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轉冷:10家離婚、67筆減持,誰在蹭熱點?

2023-07-28     AI狐頭條

原標題:大模型轉冷:10家離婚、67筆減持,誰在蹭熱點?

文章轉載自「36氪財經」(ID:krfinance)
作者宋婉心,編輯鄭懷舟

今年用了6個月時間暴漲50%的AIGC概念股,轉眼間,20天內已經回落22%。

這樣的戲碼投資者們並不陌生。歷史上反覆出現的AI浪潮,都曾被不同程度炒作,在一陣狂歡後陷入沉寂。

大模型跟之前不太一樣。它有更明確的技術基礎,OpenAI又給國內公司做出了成功的示範,和元宇宙和Web3相比,對於大模型,海內外公司及投資者達成了更統一的共識——這是毋庸置疑的未來。

但大模型跟之前又很像。在新技術還未實現大面積落地之時,二級市場提前兌現了科技創新的預期,給眾多AI上下游板塊帶來普漲。

只是,隨著國內大廠接連發布大模型、科技圈大佬接連宣布入局大模型創業,AI概念估值被一步步推高到轉折點之時,有些人伺機離場了。

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24家「AIGC概念股」已經合計遭遇67筆減持,甚至掀起實控人離婚潮。從360周鴻禕90億分手費,到崑崙萬維實控人前妻減持「補貼」公司,除此之外,還有近十家AI板塊公司大股東家庭被曝離婚。

市場恐慌四起,一邊董秘憤然否認「離婚減持說」,另一邊投資者們卻並不買帳。大模型是否要重走2019年的AI寒冬?到底誰在蹭熱度?泡沫掩蓋了很多真相。

誰在蹭熱點?

崑崙萬維實控人前妻李瓊減持的消息,是帶崩整個AI板塊的直接導火索。

李瓊是崑崙萬維創始人周亞輝的前妻,二人於2016年9月離婚。根據崑崙萬維當時發布的公告,股份分割過戶後,李瓊合計持有崑崙萬維29797560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發行總額的26.4%。

這近3億股股份,按照當日收盤價,讓李瓊擁有了超75億元身家,成為當時崑崙萬維第一大股東。

如今離婚近7年後,崑崙萬維股價從今年年初14元一路暴漲至63元高位之時,公司發布了李瓊減持的公告。

公告稱,李瓊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的同時,還將減持股份稅後所得的50%以上金額重新借回給公司,借款利息為年利率2.5%。

按照崑崙萬維近期股價粗略估算,3%的股份大約對應20億,50%的稅後大概還剩8億。也就是說,按2.5%的借出年利率,李瓊將每年入帳2000萬,而只要公司能正常付息,這筆利息就是筆源源不斷的穩定收益。

這與當年「賈躍亭式減持」的套路如出一轍,崑崙萬維股價隨即當天見頂。6月21日,公布減持第二日,崑崙萬維股價跌停,跌幅達20%,公司市值蒸發150億元,隨後持續震盪下跌,最新股價距今年最高位已回落50%。

離婚當日股價見頂的還有360。今年4月4日官宣離婚當日,360股價觸及開年來最高點20元,隨後一路震盪下跌,最新股價已經腰斬。

雖然崑崙萬維回應了深交所關注函,表示「不存在配合李瓊減持、藉助市場熱點操縱股價」的行為,360董秘也否認了「離婚減持說」,但投資者們顯然並不買帳,普遍認為「減持手段層出不窮,預計後面還有更多」。

除了離婚和前妻的戲碼,AI概念的瘋狂還滋生了更多鬧劇。

6月27日,作為僅次於騰訊和網易的700億遊戲巨頭、AIGC大牛股,三七互娛公告,因涉嫌信披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李衛偉、曾開天立案。

具體是什麼事件觸及「信披違規」還不得而知,但三七互娛在今年股價翻倍後,在其股價高位,同樣出現了大股東國脈文化清倉減持事件,一舉套現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據同花順旗下I問財數據,2015年三七互娛借殼順榮股份上市以來,公司股東累計減持套現已經近140億,而上市以來實現的凈利潤總和,也不過才150億元。

這不得不讓投資者們質疑,三七互娛是為了套現而上市。

至於三七互娛具體為AI投入了多少真金白銀,顯然並不是它所聲稱的那樣。去年年報顯示,三七互娛研發費用9億元,集團營收占比5.5%,而2021年這一數字為12.5億元,占比7.7%,研發投入不升反降。

「今年AI行情,一開始就把預期拉得太慢,如果業績一時半會兌現不了,就容易造成階段性深入殺跌。」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告訴36氪。

在這一點上,海內外共此涼熱。該管理人表示,就美股來說,不管是上世紀90年代還是2009年之後的兩次納斯達克暴漲,金融環境是利好加持的,但去年開始的AI行情,美股環境卻醞釀著巨大的危機,這種背景下,AI如果在走勢上過於急躁,後期一定會引發劇烈震盪。

