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奧義:快樂比道理更有效

2023-07-25     十點讀書

原標題:自律的奧義:快樂比道理更有效

一個東西有很多好處,我們就更願意選擇它嗎?

一件事對你的未來更有利,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做嗎?

為什麼知道很多延遲滿足的道理,卻還是會選擇及時滿足?

看過一個有趣的測試,專注於研究動機科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艾利特·菲什巴赫,帶了幾袋餅乾和胡蘿蔔去女兒的幼兒園。

他給孩子們詳細講述了胡蘿蔔的好處:可以幫他們變得更強壯、更聰明,讓他們閱讀能力更強、數學更好。

輪到孩子們做選擇,被更多人選擇的卻依然是餅乾。

艾利特發現,在孩子們的潛意識裡,如果一種食物有很多好處,那味道可能就不怎麼樣,而他們真正關心的食物用途只有一個:好吃。

成年人同樣如此,在美國幾所大學食堂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食物上的標籤可以強調味道,比如「川味蒜香青豆」、「香草香醋醬蘿蔔」,也可以強調它的健康益處,比如「富有營養的青豆」、「健康首選蘿蔔」。

後者的銷量要比前者低30%。

雖然我們經常告訴自己,多吃某些食物會讓我們更苗條、更健康、更長壽,但食品營銷研究發現,宣傳某種食品健康也會讓成年人沒有胃口。

因為「味道」帶來的是喜悅的期待感,「健康」帶來的則是難吃的迴避感。

所有人都明白,努力工作、健康飲食、努力存錢、早睡早起是更有利於身心健康的選擇,但是美食當前,卻總是難以擺脫誘惑;拿起手機,就免不了打遊戲、刷視頻到深夜……

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而不是學習和提升技能上;

美食當前,我們會貪圖一時的痛快,忘記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健康問題。

為什麼理智上認為對的事情,大多數人卻不會選擇?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莉莎·費德曼·巴瑞特認為,原因就在於情緒,你無法控制想要立刻滿足自己的情緒需要。

情緒是人類決策過程中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機制,情緒反應早在人類獲得可以提前計劃的認知能力之前就已存在了。

莉莎·費德曼·巴瑞特特|中信出版集團

莉莎曾經讓受試者們做一個實驗。

一個晚春的早晨,陽光明媚,讓人忍不住想去戶外野餐,受試者到達實驗室之後,研究人員一次陪同一位受試者前往一個小房間,房間裡擺放著桌子、椅子和一台電腦。

研究者設置了兩項不同的實驗。一是看圖尋物,瀏覽電腦螢幕上顯示的圖片並找出指定的物體,這只需大約10分鐘;二是花費45分鐘完成一些很有難度的邏輯題。

受試者逐個進場,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做的實驗,但是整體上做兩個實驗的人數必須相同。

也就是說,你選擇了簡單的,後面的人就必須選擇複雜的。

為了打消人們在道德感上的顧慮,研究者設置了一個隨機選擇的遊戲,按照按鈕,螢幕就會出現一個選項,一個人只能按一次。

研究者的預想是,大多數人有自控力去使用隨機選擇器並接受它給出的選擇。結果卻讓研究者大為震驚,進場的100個人中,92%的人選擇了作弊,他們多次按下隨機選擇鍵,直到出現簡單的選項。

研究者據此得出結論,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有可能屬於擁有自控力、遵守規則的那10%,但我們不屬於這群人的可能性更大。

除此之外,這個實驗還透露了人們內心的拉扯。

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會權衡得失。

比如孩子為了玩兒手機,謊稱作業已寫完之前,會權衡為此付出的代價;

你辛苦了一天之後,心裡盤算著去健身房更好,還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更好。

不管具體情境如何,歸根結底都是在當下享樂和日後享樂兩者間權衡。

能促使你放棄當下享樂、做出更理性選擇的一個方法,是注意已有的樂趣,從而調動自己的情緒。

做一件事時,如果你關注的是即時利益而不是延遲利益,內心期待的情緒就會支撐你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比如你打算多吃胡蘿蔔,如果你關注的是你喜歡吃胡蘿蔔的原因——脆甜的口感,而不是胡蘿蔔是健康食品或者它可能會改善你的視力,你就會更願意吃胡蘿蔔。

反之,想像做這個選擇之後的後果,把這種後果轉化為能挑動你負面情緒的畫面,能有效阻止你做出不利的選擇。

比如當你拿起手裡的冰淇淋時,用肥胖、血糖的抽象風險來提醒自己是沒有用的,將冰激凌想像為堵塞血管的黏糊糊的東西,內心升起的厭惡感會督促你將它放下。

柏拉圖寫過一則「戰車寓言」,他認為人的靈魂有三個:黑馬、白馬與騎手,他們組成了一輛靈魂戰車。

黑馬代表慾望、白馬代表情緒,而騎手則代表理性,慾望與情緒達成了共同的目標,理性的騎手才能帶動「靈魂戰車」向前。

相聲演員于謙講過一個很有啟發的教育方式。

到了孩子上學的年紀,其他的小朋友都哭得很傷心,自己的兒子于思洋卻非常開心,原因就是他從小就認為上幼兒園是一種獎勵。

什麼事情做得好,于謙就會說:「真棒,將來肯定得送你上幼兒園。」

所以上幼兒園在他心中不是和父母的分離的悲傷,而是接受獎勵的喜悅。

積極情緒鼓勵我們更努力地生活,比如因為對自己烹飪技能的提高感到自豪和高興,你可能會更努力地做一頓更精緻的飯菜;

失望、沮喪等消極情緒則會讓我們會氣餒,甚至可能完全放棄目標。

人生中大部分的努力都不會在當下立刻產生喜悅的結果,而是需要時間的積累與發酵,量變產生質變。

如果距離目的地還有漫長的距離,你想像這條路上充滿荊棘、意外、枯燥無聊,或許在一開始就會選擇放棄。

如果這條路上鮮花遍地、風景秀美、充滿驚喜,你便會迫不及待地出發。

在你要走的道路設置一些站點,想像抵達時會有怎樣的快樂、驕傲、興奮。美好的「白日夢」,是達成目的最有效的方式。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d7186e39d516a9d6f64706c5ab663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