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控制」求美者心理?誰來培養年輕醫生?誰在影響醫生收入?

2022-04-25     時尚小好哥

原標題:誰在「控制」求美者心理?誰來培養年輕醫生?誰在影響醫生收入?

文|天下美商守仁

從美商研究院發布的《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得知,預計到2022年,我國醫美消費用戶規模將超過2000萬,重回20%以上增長通道。任何一個日漸龐大且依然在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都有著外界無法得知的灰色地帶,或者不成文的「潛規則」,醫美行業也不例外。

天下美商記者查閱過往的醫美行業潛規則報道,大多集中在渠道提成、假貨橫行等方面,對醫美行業從業人員內部關係報道幾乎沒有,天下美商決定以此為突破口,從另一個橫切面一探醫美行業的「」。

依賴、崇拜心理導致「殺熟」可能性增大

相比其它醫患關係,似乎醫美醫生和「病人」關係更為融洽,求美者看到自身顯著變化,對醫美醫生產生依賴、甚至崇拜心理,對輕醫美這種並不算低頻的消費項目,部分醫生利用求美者這種心理開展過度醫美。

這種依賴心理分為兩種,一種是依賴,另一種是心理依賴。

依賴好解釋,當看到自己醫美後顯而易見的效果,大部分人都很難自己法令紋再垂下來、細紋再爬上眼尾、皮膚再沒有光澤的樣子,只能進入無限循環的的醫美消費。

與依賴不同的是,心理依賴是對醫美醫生個人的依賴,甚至上升到崇拜的地步。據業內人士透露,部分求美者和醫美醫生熟悉後,有時候不做醫美項目也定期找醫美醫生聊天拉家常,把醫生不當外人,甚至是親密朋友。

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是正常、平等的醫患關係無可厚非,但一旦產生「依賴」、「崇拜」心理,雙方地位不再平等,但求美者主觀意識上卻感受不到這點。

的是,部分醫美機構恰恰就利用了求美者這種心理,單純為了追逐營收,對其進行不恰當的醫美治療行為,簡稱「殺熟」。

拿線雕來舉例,部分求美者總覺得效果不滿意,要求醫生再次加強穩固效果,如果醫美機構為了單純盈利,不顧求美者皮膚實際情況盲目再次線雕手術,極有可能造成皮膚凹凸不平,甚至局部感染。

據醫美行業醫生透露,他曾接待過一個需要面部修復的患者,整張臉簡直是「玻酸產品大全」,只要出現了最新的產品,她就敢往臉上打,按照患者的話說,自己和醫美機構老闆關係好非常熟,甚至有點盛情難卻,不好意思拒絕。

師徒制在民營醫美機構並非主流

在公立整形醫院,年輕醫生到崗後,從學科建設體系上都會給指定老師。在這種體系下,不管年輕醫生取得多大成績,都得承認這個老師,並且「成名」後,也會說自己師承xx。而且「徒弟」發展越好,作為老師也越有。

到了民營醫美機構,事情卻呈現另外一番景象。

沒有了公立整形醫院的天然的招牌效應,能活得還不錯的民營醫美機構,幾乎都有「明星」醫生坐鎮。

這些醫生由於在公立醫院接受了最先進、最前沿的各項技術、治療的經驗,出來後在民營醫美機構幾乎都穩坐流量和收入的C位,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不太願意帶徒弟。

據醫美業內人士透露,產生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有:一是民營醫美機構完全市場化,年輕醫生流動性大,和機構都是合同制,如果費勁巴拉的教會一個年輕醫生,一旦跳槽,優秀人力資源損失不說,還可能為競爭對手培養了人才。

二是醫美機構的醫生大多都是從公立醫院出來,既然願意出來就是為更高的勞動報酬,更高超的勞動技術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力,相應取得的勞動報酬更高。如果再搞公立整形醫院「師徒制」,就有可能把自己陷入「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境地。

「雖然民營醫療的性質決定機構無義務去有一套專門培養體系,但我還是每周會和年輕醫生溝通交流」,同時,資深整形外科醫生、北京豐聯麗格院長王冀耕教授也承認,「醫學行業易學難掌握,是一門實踐科學,不論在公立還是民營機構,一個好醫生的成長不能僅依賴外在培養體系,更多的要靠自己,從受教—學習—分享—綻放,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醫美消費入口把關人影響醫生收入

在傳播學中有眾所周知的「把關人」理論,在大眾傳播中,負責搜集、過濾、處理、傳播信息的傳播者被稱之為「把關人」,他們的行為就是「把關」。鮮為人知的是,在醫美消費鏈中也存在「把關人」,「權利」並不比大眾傳播中的「把關人」小。

