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之前,9月的影院可謂一片慘澹。
要說本月有什麼值得期待,《威尼斯驚魂夜》肯定算是一個。
《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之後,「大偵探波洛」系列回歸。
依然改編自「推理女王」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經典小說。
「肯爵」肯尼思·布拉納(《雷神》《哈利·波特與密室》)執導並主演。
依然彙集全明星主演。
楊紫瓊+詹米·多南(《五十度灰》)+蒂娜·菲(《我為喜劇狂》)……
依然沒逃過撲街噩運。
全球首周票房3720萬美元,北美1450萬美元,沒賣過上映第二周的《修女2》;
國內上映5天,票房剛破2000萬,被《敢死隊4》和《鸚鵡殺》摁在地上摩擦。
明明越拍越爛,但卻越爛越拍。
「這個系列為啥還能繼續拍?」,可能是波洛也破解不了的謎題——
「威尼斯驚魂夜」
A Haunting in Venice
2023.9.15
波洛正傳
赫爾克里·波洛,阿婆所著系列小說的主角,一名愛講法語的比利時偵探。
書中描述:
「身材矮胖,棗核腦瓜,偏愛修飾自己月牙彎的鬍子,其貌不揚,還有強迫症,但是和藹又可愛。」
他最出名的是腦袋裡「小小的灰色細胞」,憑此破獲過諸多奇案。
影史上,數位演員扮演過波洛。
公認最經典的,當屬英國迷你劇,大衛·蘇切特飾演的版本。
大衛·蘇切特
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彼得·烏斯蒂諾夫的版本同樣深入人心。
彼得·烏斯蒂諾夫
2017年,作為「阿婆首席迷弟」的肯爵,決定重啟翻拍。
自導自演,成為史上最「神形兼不備」的波洛
肯尼思·布拉納
首部翻拍,即是挑戰超人氣經典《東方快車謀殺案》。
當年,這片依仗全明星陣容,5500萬成本賺到3.53億票房,可謂年度黑馬。
然而,粉絲卻並不買帳,浮誇自戀的波洛和中規中矩的改編,引起一片吐槽。
5年後,續集《尼羅河上的慘案》回歸。
結果製作成本升級,票房卻連前作一半都趕不上,拍成真·慘案電影。
兩部電影口碑撲街,給肯爵教訓,決定調整翻拍思路:
製作縮減,成本減半。
放棄阿婆家喻戶曉的經典名作,轉而改編相對小眾的《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
這一集,波洛不僅要解決謀殺疑案,還要面對惡靈作祟——
鬧鬼疑案
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威尼斯。
波洛已經退休,過著自我放逐的生活。
萬聖節前夜,老朋友奧利弗女士登門,打破了他的平靜。
奧利弗女士邀請波洛,參加一場通靈儀式。
據說,儀式上的靈媒,擁有與亡靈溝通的能力。
她需要大偵探波洛出馬,幫她戳穿靈媒的騙術。
波洛看在好友的面子上,勉為其難接受了邀請。
當晚,他和一幫陌生人,來到一座破敗的宮殿。
隨著通靈儀式開始,詭異的事情接連出現——
門被無端炸開,吊燈突然落下,打字機憑空啟動……
波洛起初並不以為意,認為都是裝神弄鬼的把戲。
沒想到,緊接著靈媒就遭到了謀殺。
此時,暴雨阻斷了外界的路,兇手只可能是宮殿內的來賓。
波洛不得不重操舊業,查找兇手。
然而,隨著調查深入,波洛遇到了種種超自然現象:
他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眼前出現了一閃而過的幽靈。
波洛發現,這座宮殿曾經是一家鬧鬼的孤兒院。
靈媒之死,可能是兇手殺人滅口,但更可能是惡鬼索命……
優點/槽點
《威尼斯驚魂夜》目前豆瓣6.3分,介於前作之間,個人認為是中肯的。
(《東方快車謀殺案》6.8分,《尼羅河上的慘案》5.7分。)
眾所周知,兩部前作電影,主要是在經典名著上「做加法」。
全明星豪華陣容,全特效優美風光,好萊塢大片的娛樂性拉滿。
但對於阿婆的推理小說,這種奢侈的翻拍未免有點浮誇。
