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女神下海,曝光這個全球大醜聞

2023-11-01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頂級女神下海,曝光這個全球大醜聞

最近有部新片十分抓眼。

實在是卡司過於閃耀。

女主是個性與演技共存的「英倫玫瑰」艾米麗·布朗特

最近因為《奧本海默》,再次讓大家認識到她的魅力。

男主是「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

藉由《利刃出鞘》《灰色人》等電影中各異反派角色,打破自己身上「偉光正」的形象。

光是看到這兩個人的名字放在一起,魚叔就充滿了期待。

而且,兩人合作的還是一部R級喜劇

裡面不僅有艾米麗「下海」變身脫衣舞娘。

還有美國隊長身穿玩偶服裝,大唱rap。

是,影片上線當天,我第一時間刷完本片。

質量如何,魚叔今天就來說說它——

《止痛騙》

Pain Hustlers

本片導演,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後期的常任導演,大衛·葉茨

這部新片也是他近些年首次離開這個經典IP,嘗試的新題材。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

2018年,《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痛苦的騙子》的深度報道。

講述一個鎮痛藥製造商如何通過行賄醫生,從印度貧民窟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億萬富翁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被稱為「賣藥版《華爾街之狼》」

看看這像被打了雞血一般的培訓場景。

還有這樣霓虹斑斕,香汗淋漓且神志不清的酒會現場。

可不是有了《華爾街之狼》的那個味兒了?

故事一開始,女主莉莎(艾米麗·布朗特飾),並沒有那麼風光。

她是單身母親,做著脫衣舞娘的工作。

經濟拮据的母女二人,只能住在環境糟糕的汽車旅館。

雖然過著窘迫的生活,但她也有著要做出一番成就的傲氣。

每天晚上,聽著永不停止的噪音,看著因為自己而無法穩定生活的女兒,她都對自己默念:

我不會放棄自己。

我不會放棄夢想。

我會活出價值。

莉莎有一項獨特的才能。

她善於觀察他人獲取訊息,然後利用「話術」取得他人的信任並說服對方做一些事情。

憑藉這個能力,有一天她在脫衣舞俱樂部和皮特(克里斯·埃文斯飾)搭上了話。

利用敏銳的觀察力,她一眼猜中了皮特的職業:醫藥代表

皮特供職於一家止痛藥製造公司。

他們公司研發出一種止痛噴霧。

雖然其中包含阿片藥物芬太尼,但根據麻省綜合醫院的研究表明,藥物成癮和用藥過量的風險不到1%。

但公司運營非常不善。

除了他四處奔波,只有一個負債纍纍的老闆,一位不靠譜的CEO,和一名能力與野心成反比的營銷副總裁。

無論皮特如何說破嘴皮,公司連一瓶藥都賣出去,即將面臨破產。

處在崩潰邊緣的皮特,發現了莉莎身上有點銷售的天賦,於是遞給她一張名片。

莉莎也決定接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但她沒有學歷,沒有相關經驗。

怎麼辦?

皮特大手一揮。

高中輟學的莉莎,轉眼成了生物學博士。

再加上獨特的眼力勁和優越的外形條件,她取得了老闆的喜愛,終於成為了一名銷售員。

工作,就是說服醫生開出本公司的處方藥。

一張全劑量的處方, 莉莎一個月就可以拿到4萬美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沒有哪個醫生會無緣無故更改用藥。

也不會有哪個醫生會放棄現成大公司給的「好處」,而和一個小公司合作。

所以莉莎四天之內,幾乎吃遍了全州醫生的閉門羹。

皮特給了莉莎一個星期的時間,如果在此之內沒有開出一張處方,她就會被開除。

雪上加霜的是,女兒還生了病,需要動手術,又是大一筆錢。

無可奈何之下,莉莎又回到了她第一位拜訪的醫生那裡。

許是老天也在幫她。

在這裡,她碰巧遇到一名因為長期服用競爭對手止痛糖而副作用爆發的病人。

恰好的時機,用恰當的音量,莉莎質問醫生為什麼明明還有更好的藥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而不去用。

