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爾胡雪峰以城之名相聚,探討籃球南北派別,對年輕球員提建議

2023-11-24   叮咚體壇

原標題:巴特爾胡雪峰以城之名相聚,探討籃球南北派別,對年輕球員提建議

新賽季CBA聯賽已經結束了第一階段前十輪比賽爭奪,本賽季,CBA聯賽「以城之名」的口號,讓不少球員和球迷,有了歸屬感,與主隊和城市一同戰鬥,成為一大現象。

由CBA聯賽官方贊助商卡特彼勒打造的《CBA挖掘機》第四季第三集於近日上線,本期邀請到了中國男籃前國手,現內蒙古籃球協會主席巴特爾以及江蘇籃球管理中心副主任胡雪峰。兩位名宿與主持人連睿、周鵬一起,探討了城市籃球事業發展的話題,另外對於中國籃球派別以及年輕球員的成長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談到巴特爾和胡雪峰,想必球迷都不會陌生,兩人曾為中國男籃和CBA聯賽征戰多年,是一代中國籃球迷的時代記憶。在聯賽中,巴特爾作為新疆隊的主力中鋒,胡雪峰作為江蘇隊的主力後衛,兩人曾上演過多次直接對話。因此,在聊到關於客場印象的話題時,兩人都有比較深的印象。

巴特爾直言讓他最難忘的是江蘇主場,當年的江蘇南鋼本身實力就很強,主場更難打。另外就是冬天特別冷,雖然場館內有暖氣,但都在觀眾席,下不到場地,打了兩三節球,手還是涼的,所以來了基本就是輸球。而胡雪峰則認為吉林主場讓他印象深刻,北方比較干,球上手比較滑,另外現場還有球迷扔瓜子,所以整體的氛圍感受不是很好。

如今的巴特爾和胡雪峰,都已經從籃球運動員轉型成為籃球事業從業者,以實幹家的身份各自為所在的家鄉城市籃球發展做出了努力和貢獻,包括內蒙古的「蒙BA」,江蘇的企業聯賽等。談及在內蒙古推動籃球發展,巴特爾直言:「內蒙古的體育產業相對來說是比較落後的,前期推動時比較困難。後來第一家職業俱樂部農信女籃的崛起和成功,推動了內蒙古籃球事業的發展。」

巴特爾提到,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曾提及,要做職業俱樂部,就得做高大上,但作為協會,工作就要下沉,越基層越好。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內蒙古籃球事業越來越好,參與籃球運動的人群越來越多,把籃球推廣到基層地方。巴特爾覺得這些工作還是基本做到了。而對於胡雪峰在江蘇打造的企業聯賽,他直言:「發動社會企業,利用周末時間,員工參與,周期也長達5個月的聯賽,類似於CUBA大學生聯賽的分區。未來要把這個模式推向全國,聯合全國其他地方。打造一個以籃球會友,通過籃球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的平台。」

巴特爾和胡雪峰,他們在離開賽場之後,繼續發揮著自己作為籃球人的餘熱,真正地踐行著「實幹成就夢想」,為城市籃球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國籃球此前一直流傳著區域籃球風格,分為南派、北派的說法。對此,巴特爾認為一直還存在,所謂的南派,其實是小快靈打法,在傳接球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江蘇籃球就是典型的盛產「靈」的球員,胡雪峰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而北派,主要靠身體素質,比如巴特爾他自己在內線,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在胡雪峰看來,現在影響南北風格的,最主要的還是在教練執教風格上,多少還會有所影響。他提到遼寧隊的當家後衛趙繼偉,就有點南方球員的小快靈感覺。

提到球員風格,免不了聊起當下中國球員,特別是年輕球員的情況。巴特爾認為一聊到年輕球員,外界普遍感覺他們基本功差,其實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去系統地練基本功。不像當年自己那一批球員,每年起碼有4個月系統的封閉冬訓,全身心地投入到球場之上。但現在不一樣了,大環境讓他們變了。而胡雪峰認為,現在的年輕球員身體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就更容易忽視基本功的訓練。加上教練的目的,也都是以贏球為目的,所以就會放寬一些要求,比如傳球和戰術方面的。巴特爾接著胡雪峰的話提到,年輕球員擁有先天優勢的身體條件,就更應該要腳踏實地。三分是天賦,七分是靠後天的努力,而不是被現在的大環境影響,以一個「網紅」的身份來對待訓練比賽。

誠如今年CBA聯賽倡導的「共赴此刻,鑄造熱愛」,年輕球員在追求自己籃球夢想的同時,還是要保持熱愛,為了共同的目標,以實幹家的精神,一起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