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低碳生活,秀出時尚范

2023-08-28   大小新聞

原標題: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低碳生活,秀出時尚范

核心提示

海陽是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2021至2022供暖季,海陽市建成區供暖全部改由商用核能提供,供暖面積450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0萬人。

今年,「暖核一號」三期900兆瓦「區域級」商用核能供熱工程將投入運營,成為世界最大的單台機組抽汽供熱工程,可滿足100萬居民的冬季清潔取暖需求,供暖區域可達煙台、威海等地。

每個供暖季,商用核能供暖將可替代原煤消耗9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5萬噸,相當於造一座近4500平方公頃的森林。

河海新能源萬華工業餘熱供暖項目一期工程今年年底投入運營,煙台主城區1300萬平方米供熱將實現工業餘熱替代。

我市投資50億元,實施主城區清潔供暖項目,2025年全部投運後,將實現芝罘、萊山、福山、高新、黃渤海新區五個區全域近8000萬平方米清潔供熱全覆蓋。

全市集中供熱清潔取暖面積達到1.46億平方米,2023年全市計劃新增城市清潔取暖面積266.5萬平方米。

套子灣污水處理廠再生水項目自2019年1月正式供水以來,共供應再生水約1.34億立方米,超過門樓水庫的興利庫容(1.264億立方米)。再生水二期項目全部建成後,生產的再生水替代自來水年可節約淡水資源7000多萬噸,兩年就能「省下」一個門樓水庫。

全市現已建成運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0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實現了100%,實現了生活垃圾「零填埋」。

2022年,全市全年焚燒處理生活垃圾218萬噸,全年垃圾焚燒發電量約7.1億度,相當於節省了23.45萬噸標準煤,節省了44萬立方米土地空間。

煙台公交集團公交車更新全部電動化,共有新能源公交車2059輛,占比約為72%。

今年萊山區、黃渤海新區、高新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小綠桶」模式,並向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域覆蓋,實現生活垃圾100%分類處理。

一個人,生活方式因簡約而舒適——

早起下樓,將裝著廚餘垃圾的「小綠桶」放到樓下的置桶架上,散步回來,「小綠桶」已經被清空並消毒;上班路上,電動公交車涼爽舒適,一路馳騁;隨手關燈、節約用水、出門就餐堅持「光碟」……

一座城,生產方式因綠色而高效——

清潔供暖,讓城市同時擁有著溫暖和藍天;廢舊瀝青再利用,變成防滑透水的人行道的道板磚;污水重複利用,變成再生水,兩年便可「省下」一個門樓水庫……

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是實現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煙台正全面推行綠色低碳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從一個人的努力,到一座城的奮進,點滴之間匯聚起生態環境保護的磅礴力量。

清潔供暖

樂享「溫暖」和「藍天」

煙囪不冒煙,家中暖融融。讓「雪窩子」煙台,如何同時擁有著溫暖和藍天?我們在一個個清潔供暖的施工現場,找到了答案。

海陽核電「暖核一號」聯合泵站建設現場一片忙碌。廠房內三台曲臂車正伸出約二十米的長臂,配合工人進行熱網循環水系統管道安裝。

2021至2022供暖季,海陽市建成區供暖全部改由商用核能提供,供暖面積450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0萬人。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今年的供暖季,「暖核一號」三期900兆瓦「區域級」商用核能供熱工程將投入運營,成為世界最大的單台機組抽汽供熱工程,可滿足100萬居民的冬季清潔取暖需求,供暖區域可達煙台、威海等地。每個供暖季,「不冒煙」的商用核能供暖將可替代原煤消耗9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5萬噸,相當於造一座近4500平方公頃的森林。

商用核能供暖一枝獨秀,工業餘熱供暖突飛猛進。

河海新能源萬華工業餘熱供暖項目一期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今年年底投入運營,煙台主城區1300萬平方米供熱將實現工業餘熱替代。

為實現「廢物」的最大化利用,我市投資50億元,實施主城區清潔供暖項目,分兩期建設,2025年全部投運後,將實現芝罘、萊山、福山、高新、黃渤海新區五個區全域近8000萬平方米清潔供熱全覆蓋。

「暖核一號」系統原理模型。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市城管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集中供熱清潔取暖面積達到1.46億平方米,2023年全市計劃新增城市清潔取暖面積266.5萬平方米,讓更多居民溫暖清潔過冬。

