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雙側大隱靜脈曲張,坐標:手術室,一台麻醉正在進行中。
不知不覺,牆上的時鐘已經過去半小時。
坐在角落裡的外科醫生,一邊無聊刷著手機、一邊不時瞥向正在麻醉的手術台。
手術台旁邊,麻醉科劉醫生彎腰弓背努力進行著穿刺。
其實,過去的半小時,劉醫生也動搖過:要不,改全麻吧。但是又一想,這個皮膚粗糙、雙手老繭的患者家裡一定非常困難。我們輕飄飄的一句改麻醉方式,可能讓他多花一千多。於是,他繼續埋頭穿刺。
期間,老漢幾次嘟囔著「還沒完吶」?
聽到這話,劉醫生只是安慰幾句。只有在老漢不自覺地動一下的時候,大聲呵斥一下。
台上,只有劉醫生知道發生了什麼:穿刺過程中,硬膜外很好打,但是腰麻針怎麼也進不去。幾次調整方向,均不行。
換了一個間隙,腰麻針的前方依然是骨質。
經驗豐富的劉醫生知道,自己穿的沒問題。腰麻針雖然穿不進去。但是,頂在骨質之前,腰麻針明顯是在推著硬脊膜向前走的。只不過,腰麻針前方的側口並不在尖端。如果在尖端,這個腰麻可能就成功了。
這時會有人問:腰麻針前端的側口為什麼不設計在前端?
這是因為,設計前端非常容易導致堵塞。更重要的是為了成功率和安全著想。
成功率方面:如果針尖有開口。麻醉醫生穿刺回吸的時候,很容易就吸回來了。於是,很可能就此會推注腰麻藥。而實際上針尖可能「一腳門裡一腳門外」,推藥可能不在蛛網膜下腔,最終導致麻醉失敗。
安全方面:儘管鮮有脊髓內注射,但仍然偶有發生。
脊髓內注射,是椎管內麻醉併發症最嚴重的一種。一旦未及時發現,很可能導致截癱。
將腰麻針側口設計在遠離針尖一定位置後,一旦意外穿到脊髓,也有更多機會發現。即使未發現,尚未進入脊髓的側口也可降低脊髓內注射的風險。
四五次嘗試後,劉醫生認為不能再繼續了。於是,放棄腰麻,將硬膜外導管留置於硬膜外腔。
從硬膜外穿刺的手感、推注鹽水阻力以及硬膜外導管下降速度幾方面判斷,這個硬膜外還是很成功的。
然而,3毫升「實驗量」注射進硬膜外導管之後,患者卻出現了近乎腰麻的效果。
看到這種情況,和劉醫生配台的醫學生連忙驚訝地問「怎麼了?」。
她不理解的是,明明看到的是硬膜外,怎麼就成了腰麻?
負責麻醉的劉醫生立即給她分析:出現腰麻,是因為多次穿刺後硬脊膜上留下了幾個小洞。
聽到硬脊膜上有小洞,學生恍然大悟。
為了讓醫學生有一個深度的了解,劉醫生解釋說:即便有洞也未必有腰麻效果。這個人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有嚴重的椎管狹窄和腰間盤突出。
儘管我們沒有做腰部CT,但是可以從穿刺過程判斷出他的腰椎管不僅有狹窄,更有嚴重的前後徑縮短。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組合因素,才導致少量的硬膜外推藥,就可以導致腰麻的效果。
雖然給醫學生講課似乎心如止水,但劉醫生口罩和帽子裡的汗水逐漸變得冰冷,他感到了一絲絲涼意。心底不由自主冒出一句話:好險!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