動員等。
人際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一個是理解他人,與他人有效工作的能力,另一個是理解自己,調節自己生活的能力。
合起來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情緒智力」,或者說EQ(情商)。
最後一個博物學家智能,是指將生物分類,察覺其所在環境微妙變化的能力。達爾文、李時珍都是這類智能的代表。
加德納認為,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並且是相互獨立的。
也就是說,邏輯-數學智能不強(數學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有著很優秀的人際智能(情商高),或者身體-動覺智能(運動能力好)。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智商不高,考試成績不好,就說他「笨、沒出息」,阻礙了他在其他領域成才的可能。
02 你的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
用智商或考試成績來評判一個孩子的聰明水平,會導致一個可怕的後果——預期的自我實現。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糟糕的考試成績時,都說過類似的話,「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笨的孩子?」殊不知這句話真的會讓孩子變笨。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老鼠隨機分為兩組,告訴一組學生,「你們的老鼠非常聰明」,告訴另一組學生,「你們的老鼠學東西比較慢」。
之後,兩組學生分別訓練他們的老鼠通過按壓槓桿獲取食物。結果那組被誇「聰明」的老鼠,表現真的比另一組好。
原因就是那組學生對老鼠有了積極的預期,所以他們在訓練時更熱情,對老鼠有更多的鼓勵。
心理學家也把類似的實驗搬到了學校。
他們告訴老師,有20%的學生非常有潛力。一年後,這群學生的成績突飛猛進,果真都成了好學生。
但事實卻是,這些孩子是被隨機挑選出來的。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進步,是因為老師對他們有所期待,於是給了他們更多的鼓勵、機會,還有挑戰。
所以說,千萬不要用「笨、不聰明、馬虎、懶惰」這些消極的詞來評價孩子。這不僅會讓孩子變得沮喪、自卑,不願努力,更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03 這樣做,讓孩子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看到這裡,你已經知道智商或考試成績,並不能全面地代表孩子的能力。但你可能還不知道,智力是一個區間,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很大。
怎麼利用心理學家的這些理論,讓孩子的智力儘可能達到他的上限,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呢?給大家分享3點建議。
1、給孩子豐富的成長環境
多元智能理論給我們提供了8個具體的方向,去尋找孩子的優勢智能。所以,我們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多讓他接觸不同的事物,挑戰不同的活動。
例如聽音樂、親近大自然、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玩積木、畫畫、講故事等。
不僅能刺激大腦,避免突觸被刪減,幫助孩子構建起更複雜、更高效的神經網絡,也有助於我們儘早發現孩子與眾不同的天賦。
有一位媽媽為了讓女兒成才,大班時就把她關在家裡,每天做數學題、英語題,練習彈鋼琴。結果女兒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比同齡孩子弱,不會和人打交道,更別說找到自己的特長了。
2、充分開發孩子的優勢智能
想要讓孩子活得快樂,還能活得成功,一定要讓他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所長。而不是盯著他的缺點,不停地批評、糾正。
怎麼判斷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賦呢?心理學家沃特斯在《優勢教養》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3個標準:
(1)優異的表現
孩子在做某類事,學習某項技能時,和同齡人相比學得更快,學得更好。
(2)充滿激情
孩子做這類事時,特別快樂,有熱情。
(3)經常用到
孩子一空下來,就會主動做這類事,這項能力使用的頻率特別高。
如果你在孩子身上觀察到了符合上面3個標準的事,那這八成就是孩子的天賦所在,要儘可能地支持他,培養他。
這不僅能讓孩子的優勢更突出,也能幫助他建立自信,培養堅韌的品質,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
3、一種智能為主,多種智能為輔
有些家長會擔心,揚長避短地培養孩子,難道他音樂智能強,就不用上學參加高考了嗎?
並不是這樣的。
加德納指出,每個人身上都有八種智能,只是大家擅長和組合的方式不同。而且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都需要運用多種智能才能解決問題,把事情做到最好。
比如小提琴家,他最核心的是音樂智能,但想要演奏好樂器,他還需要身體-動覺智能的支持,要運用自我認知智能來調節自己的狀態,還要運用人際關係智能和觀眾互動,和其他人協調溝通。
所以說,我們並不是孤立地培養孩子的一種智能,而是在幫他尋找優勢、發揮優勢的同時,兼顧好其他能力的培養。
北京一個男孩李果,就因為對小鳥的愛好,成為了博物學家楊曄的小助手。
他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鳥類知識,跟隨楊曄觀鳥、拍鳥,發現了北京第一隻棕臉鶲鶯,刷新了北京的鳥類記錄。因為這一點,他被北京二中等多所重點學校搶著要。
可見,培養孩子的優勢智能,即使不把它變成未來的職業,孩子也會因此變得與眾不同,更容易被機會垂青。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沒有想到自己孩子身上有哪些突出的智能?歡迎留言分享。
我是小樣媽,喜歡我的文章,就評論、轉發支持我吧。歡迎加入我的早教遊戲圈,讓孩子越玩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