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相聲名家朱琦:一輩子就干一件事——說相聲

2023-12-14     半島網

原標題:青島相聲名家朱琦:一輩子就干一件事——說相聲

青島相聲名家朱琦:一輩子就干一件事——說相聲

「我這一輩子,就干一件事——說相聲,怎麼能把從小就喜歡的這件事情做好就怎麼做。」從事相聲表演藝術40多年時間,他從一位業餘愛好者成長為了專業的相聲演員,精彩的包袱、漂亮的貫口、詼諧的語言、幽默的表演、機智的現掛......通過上千場的演出為無數觀眾帶去了歡樂和笑聲。他就是青島相聲名家,青島曲藝社藝術總監朱琦。

朱琦:青島市歌舞劇院曲藝團相聲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東曲藝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曲藝家協會顧問、青島市相聲藝術研究會名譽主席、青島市市北區曲藝家協會主席、青島曲藝社藝術總監。師承於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先生,曾多次在全國省、市相聲大賽獲獎,全國相聲大賽捧哏一等獎獲獎者。

1991年榮獲全國青年業餘相聲大賽捧哏一等獎;1989年在山東歡笑曲藝節中獲相聲表演二等獎;1992年榮獲山東曲藝小段大賽表演一等獎;2000年在山東曲藝匯演中獲相聲表演一等獎;1988年獲青島文藝系列大賽相聲表演一等獎;2007年獲青島市「清風頌」文藝匯演創作一等獎。主要創作和表演的代表作品有《一無所有》、《普通話與鄉音》、《歌曲與方言》、《咱爸爸》、《方言趣談》、《鄰里之間》、《十五月兒圓》、《如此送禮》等。

記者:現在來園子裡看演出的觀眾大概都是什麼年齡?

朱琦:你們是不是以為只有中老年人才願意來看曲藝節目?不是這樣的,來園子裡看演出的觀眾大多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現在,看到有這麼多的年輕人喜歡相聲,我真的非常高興。傳統藝術需要有新鮮的血液來充實,年輕人喜歡,我們才能把這門相聲藝術傳承下去。

從業餘愛好到專業演出

師承相聲大師 是光環也是責任

「很小的時候,在親戚家不經意間聽到了《找舅舅》這段相聲,把我樂得前俯後仰,從那以後我就喜歡上了相聲。」在採訪中,朱琦笑著說起了自己的相聲啟蒙,自此他便與相聲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聽相聲到說相聲,造詣深厚的前輩相聲演員對其影響深遠,朱琦說在眾多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中,他尤其喜歡和藹可親、憨厚儒雅的唐傑忠老師,他覺得自己的外型和表演風格都跟老師很接近,因此在日常表演中也有意地進行了模仿。

1991年,作為一名業餘相聲演員,朱琦去湖南益陽參加全國業餘青年相聲大賽,在比賽中,他抖響了一系列的「包袱兒」,憑藉著過硬的表演實力一舉拿到了捧哏一等獎。然而,在朱琦心裡,這次比賽帶來的榮譽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是他見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偶像,也是作為此次大賽評委之一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老師。比賽現場,與老師的親切交談讓他萌生了拜唐傑忠老師為師的想法,而此時,這個多才多藝的年輕人正好也走進了唐傑忠老師的心裡。1996年,朱琦調入青島曲藝團,正式成為了一名專業相聲演員,他與唐傑忠老師也有了更多的交往機會。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1998年,朱琦終於入門,成為了唐傑忠老師的弟子。他深知,師承名師,這既是光環也是責任。

從藝40年,博採百家之長,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朱琦成為了了同行專家及廣大觀眾認可的不可多得的相聲捧哏演員。在不斷地學習和反覆地推敲中,朱琦越發愛上了自己堅定選擇的曲藝事業。「相聲是一門很接地氣的藝術,它不但能博人一笑,逗人一樂,它還帶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很好地寓教於樂。在師傅地教育和提攜下,在我和團隊地努力和創新下,這麼多年,讓更多的觀眾慢慢喜歡上了相聲表演,了解了相聲真正的文化內涵,我心裡特別高興,我想我這一生都會堅持熱愛這門藝術。」朱琦告訴記者。

從門庭冷落到賓客滿堂

相聲回歸劇場 要創新也要發展

「相聲是大眾的藝術,它脫胎於市井民俗,也應回到老百姓中去,堅守『為民求樂』這一初心,如果不能被老百姓所接受,不能讓觀眾喜歡,那就沒有意義。」朱琦說。2011年,抱著「相聲曲藝這種傳統藝術形式必須要回到民間去,接受市場的檢驗,否則會失去活力。」的想法,朱琦與青島曲藝界幾位同仁共同成立了青島曲藝社,致力於通過傳承相聲,挖掘本土快樂元素,打造具有青島本土特色的曲藝專場演出。