他預測,今年AI板塊在牛市中途的回調幅度,會大於當年創業板在牛市中的回調幅度。

商業化窘境

這輪AI牛市的邏輯來看,大模型是唯一主線。

而股價受益於大模型概念的公司,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一是發布了大模型的廠商,也是漲幅最多的第一梯隊,比如崑崙萬維最高漲幅到200%以上,二是大模型的配套落地應用,比如中文在線和湯姆貓,漲幅在100%至200%之間,第三梯隊才是遊戲、傳媒、虛擬人等應用層廠商。

從年初ChatGPT引起國內熱烈討論開始,至今半年時間的摸索中,投資人及各方逐步達成的一個共識是,通用大模型不是屬於創業公司的遊戲。

更有資金和數據儲備的大廠,因此聚集了更多市場注意力。包括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科大訊飛「星火」等在內的排頭兵大廠們,幾乎代表了現階段國內的大模型水平。

但現實來看,即便是第一梯隊大廠,技術落地的前路也依舊漫長。這體現在技術投入、團隊搭建和商業化等更多層面。

一位AI技術人士告訴36氪,國內大模型基本分為三種來源:直接拷貝國外的開源大模型和行業數據;參考開源大模型,做一些代碼微調和行業數據;參考開源大模型,自己從頭開發。

目前國內大模型團隊,基本是走第二種微調路線,意味著底層技術依賴國外開源技術且難以突破。

這直接反饋到最終的大模型成果。以崑崙萬維的天工大模型為例,測評中基礎錯誤頻出,比如詢問「王陽明在電子信息科技方面有什麼建樹?(顯然事實是沒有)」,天工大模型卻給出了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四個方面的建樹總結。

在人才和團隊上,大廠對語言大模型的商業化焦慮暴露無遺。

一位負責大模型人才招聘的資深獵頭告訴36氪,阿里現有團隊工程師偏多,現在想找算法人選,而且要有商業化經驗,「能站在客戶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單純對內業務算法」。

該獵頭指出,現在大模型人才的問題是,一方面,算法人才不夠密集,很多大廠用做應用開發的人湊數,另一方面,招聘方需要前沿研究和商業化視角兼備,但這樣的候選人少之又少。

商業化的另一掣肘,是現階段部署成本仍較高。據了解,國內大廠的通用模型的私有部署價格在千萬級別,成本較高,這意味著大部分中小企業暫時用不上,通用模型還無法鋪開大面積商業化。

眼下的情況是,阿里和百度等大廠仍是定向邀請制。在成本壓不下來的技術初期,這一情況預計會持續一段時間。

為解決這一階段商業化空白的問題,大廠和創業公司們都做出了統一的調整:先推出垂直行業的大模型,向中間層和應用層遷移。比如阿里發起了大模型開源社區「魔搭」,陳列了超過900個行業專屬模型。

前述獵頭表示,按照行業進行分類,正是中國語言大模型的特點,海外還沒有這樣的趨勢。

可以看出,上一輪AI革命經歷的落地難題,如今的大模型還要再走一遍。

沒有公司能逃過商業化和產品化的證明題,但顯然,目前國內大模型競爭面對著有些尷尬的境況——C端場景價值不大,B端銷售成本過高。

大模型,開始去泡沫

隨著AI狂熱告一段落,國內AI行情的後續走向將取決於,一是與美股AI行情共振的情況,二是相關公司中報業績表現。

海外的大模型熱潮也正面臨消退。據第三方網站SimilarWeb數據,今年6月ChatGPT的網站與移動客戶端的全球流量環比下降9.7%,系去年底以來首次下滑,訪客在網站上花費的時間也下降8.5%。此外,微軟Bing、Character.AI等網站流量在6月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此前AI熱潮下,美股「七巨頭」總市值飆至11萬億美元,大漲60%,幾乎三倍於德國GDP。

今年5月,美國銀行策略分析師Michael Hartnett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科技股和人工智慧概念股估值過高,正處泡沫化的「嬰兒期」,同時美聯儲的加息周期或許還未結束,以史為鑑,建議投資者拋售美股。

與此同時,國內沒有業績支撐估值的概念股,正一一暴雷。

7月11日,浪潮信息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86億元至3.82億元,同比下降60%至70%;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628億元至1.02億元,同比下降88%至99%。

隨後第二天,浪潮信息股價一字跌停,遭主力資金撤離,凈流出近10億元。

作為市值超600億的AI大牛股,年初至今,浪潮信息漲幅高達113.3%,期間最大漲幅甚至超過了200%。而在股價高位之時,減持潮同樣沒少了浪潮高管。6月16日,三位副總經理合計減持656699股,按當日股價約合3700萬元。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生成式AI是人工智慧引起的第四次浪潮,如此前一樣,減持狂歡填滿了不少人的口袋,但泡沫之後,企業都有更多的證明題要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ace671eb026a96388ec546b1d32c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