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開啟灣區生活嘉年華

2023-03-15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設計開啟灣區生活嘉年華

文 Article / 鄒羽涵 Zou Yuhan

圖 Pictures / 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 The 4th China Design Exhibition &Public Art Thematic Exhibition

「設計就像在做一個生活嘉年華,可以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活動形式,供大家娛樂的同時,傳遞思考。」在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灣區特展策展人、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顏為昕看來,基於地理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有經濟價值、科技創新的灣區,更是一個鼓勵善意、睿智與不斷思考和創造未來的灣區,它在推動國家設計產業與文化藝術創意方式轉化方面具備引領性作用。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在文化方面一直有著頻繁的交流和合作,灣區設計師們由此設計出了越來越多具有灣區文化底蘊的作品,創造出了獨屬於灣區的生活嘉年華。

> 廣州中海學仕里兒童活動空間設計,作者:深圳奧雅設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顏為昕口中的灣區生活嘉年華在本屆大展首次設立的「灣區特展」中多有體現。「灣區特展」由他與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副館長盧緩、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學術總編輯張新英共同擔任策展人,分為「魅力灣區」「共生灣區」「視覺灣區」「潮流灣區」「創想灣區」五個板塊,展出案例共計26個,作品共計281件/組,總結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設計及公共藝術的特點、成就和互動交流。

>「安奈兒:一起長大藝術展」展陳及視覺設計,作者:深圳作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張爽,2016年-2019年

「灣區設計常以美化城市人居環境為開端,展現和諧社會、美好生活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理念。」顏為昕補充表示,「兒童友好,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與美好。作為兒童友好型城市群,灣區各城市正不斷通過藝術的方式、創意的手段幫助兒童成長。」在「與你童行:為灣區的明天而設計」的展示作品中,奧雅股份從兒童的成長需要出發,為廣州中海學仕里打造了一座地景式樂園,並特別設計了小機械蜂等IP形象,以六邊形蜂巢和蜜蜂條紋作為場地的設計語言。該樂園打破了傳統的兒童樂園形式,不限定玩法和動線讓小朋友們可以發揮想像,自由創造玩耍。

香蜜湖民政中心空間設計,作者:靳劉高設計(深圳)有限公司 高少康、楊振鈺、徐周敏,2021年

城市形象的表達不止於此。在「美入生活:設計助力和諧灣區」中,空間設計作品「香蜜湖戶政服務中心」通過在空間中加入大量綠植,為市民營造出了仿佛置身於園林般的靜謐感受。該作品打破了既往對政府機關高高在上的固有印象,將深圳親和的、人文的、包容的一面展現給市民,讓人們能在如同城市後花園一般的戶政中心裡感受到城市的溫度和便民的服務。

《錦繡》服裝設計,作者:凌睿婉,2019年

「深入學習、挖掘、繼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設計走向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重要途徑。當下的很多設計門類吸收了民族的傳統紋樣、工藝技術以及天然材料,自然樸拙,渾然天成。」陳湘波說。在「自然秩序:傳統孕育的現代美學」中,服裝設計作品「錦繡」以刺繡的傳統工藝表達了對傳統東方文化的敬畏。其圖案運用了中國的龍鳳等圖騰和當下時尚潮玩的概念,把原「絲綢之路」沿路的人文文化,用創新、有趣的方式重組,表現了大灣區作為公共藝術領域的創新先鋒,也是國家倡導「一帶一路」文化與藝術「新絲綢之路」的未來。作品面料以真絲材料為主,加以現代時尚潮玩元素牛仔、皮質及創意編織毛線;刺繡以廣東繡藝墊繡、盤金繡、絲繡為主,通過現代創意手法與傳統刺繡工藝相融合,表達了「新」與「舊」的大融合。

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 資源日趨匱乏的背景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生活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也引發了灣區設計師們對於綠色設計的思考。「可持續的設計原則必不可少。健康綠色的設計要求在以人為本的同時,為整個人類的未來發展服務。」盧緩說。

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及配套工程設計,作者: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2012年-2018年

據張新英介紹,「余物的價值:讓一切皆為有用」中,廢物不再被視為單純的有害物質或對環境的威脅,而是被設計師重新應用於有價值的設計中,創造出可持續的循環設計產品;「生長的建築:建築的活性與城市空間」中,建築設計作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期校園規劃、中庭廣場與圖書館」從「山、林、院」的規劃理念出發,探索思考了如何通過賦予校園綠色可持續、彈性多元復合的空間形式,應對未來大學教育發展,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自由的學術文化;「先於發展的設計:灣區一體化的規劃布局」中,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及配套工程巧妙地將綠色技術融入建築設計,並由此獲得綠色三星建築設計標識。

深圳大鵬濱海棧橋護欄專項設計—UHPC 超強混凝土護欄與不鏽鋼護欄設計,作者:嵐·建築設計,2020年-2021年

面向未來,灣區設計將怎麼走?「隨著數位技術引領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未來的設計將與科技形成更為親密的關係。一方面在科技發展的支撐下更加以人為本,關照人性;另一方面藉助數位技術的智能化特點,創作『生長型』的設計作品,最大限度地解放人的創造力。」陳湘波補充說:「數字交互技術與設計的結合讓數字展示和虛擬角色及空間成為可能,同時數字列印技術的發展也滿足了個性化、精細化產品的生產需求,設計的表現空間不斷擴大。」「無限可能:數字科技與灣區智能設計 」中,作品「關山月美術館數字館」以元宇宙為技術原點搭建了虛擬美術博物館,展現出來了美術館面向未來轉型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個以虛擬社區的方式搭建的系統性數字平台中,擁有1個門戶、4個專業平台、6個主要應用系統和5個基礎建設實體內容,涵蓋城市美術博物館智慧管理平台、美術博物館虛擬社區、數據採集管理和拓展研究實驗室,以及數字美術博物館標準研究等方面。(編輯:九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e3af7f646149d75589e7f174cc9aa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