城市無廢

容下夢想和智慧

一座城市,承載著無數生活的夢想,也負擔著發展產生的廢棄物。它們單個渺小,聚集卻成圍城之勢。如何處理廢棄物,考驗著每座城市的治理智慧。

廚餘殘渣、生活污水、建築垃圾……在煙台,這些廢棄物都能變成資源。

走在芝罘區二馬路,人行道在腳下延展。新材料PC仿石磚美觀大方,取代了傳統的「麵包磚」,透水性、防滑性能更好。其實,這些新磚里,藏著「舊」資源——廢舊瀝青,原本讓人頭疼的建築垃圾重新上崗。

建築垃圾能重複利用,污水也能變清水。

套子灣污水處理廠供萬華工業園再生水項目車間,污水變清流的神奇時刻發生著。經過10多道工序,24小時運轉,原本黑臭的污水變成汩汩清流。再生水項目自2019年1月正式供水以來,共供應再生水約1.34億立方米,超過門樓水庫的興利庫容(1.264億立方米),待再生水二期項目全部建成後,套子灣污水處理廠再生水設計規模將達到20萬噸/日,生產的再生水替代自來水年可節約淡水資源7000多萬噸,兩年就能「省下」一個門樓水庫。

垃圾也能浴火重生,釋放綠色電能。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項目,爐膛內火焰燃燒著,產生的餘熱帶動發電機組運轉,每小時發出17.15萬度電,其中14.58萬度電由升壓站送至國家電網,變成千家萬戶的燈火。全市現已建成運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0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實現了100%,實現了生活垃圾「零填埋」。2022年,全市全年焚燒處理生活垃圾218萬噸,全年垃圾焚燒發電量約7.1億度,根據生活垃圾的燃燒值換算,相當於節省了23.45萬噸標準煤,節省了44萬立方米土地空間。

固體廢物並非「毫無價值」,而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今年年初,《煙台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發布,到2025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穩步下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水平不斷提升,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實現「零填埋」,農業固體廢物收集處理體系基本健全,建築垃圾利用處置能力缺口基本補齊,海洋垃圾綜合治理成效初顯。多元共治、齊抓共管的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治理模式基本成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循著這幅藍圖,「無廢城市」的夢想正在一步一步照進現實。

向綠而行

生活低碳又舒適

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健康文明的綠色低碳消費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在煙台,節約低碳之風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

城市街頭,一輛輛新能源公交車穿梭往來,是人們踐行「綠色出行」的生動註腳。

近年來,煙台公交集團公交車更新全部電動化,共有新能源公交車2059輛,占比約為72%。2023年,根據市政府決策部署,煙台公交計劃推廣應用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經測算,純電動公交車相較傳統燃油公交車,平均每車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噸,2022年,煙台公交全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5000噸。

新能源公交車

公交車一路暢行,我市不斷完善公交專用道系統,保障公交路權優先,推動公交專用道成環成網,切實保障公交路權優先,完成了迎春大街等39條道路共157公里公交專用道的施劃,市區公交專用道達到206公里,較好實現了網絡化運營。

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在煙台已經內化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

每天早上8點,萊山區黃海城市花園居民孫慧珍會將裝著垃圾的「小綠桶」提到樓下置桶架上,不久之後,保潔員來收走垃圾,然後將擦洗乾淨且經過消毒的「小綠桶」重新放回置桶架上。「這樣的模式,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孫慧珍說。

今年萊山區、黃渤海新區、高新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小綠桶」模式,並向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域覆蓋,實現生活垃圾100%分類處理。到2025年底,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法規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市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

綠色生活方式是一種簡約適度、節儉低碳的生活方式,包括使用和推廣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等。很多人有著相同的感受,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並沒有降低生活質量,相反,通過調整生活方式獲得了更加健康、舒適和可持續的生活環境。比如,綠色出行方式,步行、騎行和乘坐公共運輸工具,不僅能夠減少汽車尾氣污染,還能降低生活成本、提升身體素質、減輕交通擁堵。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做綠色低碳生活的倡導者、傳播者、踐行者,在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享受舒適而美好的生活。

YMG全媒體記者 楊春娜 陳睿曠 通訊員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