於是,《威尼斯驚魂夜》改為「做減法」,小而美的風格重塑前作的作者性。
將故事局限在密閉空間,以多元的元素類型和鮮明的角色形象來支撐敘事。
具體來說,本片依然遵循阿婆推理模板:
密閉空間突發命案,偵探挨個調查嫌疑人,抽絲剝繭,解開謎團。
不同的是,原著相對薄弱的人氣,帶來了超高的改編自由度。
電影大刀闊斧地改編,除了套用原著的角色名稱,其餘幾乎全部顛覆:
原著是英國,電影改成了威尼斯;原著死者是鄉下小女孩,電影改成了靈媒老阿姨……
原著和電影的關係,就好比是《芭比》和《巴啦啦小魔仙》,《奧特曼》和《奧本海默》——沒有一分錢關係。
想看原著情節,可以看這版
電影核心類型,也從前作的「偵探推理片」,改為「超自然驚悚片」。
威尼斯迷宮般的運河和哥特風建築,烘托出電影復古而精緻的鬼魅氣質。
威尼斯夜景
氛圍陰暗弔詭,引出種種怪力亂神的靈異事件:
鬼屋詛咒、亡靈作祟、夜半歌聲、屍骸異動……
不誇張地說,平均5分鐘一個jump scare,10分鐘鬧一次鬼。
不劇透地說,直到結尾,影片也沒有蓋棺定論解釋是否有鬼。
這可能是在內地看到,最接近鬼片的「鬼片」了。
楊紫瓊的表演也值得一提。
眾所周知,這個系列一向是演員越大牌,越早領便當。(第一部德普,第二部加朵)
這一部,毫不意外是奧斯卡影后楊紫瓊,三分之一就遇了害。
不過,僅有的幾場戲已、足夠驚艷。
癲狂的跳大神通靈表演,slay全場。
聊完了優點,也該說說缺點。
系列老生常談的毛病,本片的推理戲依然薄弱。
調查推理環節,電影只顧裝神弄鬼搞噱頭,
而並沒有清楚展現案情的線索;
揭曉真相環節,則充斥「不走邏輯只走情緒」的機械降神,
只是例行公事般敷衍交待謎底。
和前作類似,推理全靠腦洞,破案全靠嘴炮。
感受不到恍然大悟的腦力激盪,只有自娛自樂的生硬反轉。
作為推理片,拍不好推理,實在忒沒理了。
片中的超自然元素,同樣有點「喧賓奪主」。
影片大量使用廣角鏡頭、面部特寫,以營造壓抑逼仄的氛圍;
但是驚悚效果,靠的還是一驚一乍的剪輯和故弄玄虛的音效。
動不動就「猛抬頭看到鬼」的爛俗橋段,和三流恐怖片沒區別。
片中,鸚鵡怪叫和突然停水等「為了嚇人而嚇人」的橋段大量濫用,
不僅破壞了嚴謹的推理,也令波洛看起來神神叨叨。
與其說是「威尼斯驚魂夜」,似乎作為「威尼斯招魂夜」更合適。
角色塑造同樣是敗筆。
原創角色暫且不提,只說奧利弗夫人。
原著中,她是一個將波洛故事改編為小說的女作家,常被認作阿婆筆下的化身。
奧利弗夫人之于波洛,如同華生之於福爾摩斯。
她的地位僅次於黑斯廷斯,是勇敢,忠誠,智慧的探案助手。
劇版波洛和奧利弗夫人
電影中,卻將她魔改為利用波洛,否定波洛,甚至「陷害」波洛的心機女。
再加上演員蹩腳的口音,不僅糟蹋了角色,更是糟蹋了阿婆。
電影版波洛和奧利弗夫人
還有續集
最後聊聊主題。
肯爵的「波洛」電影,總追求在「忠於原著」和「當代敘事」中取得平衡。
《東方快車謀殺案》探討法律和正義的邊界,《尼羅河上的慘案》刻畫愛情與仇恨的轉移。
《威尼斯驚魂夜》的主題,則是精神內耗危機。
影片中,波洛因戰後精神創傷,對人性心灰意冷,而放棄偵探職業;
經由一場「善惡終有報」的謎案,重新找回對真相的熱情,做回了偵探。
「每個人都背負往日陰影,只有與自己和解,才能走向未來。」
這個主題,是肯爵對觀眾灌下的一碗雞湯,也像是他的自嘲:
系列拍到第三部,一路伴隨罵聲走來:
外型不符、演技浮誇、毫無天賦、糟蹋經典。
肯爵偏偏不死心,又相當勤奮。
於是只能「背負罵名,與自己和解」,繼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實際上,儘管本片票房不理想,不過由於製作成本低,回本壓力不大。
業界普遍看好,系列會繼續拍下去。
下一部,肯爵會霍霍《羅傑疑案》《ABC謀殺案》等人氣大作;
還是繼續大刀闊斧改編《致命遺產》《五隻小豬》等小眾佳作;
還是直接快進到「波洛大結局」《帷幕》,給自己和觀眾一個痛快。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