儘管已躋身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但醫美查顯示,醫美行業未來3年仍可保持20%以上年均增速。這意味著,除資深求美者之外,越來越多的「小白」將懷揣對美的希冀踏進醫美之門。

這道門的引路人就是「醫美諮詢師」,因為在整個醫美消費鏈中,她們是「醫美小白」最先接觸到的人。

按照醫學會醫學美容與美容學分會的解釋,「醫美諮詢師」是醫美機構中從事諮詢工作的、在醫生和求美者之間架起溝通橋樑的從業者。

但直到今天,「醫美諮詢師」也未成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職業」,雖然18年前曾有人為此努力過。

2004年,彼時作為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秘書長的王冀耕建立了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網絡信息中心,並成立了國內首個美容外科諮詢師學習班。

「做諮詢師學習班是想讓諮詢師這個職業正規化,能有一套該職業的行業標準,甚至希望這個行業標準能最終能成為國家標準。」如今已是資深整形外科醫生、北京豐聯麗格院長王冀耕教授談起當年初衷稱,「當時完全是公益的想法,幾乎是不掙錢的」。

當時為美容外科諮詢師開展課程涉及的知識有:美容外科、法律法規、心理安撫、銷售知識、形象形體設計等,在國內開的這個先河,受到了從全國各地學員的歡迎,這些從學習班走出去的學員如今大部分仍在美容外科行業,有的轉型醫美業,甚至當上老闆。

在這之後,全國各地開始爭相模仿,然而莆田系的加入讓一切都變了味,讓醫美諮詢師直接變成銷售,這一現象從某知名招聘軟體上可以得到佐證——多家醫美機構對醫美諮詢師的招聘都無學歷、醫學背景的要求,反而特別看中「銷售」工作經驗。

更鮮為人知的是,在不正規的醫療美容機構,甚至出現老闆管醫美諮詢師,醫美諮詢師管醫生的亂象。

在醫美機構的組織架構中,身懷「絕」技的醫生明顯處在職場生態中最上層,收入最高,但鮮為人知的是,作為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之一,醫生拿到手的勞動報酬極有可能受「醫美諮詢師」影響。

當求美者說明自己需求後,如果求美者沒有特殊指定的醫生,醫美諮詢師會推薦平時和自己關係好的醫生來接單。特別是醫美小白,被醫美諮詢師「忽悠」,最後選擇可能並自己的醫生,這意味著,如果和醫美諮詢師搞好關係,某種程度上就能獲得更高業績。

這種現象只存在在部分醫美機構中,也並非主流現象。因為醫生的出品質量、和客戶的溝通能力都和客戶「回頭率」有直接關係,而「回頭率」又和醫美諮詢師的薪資掛鉤,醫美諮詢師也會有一套評判體系,在業績壓力下,關係再好恐怕也要最終向「出品效果」妥協。

如果真的存在醫美諮詢師和某個醫生關係好,更多的也是在長期的合作中達成的一種信任、默契的拍檔關係。

在已開發國家的醫美行業,醫美諮詢師更多承擔的是醫生助理職責,這一點也更多被國內領先的醫療美容機構所接受。

「我現在承擔的更多是醫生助理的職責,協助醫生協調安排日常工作的事情,讓醫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要精力放在治療和技能的提升上。」聯合麗格集團一名資深的醫美諮詢師對天下美商記者談到目前自己工作職責。

事實上,天下美商記者採訪了多名醫生,他們也十分認可,認為醫美諮詢師應幫醫生分擔基礎、簡單的醫療、醫美知識的講解,減輕醫生的重複勞動,讓醫生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術鑽研等更專業的工作上。

但從業近40年的王冀耕教授對諮詢師還抱有更高期待,「作為一種醫療行為,真正負責任的醫生有時候無法給求美者100%的承諾,但求美者往往心理預期過高,術前預期效果認知的協調的工作,其實考驗著優秀醫美諮詢師的溝通能力。」

我們今天談論的「潛規則」是醫美發展到目前階段,存在的部分不被外界知曉的行業現象。事實上,不應該談「潛」色變——

除了求美者自身原因,是什麼樣的醫美消費市場孕育了「殺熟」行為?

在競爭白熱化的醫美市場,保持職場競爭優勢難道不是一個醫美醫生的正確生存之道嗎?

如果兩個醫美醫生水平真的差不多,為什麼醫美諮詢師就不能推薦和自己關係更好的那一個?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些「潛規則」現象盲目去「苛責」醫美行業中的個體要「絕對理性」,而是應該讓相關部門從操作層面去管理醫美從業人員的資質、規範醫美機構的運行、搭建醫美行業人才建設體系。

最重要的是,讓醫美行業里的每個個體,都明確知道觸碰到「潛規則」後該付出的「代價」及「代價」的程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f3cb288dc2a8881758647ea415a5d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