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隔輩兒「溺愛式喂養」
祖父母帶大的孩子超重或肥胖風險高
保健時報記者董超不管在哪,生孩子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喜事。「誰家生了個大胖小子!」在傳統思想中,尤其是長輩們的眼裡,孩子胖就是福氣,就是健康。
於是,在接下來的孩子成長過程中,老人只要看到孩子瘦了一點,就會很心疼,甚至責怪孩子父母為什麼沒把寶貝養好。由此看來,長輩對孫輩的溺愛式喂養觀念在我國兒童肥胖的流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殊不知,孩子過胖,未來健康隱患會更多。
據2017年發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指出,我國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肥胖達3496萬。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到2030年,7歲及以上超重肥胖兒童將增至4948萬。而長輩不適當的喂養觀念和行為是這一問題日趨嚴重的因素之一。
祖父母喂養的孩子肥胖率高近期,由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英國伯明罕大學、布里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開展的「快樂小龍人」研究結果表明,向中國城市小學兒童的父母和祖父母普及相關知識和育兒技巧,與此同時,提高兒童校內和校外的身體運動量並改善學校的午餐營養質量,可經濟高效地預防中國城市兒童肥胖。
這個基於學校和家庭的肥胖干預項目可有效降低小學生的體重指數。
該團隊先前的研究顯示,相比主要由父母或其他成人帶大的小孩,主要由祖父母帶大的小孩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兩倍多。因為在三代家庭結構中,祖父母日益成為帶小孩的主力軍,而且對兒童的飲食行為和身體運動有重要的影響。
早在2010年,一項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在分析了12000名3歲孩子的健康數據之後發現:全天候由祖父母照顧的孩子,肥胖幾率比父母帶的孩子高出34%;偶爾由祖父母照料的孩子,肥胖幾率也比父母帶的孩子高15%;去託兒機構,和由保姆照顧的孩子,沒有明顯的肥胖率上升。
祖父母常認為給孩子吃是愛的表達致胖的一個因素是吃得多。根據研究,祖父母比父母,更容易擁有不健康的飲食觀念:「高糖高脂的事物,比其他食物好」「愛你的人,會給你高能量的食物」「做對了、做好了事情,應該得到額外的美食獎勵」。
再怎麼對兒女苛刻的父母,等有了孫輩以後,愛意和寬容度都會放大百倍,幾乎不可能對孫輩同樣嚴苛。將愛與食物聯繫起來,這也是人之本能,是再正常不過的愛的表達。
在愛意的驅使下,為孫輩購買零食、肉類,再心滿意足地看著孩子吃下去往往就會讓孩子吃的更多。
還有一個因素是動得少。老人腿腳不靈便,體能遠遠趕不上年輕人,而他們所照料的孩子,通常都是學齡前兒童,正處於活潑好動的階段。
在照顧孩子之餘,老人們通常還需要料理家務、洗衣烹飪,因此是很難有持續充足的精力帶孩子運動、陪孩子玩耍的。為了讓閒不下來的孩子更安靜、更聽話,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給他們好吃的,給他們看電視。
另外,中國老人特殊的飲食觀念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中國這一代的老人,普遍都親身體驗過糧食短缺、營養不良帶來的恐慌和不安,加上大多數人都家貧多子,因此,「胖才是健康、強壯,胖才代表著富足安逸」,深深植根於這一代的老人腦中,成為了不可磨滅的觀念基礎。
對於經歷過食物短缺的老人們來說,高糖高脂高能量的食物,才能算作好食物,而清淡低脂的食物,對身體「沒什麼用」。
健康育兒需要普及科學知識和技能上述「快樂小龍人」研究表明,肥胖干預核心措施之一就是,向祖父母普及健康育兒知識和技能。
該研究經過1年的干預後,干預組的體重指數評分較對照組降低了0.13。女孩從干預項目中獲益較大,體重指數評分降低了0.18。另外,基線處於超重或肥胖的孩子獲益更大,體重指數評分降低了0.49。
同時,經干預後,孩子們對水果和蔬菜吃得多了,含糖飲料和不健康零食吃得少了,久坐看螢幕的行為減少了,戶外活動也增加了。
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兒童發生高血壓的風險分別是正常體重兒童的3.3倍、3.9倍;發生高甘油三酯的風險分別為2.6倍和4.4倍。
此外,肥胖還會影響兒童青春期發育,危害呼吸系統及骨骼,對心理、行為、認知及智力產生不良影響,並誘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癌症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剛強建議兒童青少年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食物多樣,每餐以穀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入魚禽肉蛋,每天攝入300克或者300毫升的牛奶,常吃豆製品,保持清淡的口味,少鹽少油少糖,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適量零食,少選油炸、高鹽或高糖的食品,並養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挑食偏食、不暴飲暴食,少在外就餐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要科學運動,從而保持健康體重,預防超重肥胖的發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編輯||董超李娜值班主任||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