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魚類:黑暗給了我逐漸退化的眼睛……

2022-06-01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洞穴魚類:黑暗給了我逐漸退化的眼睛……

作者/趙亞輝(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當你站在洞穴里,

抬頭望向高高的穹頂,

頭燈射出的強光都無法穿透那片寂靜的黑暗時,

你或許會感到恐懼,

或者認為沒有生命會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中生存。

然而就在這漆黑、深邃、潮濕的洞穴中,

竟然活躍著一群特殊的生物。‍

歡迎來到洞穴魚類的天堂

洞穴有比較嚴格的定義,通常指岩石上的自然孔道,其直徑可容納一個成年人通過,內部基本完全黑暗。最常見的洞穴是岩溶洞穴,它是通過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蝕、侵蝕等地質作用形成的,因此在很多岩溶洞穴中都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地下水,包括地下河、湖、岩溶泉等。

洞穴所展現出的是一個與洞外世界既相似、又不同的生態系統。洞穴是一種典型的極端生活環境,黑暗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在此難以生存;對於動物,其食物資源也相對匱乏。從某種程度上講,洞穴就像是天然的實驗室,濃縮了在黑暗環境壓力下生命的演化過程,蘊藏了大量我們未知的生命,這些生命在無邊的黑暗中極盡所能地展現著自己適者生存的本領。

隱居黑暗的「特異功能」

洞穴魚類與其他地表魚類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對於洞穴這一特殊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被顯著地反映在洞穴魚類身上,讓它們成為這一極端環境中十分顯耀的定居者。當然,並不是所有在洞穴里出現的魚類都可以被稱為洞穴魚類。真正意義上的洞穴魚類是指那些在自然狀態下,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需要在黑暗的洞穴或地下水環境中完成的種類;若脫離這種環境,則其生活史不能自然完成。

灶馬是洞穴里的常客(攝影/Danté Fenolio)

在長期適應演化的過程中,有些洞穴魚類形成了一系列洞穴適應性特徵,這些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向上,即退化和特化。

退化是在時間尺度上無用器官的消失或功能的削弱。在洞穴魚類身上表現為眼睛的退化乃至最終消失、身體色素褪去變得透明、鱗片數目減少等。

滇池金線䰾,擁有正常的魚眼(圖片/作者供)

瓦狀角金線䰾,退化縮小的魚眼(圖片/作者供)

無眼金線䰾,完全退化的魚眼(圖片/作者供)

叉背金線䰾的眼睛完全消失,顯示出典型的洞穴適應性特徵(圖片/作者供)

特化是指某一器官的進一步發展,也包括功能的加強,如觸鬚的發達程度、偶鰭(水生脊椎動物身體兩側成對的鰭)的延長和感覺(除視覺外)系統的發展。在中國分布的很多洞穴魚類身上,還能看到它們在頭背交界處有一個向前伸出的角狀結構。

我們把具備明顯洞穴適應性特徵的種類,稱為典型洞穴魚類,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叉背金線䰾。而那些雖具有洞穴生活習性,但在形態上並不表現出明顯洞穴適應性特徵的,被稱為非典型洞穴魚類,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鱗白甲魚。

身體色素退去後變得透明的洞穴魚類(圖片/作者供)

生命演化的歷程

除了南極洲之外,全世界各個大陸都有洞穴魚類的分布,尤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主。

中國是世界上洞穴魚類物種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已發現超過150種洞穴魚類,隸屬於2目4科20屬,占到了中國整個淡水魚類總數的10%。可以說,洞穴魚類是中國淡水魚類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其中,有一半以上為典型洞穴魚類,數量也排在世界首位。每年還不斷有新的洞穴魚類被發現,可以說,中國豐富的洞穴魚類資源,為我們探索極端環境下生命演化的過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

除了物種多樣性高之外,中國洞穴魚類還具有其他一些特點。例如所有在中國發現的洞穴魚類都是中國特有種,像金線䰾屬、盲䰾屬、原花鰍屬等。因此,這些洞穴魚類對中國的物種保護而言,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國的洞穴魚類一直處在高度的物種分化過程中,這與它們所棲居的極端環境和洞穴的高度隔絕作用有直接關係。這一特點直接體現為屬內的物種多樣性很高,例如:金線䰾屬魚類均為洞穴棲居的種類,全屬目前有70多個有效物種,是中國鯉科魚類當中最大的一個屬。另外,由於洞穴里的食物非常有限,所以絕大多數洞穴魚類的種群數量也十分有限,這使得洞穴魚類很容易成為瀕危種類。例如,金線䰾屬,目前全屬魚類均已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被打擾的隱居生活

中國洞穴魚類資源豐富,與中國岩溶(喀斯特)條件密切相關。中國洞穴魚類,大多數都分布在貴州、雲南、廣西三省區,其中更是包括了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所覆蓋的區域。洞穴魚類很脆弱,一旦生活環境受到擾動,很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開山採石、修建公路、開發地下水資源、修築堤壩和溝渠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洞穴魚類的正常生活。此外,對洞穴魚類的捕撈也時有發生,這對種群數量本就處在極低水平的洞穴魚類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黑暗的洞穴並非了無生機,那些活躍在極端環境里的小小洞穴魚類,詮釋著生命演化歷程的偉大奇蹟。環境改變了它們的模樣,也孕育出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在整個生命世界當中,我們還有太多的未知需要去探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d74bac710f8b2a26e2c1a15bf319c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