然而,這次「試驗」開始的並不順利。青島曲藝社最早是在文化館演出,朱琦回憶說:「演出場地很大,能容納500多人,但是來看我們演出的觀眾僅僅二十幾個人。」不久,曲藝社遷到天后宮演出,沒有觀眾依然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台下有時候也就一兩個觀眾,為了招攬人氣,我們的演員數九寒天在海邊的大街上說快板,有時候為了撐場子,乾脆都讓大家免費來看演出。」朱琦甚是感慨道。即便當時困難重重,朱琦和團隊的演員們始終沒有放棄,他們情緒飽滿,紛紛表示「只要上了場,哪怕只有一個觀眾,都會把相聲說好」。

經過不懈地努力,2014年,青島曲藝社穩步發展起來,開始了每周5天的常態化演出,也逐漸積累起了大批量的粉絲。「在園子裡聽相聲,喝一杯茶,嗑一包瓜子,感受到的是音頻和視頻感受不到的,這些才是相聲真正的魅力,才是值得花錢的東西。」朱琦語重心長地說。據介紹,2022年,青島曲藝社相聲劇場正式落地市南區悅喜客來購物廣場,劇場能容納百餘人,目前,觀看演出的觀眾平均每場數量達到五六十人,尤其是元旦、春節等節慶日,幾乎座無虛席,演員們再也無需為觀眾發愁。

從門可羅雀的艱難起步,到現如今大型演出的一票難求,在朱琦的帶領下,青島曲藝社成為了目前青島地區唯一一家保持常年演出的專業曲藝演出團體,成立至今演出三千餘場,是山東省內演出場次最多的曲藝劇場。然而,面對取得的成績,朱琦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經常去北京、天津及江浙地帶,與各地的曲藝社交流,「現在全國有近百家民營的曲藝社,主要是以說相聲為主,青島曲藝社雖然名聲沒有那麼響亮,但在業內也是小有名氣的,我們已經加入了全國小劇場相聲聯盟,我很清楚要想真正的發展下去那必須要經常走出去、請進來」。 朱琦表示。

從傳統經典到本土特色

培養新生力量 是繼承也是匠心

眾所周知,相聲極其講究悟性、靈氣和觀眾緣,好的相聲演員可遇而不可求。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和新娛樂形式的不斷湧現,相聲藝術的發展受到了極大挑戰,同時,相聲演員的表演也經受著嚴峻考驗。「說相聲是一件苦差事,相聲演員要想成功既要通過學習和模仿前輩的經典作品,打下紮實地說、學、逗、唱基本功,還要與時俱進,擁有新穎的表演形式和獨特的個人風格。」朱琦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他也甚是無奈地說現在很多年輕相聲演員因為經受不住各種壓力中途放棄了相聲表演。

在朱琦看來,相聲的發展離不開繼承和創新,繼承是基礎,沒有繼承做根基創新也是無根之木,而繼承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培養,他認為只有大量的年輕演員進入相聲表演行業,相聲這門藝術才能真正地發揚光大。也因此,朱琦多年來先後收徒15人,這些徒弟中有從事影視傳媒的,有從事表演的,有從事主持的......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用他自己的話說,只要喜歡相聲、熱愛相聲,能為相聲的發展作出努力,他就會全心全意地培養。「相聲作為一門口傳心教的藝術,需要師父不僅從藝術技巧上,還要從演出經驗乃至生活、事業上給予徒弟指導,才能把一些老一輩留下來的精華一代代傳承下去」。朱琦說。

在朱琦的悉心教導下,數年來,青島曲藝社為島城培養了一大批青年相聲演員。作為師父,朱琦對徒弟們也有嚴格地要求,他經常說,相聲是有靈魂的喜劇藝術,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僅是單純的逗樂解悶兒,所以好的相聲演員一定是具有喜劇之魂的「匠人」。他也反覆叮囑徒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工匠精神」,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能急於成名成腕兒,要認認真真的刻苦鑽研業務,這樣才能對得起觀眾的掌聲。

風雨兼程曲藝路

初心如磐向未來

今年65歲的朱琦老爺子雖然已經退休,但他仍然堅守著相聲這一方舞台。他說一方面是想趁自己還有餘力,多挖掘和培養一些曲藝人才,讓相聲這門藝術深植青島、開花結果;另一方面,則是熱愛舞台,對觀眾戀戀不捨。在他心中,踏踏實實地把相聲說好、把老師們教給的相聲藝術傳承下去、把瀕臨失傳的相聲藝術挖掘出來是作為曲藝人一生地堅持。

四十年風雨兼程,歷坎坷不忘初心。工人出身的朱琦始終記得自己是打哪兒來,也一直堅守著說相聲的初心,是為普通老百姓帶去歡笑。未來,他將帶著他的曲藝團隊繼續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為觀眾製造快樂」的宗旨,立足青島、挖掘本土快樂元素,創作有青島元素,帶有本土親切感的作品,打造出真正具有青島本土特色的曲藝專場演出,抖響青島相聲、青島文化的精氣神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da84a72c2ae453e6e9afc327e1db7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