莉莎快速捏准病人與家屬想要換藥的心理。

一張處方倒手。

隨後,莉莎還掌握了這位醫生更多的信息。

因為離婚,正處於心靈受傷,急需別人認可。

於是,她在公司沒有預算的前提下,說服皮特自掏腰包,為這名醫生舉行了一場專屬的講者計劃。

即,用美食美酒和美人來收買醫生開藥。

成功與醫生簽訂長期用藥合約。

莉莎通往人生巔峰的大門,就此開啟。

莉莎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按照皮特的話來說,就是她那個「PhD」的身份。

不是學術意義上的博士學位,而是:

貧窮(Poor)飢餓(Hungry)拚命(Desperate)

也是因為莉莎在給其他銷售培訓時,她自己寫的:

我能得到什麼?

錢是一定的。

但也有建立在錢之上的尊嚴與地位。

所以,莉莎後來招聘的銷售,基本上都是在社會、家庭中毫無地位的女性。

她們親身經歷過貧窮,清楚飢餓的痛苦,心中也有明確的目標。

因此,她們都會為了改變現狀而拚命。

不負眾望,在莉莎的帶領下,公司很快扭轉了局面。

痛擊對手,占領市場,還成功上市。

莉莎也成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

直到這裡,《止痛騙》就像一出翻身爽文大戲。

社會底層借著天時地利人和,一舉成為人上人。

更重要的是,莉莎是真心認為自己的藥物能夠緩解病人的疼痛。

她非常認同自己的工作價值。

但事情真的就這麼美好嗎?

當然不。

畢竟片名是《止痛騙》,關鍵不在「止痛」,而在那個「騙」字。

這其實是一場建立在骯髒慾望上、漠視生命的大騙局。

其實,在莉莎第一筆成交的生意中,真正起到作用的,並不她的專屬派對。

而是,皮特開出的一個「灰色」福利:

每參加一次講者活動,我們可以給你1500元,每周三次。

前提是讓所有使用賽拉芬的患者,都換成用洛納芬(止痛噴霧)。

一般情況下,醫生是不能突然更換病患藥物的。

是否耐受、是否有過敏反應,都是關係生命的問題。

但,醫生還是簽署了這個合約。

畢竟,誰會和錢過不去呢?

事實上,這個止痛噴霧,與美國「臭名昭著」的奧施康定一樣。

都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類藥物。

而阿片,就是指鴉片。

即從罌粟汁中提取的藥物。

這也就意味著,雖然其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必須嚴格遵循醫囑,定量服用。

否則就很容易藥物成癮,嚴重的,則會引發死亡。

就像片中最初那個答應換藥的患者。

止痛噴霧的確讓他免受痛苦,如釋重負。

但也讓他依賴上藥物帶來的美妙體驗。

它會釋放出神經化學物質。

跟母親第一次擁抱孩子時的感受一樣。

這種感覺就是人類存在的真正原因。

於是,他欺騙醫生說自己的疼痛並沒有減少,以此換來更過量的藥物。

可醫生真的看不出來嗎?

魚叔覺得不一定。

最起碼,從他迫不及待開處方的動作,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

每開一單,他就可以從製藥公司獲得一定的分成。

所以,多多益善。

不過,一個時期內癌病病人就那麼多,市場也就那麼大。

想要獲得更多的利潤該如何做?

那就是發揮自主能動性,開拓市場。

痛就是痛。

頭痛、牙痛、胃痛...這些也讓人遭罪。

那麼,噴霧自然而然會派上用場。

但是,有法律明文規定,不可以將此類藥物用於一般性疼痛病症。

而且神聖的醫療道德,也會允許醫生這樣做的。

可在慾望面前,什麼「醫者仁心」,統統丟掉。

我開的所有超適應症用藥處方單,都要25%的回扣。

那麼,所謂的麻省綜合醫院給出的「成癮率不足1%」的數據是如何得來的?

