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生寶寶來說,他們初來乍到,因此一切都是空白的,尤其需要被父母精心照顧。在照顧的過程中,寶寶「吐奶」是讓很多父母特別關注的一環,一旦寶寶吐奶,父母沒有處理好,那麼寶寶不僅難受,甚至還會面臨生命危險。
對於新生寶寶來說,吐奶是十分常見的生理現象,主要和小嬰兒的身體構造有關,通常會在7-12個月自行消失。
雖然是正常的生理情況,但媽媽也不能放任不管,寶寶經常把剛吃進去的奶再吐出來,會影響其身體的消化和吸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體重會低於同齡兒童,造成發育遲緩。
我們成年人都知道,在嘔吐的時候感覺是很難受的,自然小寶寶也會有相同的感覺。不僅感覺難受,嘔吐奶液的過程也會刺激腸胃,經常吐奶,寶寶的消化系統也會受到傷害。
還記得小島在生完孩子後,看著胸前那個像小魚一樣嘟起小嘴的寶寶,感覺心都要萌化了。有一次正打算抱著寶寶好好地「親一親」,結果寶寶嘴裡突然溢出了一大口奶,著實把我嚇了一跳。
原來是寶寶吐奶了,我急忙把寶寶抱起來「拍嗝」,之後每次吃完奶,我都會盡職盡責地給寶寶「拍一拍」,生怕寶寶再次來上一個「小噴泉」。
不過就算我十分盡職盡責地給寶寶拍嗝,但寶寶仍然還會時不時地吐奶,更多時候都是讓人猝不及防,甚至有幾次還吐了寶爸一臉。
為此我專門諮詢了一位兒科醫生朋友,朋友表示:寶寶吃完奶後只是抱起來拍嗝,並沒有多大用,要從源頭開始預防。
其實比起寶寶吐奶後拍嗝,選擇一些辦法來阻止寶寶吐奶,才是最重要的。
1)糾正姿勢
在給寶寶喂奶的時候,媽媽們多半是採用躺著和坐著兩種方式,但是建議媽媽們儘量選擇「坐著」喂奶,因為寶寶的胃本身就是呈水平狀態的,躺著喂奶會增加寶寶吐奶的風險。
而坐著喂奶會讓寶寶躺在媽媽的懷裡,讓寶寶的胃呈現傾斜的狀態,這樣能讓寶寶更好地消化奶水,降低吐奶的風險。
另外,如果是奶粉喂養的寶寶,要注意奶粉沖泡的正確方法,不要大力搖晃奶瓶,避免奶瓶里產生過多的氣泡。而且在給孩子喂奶的時候,家長要避免出現中斷喂奶的情況,避免孩子吸入空氣。
2)選對時間
很多新手媽媽把喂奶當成了安撫寶寶的方式,認為孩子吃奶是隨時隨地的,但其實選擇正確的喂奶時間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擇孩子情緒比較平穩的時候喂奶,不要等孩子非常餓了再開始喂奶,因為當寶寶飢餓的時候吃奶會又急又快,甚至很坑呢張著嘴吃奶,這會導致寶寶吸入的空氣過多,反而容易發生嗆奶的現象。
3)注意保暖
當然,也有的寶寶因為肚子受涼而導致的吐奶,所以家長在平時也要注意對孩子的護理,同時如果是母乳喂養,對於媽媽的飲食也要注意調整,避免過於油膩。
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會先給寶寶喂奶,再給寶寶換尿布,因為他們覺得寶寶喝了奶之後會尿尿,如果在喂奶之前就換新的尿布,會直接浪費一個。
這種方法對節約尿布是有效的,但卻不利於寶寶的健康。實際上,喂奶後,父母不應該再去折騰給寶寶換尿布了,因為寶寶剛喝完奶還沒有消化,而換尿布的時候,媽媽需要把寶寶抱來抱去,甚至還有搖晃的動作。
而把寶寶放平在床上換尿布,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引起寶寶吐奶。所以建議媽媽們先給寶寶換完尿布再喂奶,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大幅度搖晃寶寶,讓寶寶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奶水。
小島想說:
對於寶寶吐奶,還有父母做到早預防、早處理,寶寶才能少遭罪,而寶寶在吐奶之後,父母也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寶寶嗆奶的情況發生,也能夠更好地照顧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