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專家鑑定古董十大通病,看完你還敢找專家嗎?

2019-07-19   華人視點

當今,文博專家在鑑定文物時,通常除了易見的普品之外,對一些稀罕的珍貴文物不認可。原因就是鑑定專家沒見到過,認為歷史上沒有這種東西,或認為這樣的東西不可能在民間等等,而且,這種不負責任的「鑑定方法」成了專家們較為默契的「通病」或「潛規則」。

歸納起來有十種:

一 是國家博物館藏品中從沒有的,不認可;

二 是官方考古機構從未發現過的,不認可;

三 是陶瓷歷史文獻里沒有記載的,不認可;

四 是權威鑑定機構無法認知不了的,不認可;

五 是文獻雖有記載,但敘述不詳的(如柴窯),不認可;

六 是權威出版物里已「拍板」或「斷定」沒有的,不認可;

七 是被當今專家名人或學者,認為古代沒有的工藝,不認可;

八 是與官方藏品色彩、紋飾、胎釉略同但有小異,把握不了的,不認可;

九 是有部分資深藏家研究論證確是「到代」的文物,與權威專家「觀點」相悖的,不認可;

十 凡不是「考古界和學院派」研究的成果和業績,民間學者有重大發現的研究成果,不認可。


但是,藏界早有共識,我國的古瓷的確有特殊罕見的、或者壓根兒就有前所未見的珍品存世,這是不可否認而客觀存在的事實。有些專家太低估了文物在民間的存世量,各時期各朝代的文物都千模萬樣,誰都不可能盡收眼底一覽無遺。中華五千年光輝的歷史,祖先創造並遺世了許多未知的東西很多。因此,不得不承認現在有些才出現的,或留傳有緒至今的一些稀少罕見的老物件,各大博物館不一定都有。

所以,一旦某些特殊極罕的文物面世,有的專家學者今生也從沒見過,更談不上對某種文物的研究考證了。況且,即便是國家頂級的專家也必須承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限的,而個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專家也成在某些盲區。因此,博物館以及書藉史料中,也就無法查找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謂參照資料和數據。

在藏界常有耳聞,有相當部分的鑑定專家,以恪守自己局限的知識並以官方的藏品,「以偏概全」實施這種盲目的對比鑑定,這早已是業內的一種「通病」。

這種不負責任的鑑定,導致民間較多很有價值的藏品被「封殺」。


有些真實事例在藏友中偶有發生……

十年前,有位老兄家裡有件每年專用腌制,口條豬肚的青花大罐。通過較多的藏友幫忙長眼驗證,其形制和胎釉,包括裝飾圖案和繪畫風格,以及所用的青花鈷料均屬於「元青花」範疇。遺憾的是,被北京某一科技檢測中心和專家否定。

隔年後,持有者無奈以老仿品1.2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外地的藏家。有趣的是,兩年後,「中國海外尋寶團」,在國外以將近600萬元的價格拍回了還是這個「元青花」大罐,並以保護「流失海外藝術品」回歸而甚感榮耀,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

使眾藏友不可思義的是——略有上檔次的文物,在國內均很難得到專家的認可,一但「推出」國門而流入海外,即被國外專家認可並能拍出驚人可喜的價格,這足使中國的專家無比地汗顏。


據有關報道顯示,中國走私流向海外的文物,每年高達至少幾萬件以上。追究導致其文物外流的根源,由於文博界的政策不力,對本土之珍的文物如棄兒般地不與認可,當這些文物在中國無容身之地時,也就完全失去了文物價值的體現,這就導致眾多的文物持有者不得不「割肉」濺賣而轉讓。

對於那些走私違法之事即與「原藏者」毫無干係,這樣就給那些違法走私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貨源,迫使國內大量較為珍貴的文物,源遠不斷地被「掃出國門」而流向海外。以上所論事實,充分體現出中國文博保護政策的缺失和文博專家不專不力,國人只有無奈而為之嘆惜。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從新開捶拍賣20年,在這時期。古陶瓷造假,青銅器造假和書畫造假成風,全國制假售假遍地飄紅,是有史以來最兇猛泛濫的顛峰,其污流的去勢不可阻擋。

再有,就是世界各國不得不承認的,目前所使用的各種多樣的科學儀器,對檢測古陶瓷年代的準確性基本都不靠譜。據權威資料顯示,其「科學檢測年代」的機動性,和不確定性的數據均在700年至1000年左右,也就是說,對檢測宋、元、明、清的瓷器也只能作為「假」參考。至於檢測「唐」以前的陶瓷也只能作為年代的「假」輔助手段。

在藏界眾所周知的,日本幾年前曾宣布發現了轟動世界的,一件唯一的「中國柴窯青百合花瓶」。並曾於2005年,已通過世界最權威的英國牛津大學「熱釋光」的科學撿測,被測定確為700至1100年前燒制的,這和後周皇帝「柴榮」在位的時間基本一致。因此,日方基本認定該瓶就是柴窯器。這其中不確定就有400年的誤差,至今在藏界仍是疑聲一片。

因此,在國內當一件特殊罕見的古瓷出現在專家面前時,由於鑑定專家從沒見過和知識的局限,他們寧願判假而決不敢看真了,這就是鑑定專家,與「科學機檢」都成在怯懦相同的「病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