該數據的提出者是這樣說的:

臨床試驗對象是第四期癌症患者,所以在藥物濫用造成問題前,大部分都已經死了。對於非癌症患者而言,他們得出的結論,用藥過量和成癮的風險都非常高。因為,這可是芬太尼。

臨床試驗對象是第四期癌症患者,所以在藥物濫用造成問題前,大部分都已經死了。對於非癌症患者而言,他們得出的結論,用藥過量和成癮的風險都非常高。因為,這可是芬太尼。

然而,無論製藥公司,還是醫生,都巧妙地隱去了後半部分。

只拿出了「不足1%」的數字,去換取患者的信任。

於是,藥物提供者因為飽滿的口袋醉生夢死。

患者也在一個個虛假的健康生活中,不知不覺走向死亡。

近幾年,有關醫療體系腐敗與藥物上癮的影視作品很多。

像是同樣由真實的「奧施康定事件」改編而來的《成癮劑量》無痛殺手》等劇。

《成癮劑量》是一部豆瓣9.4分的神劇。

它為我們全面揭露一個黑暗的真相:

資本家,連同藥監局、醫學專家以及逐利的銷售代理,組成了一個天衣無縫的欺詐網。

將原本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普通老百姓,推入了藥物成癮的火坑。

無痛殺手》則從另一個角度,犀利地指出政府的不作為。

提供了「不止於想一個人問罪,更要像一群人問責」的深刻思考。

相比之下,《止痛騙》只是將將及格的分數。

在如此陣容與話題下,質量並不算十分突出。

看完全片的魚叔對此,只有一個字可說:該。

不難看出,這部電影想走的是一個「爽片」模式。

前期的爽點,放在莉莎觸底重生之上。

後期則是莉莎拒絕與製藥公司同流合污,決定向檢方揭發。

這兩種爽點的轉換,完全作用於莉莎這一個人物。

因此,莉莎這個人一定是具有多重複雜性的。

一個高中輟學的單身媽媽,能夠成為頂級的銷售能手,絕不是一個「天賦」就可以成為通天的金手指。

但,電影對於女主的家庭環境、人生經歷、性格多面性的刻畫非常簡單

而且,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導演有意將莉莎設定成一種在失控的慾望中依舊持有人性光輝的人。

從一開始皮特行賄醫生,莉莎提出質疑。

到後來,她在公司巔峰時,那句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話:

難道你有時不希望我們聚在這裡,是因為我們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因為大家貪婪嗎?

還有,莉莎從頭到尾都在反對為了一己私利而將藥物給超適用人群。

甚至在明知自己被監聽的情況下,還試圖阻止醫生加入其中。

乃至最後,儘管警方已經保證她因為揭發有功,可以免去坐牢。

她還是在法庭上懺悔,坦言自己應承擔應受的懲罰。

如此心懷善良的人,在進行詐騙工作時,應該是糾結的,拉扯的,痛苦的。

可這些複雜的情緒在電影中統統感受不到。

每一單生意,莉莎都做得乾淨利索。

雖然導演安排了,莉莎的朋友就是因為上癮止痛噴霧而死亡,對她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但還是不夠具有說服力,反而給人一種又當又立的感覺。

與此同時,故事內容過於老套。

導演試圖與《華爾街之狼》一樣,通過瘋狂的人物,誇張的情節來展示人慾之惡。

但實際效果更像是一種拙劣的模仿。

同時,又想學習《大空頭》用一種娛樂方式講述深刻的議題事件。

如偽紀錄片、旁白、定格等花哨的處理方式。

時不時出現的一些腥膻台詞,和俏皮話。

結果,這種花哨並沒有把握好平衡。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故事中的嚴肅性。

尤其是最後,莉莎出獄後,本是過上了更加和平的生活。

但她卻在最後又做出具有「反轉」意味的情節:

莉莎自白,自己還會時不時想起那段瘋狂的時光,而那種感覺依舊讓人渴望。

或許,導演是想要以此來隱喻慾望與藥物一樣,讓人不自覺上癮。

但實際上,不僅什麼都沒說出來,還將真正的東西掩蓋了下去。

所以,魚叔看完感到一陣可惜。

頂級卡司頂級投資+尖銳的社會議題,本該打造出一部能夠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好電影。

結果卻只是將熱門議題當做噱頭,將兩大明星當做門面,講了一個輕飄飄的俗套故事。

實在是浪費了這麼一個好題材。

可見,導演大衛·葉茨在離開了《哈利波特》系列之後,他已經無法再證明自己的才華。

成為了一個平庸而過時的好萊塢操作工,讓人看不到任何的驚喜。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d256ec199ddd8e6e2ccb273363db5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