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10月13日,2024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中外青年科技人員對話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主題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來自中國、美國、埃及、南非等高校的專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40餘人參會。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家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鄒暉、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出席對話會並致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李楠主持開幕式。
李家俊在致辭中指出,青年科技人員要勇於創新、敢於突破、並肩作戰、共享資源,共同探索科學的未知。要跨越語言的障礙,主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的思考與方法,促進跨文化創新思維的碰撞與融合。要志存高遠,不僅追求個人的卓越,更要心繫全人類的福祉,懷揣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將科技的力量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鄒暉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她指出,學術活動是推動科技創新、增進國際合作、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國際教育合作是促進中外青年科技人員交流對話的重要渠道。要推動青年科技人員學術對話,共同解決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要創造青年人交流合作的環境,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造力。要攜手推進開放合作的未來,在交流中尋求合作,在合作中尋找突破,在突破中尋求發展。
安諾傑表示,青年科技人員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應當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給予足夠的認可和肯定,為他們提供跨領域學術培訓,支持他們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給予國際交流的平台,增進溝通對話,分享科研成果,攜手解決共同面對的挑戰,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鬍莉芳主持主旨報告環節。美國富特海斯州立大學生成式人工智慧工作組主席瑪格達琳・莫伊,學會學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閻光才、趙婷婷,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扎卡里・帕爾多斯,南非西開普大學副校長肖恩・帕特分別以《四種常見的誤區:我們的未來與人工智慧》《當下及未來學術職業所面臨的形勢》《從「唯論文」到實際貢獻:科技創新評價的轉向》《生成式人工智慧用於適應性輔導與大學生成功》《促進跨學科科學與技術創新的方法》為題作專題報告。
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語言學院院長大海主持專題對話「科技創新與跨文化交流」環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溫宗國、美國太平洋大學製藥和化學科學項目主任朴美紀分別以《環境科技創新助推綠色可持續發展》《3D列印:技術對醫療保健影響的一個例子》為題作專題報告。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教育處處長潘海蓮、太平洋大學講師韓瀟媛、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副教授尤蘭達・瓦斯奎茲、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扎卡里・布雷默、史丹福大學醫療中心住院醫師艾米・蔡圍繞議題開展交流對話。
美國太平洋大學副教授趙秦良主持專題對話「開放科學與知識共享」環節。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巫銳、路易克拉克大學副教授昆代・奇林多分別以《國際視域下高校開放科學建設的雙重動力機制》《科學技術人性化:走向幸福發展》為題作專題報告。
作者:焦小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fea2d0b1551374393e862e1e33eaa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