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專家:巴以衝突一周年仍看不到出路

2024-10-0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道 《印度快報》網站10月7日刊登題為《在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朗衝突的困境中不會有出路》的文章,作者是印度前駐美國、法國和以色列大使阿倫·辛格。文章摘編如下:

激烈的以巴衝突正在進入第二年。此時,困境中似乎看不到出路。對抗中的各方都無法聲稱已經實現其目標。

哈馬斯去年10月7日發動的襲擊給以色列社會造成創傷,並暴露其情報部門和軍隊的自滿情緒,也重新引起人們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這還阻礙了沙特與以色列繼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之後的和解。然而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加沙遭受的破壞會讓人懷疑哈馬斯作為有效軍事或治理實體的能力或可接受性,即使目前還看不到可以替代它的實體出現。

加沙200萬人口中幾乎所有人都多次流離失所,超過4萬人喪生。住房、醫院、學校以及其他財產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沒有跡象顯示資金將從何而來,特別是如果以色列被認為不會顧及巴勒斯坦人的部分願望的話。儘管加沙局勢危急,國際社會卻沒有能力結束暴力。南非提出種族滅絕的指控,國際刑事法院的檢察官已申請對以色列總理和國防部長發出逮捕令。這些都不會立即產生影響。阿拉伯國家政府的失望和這些國家民眾的憤怒促使美國和西方採取行動,要求停火併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以色列卻一直能夠避開這種壓力。

去年10月7日的事件給以色列社會、情報部門、軍隊和政府造成創傷:近1200人喪生,300人被劫持為人質。「沒有下次」原則——即絕不讓猶太民眾再次遭受大屠殺——被視為受到挑戰。以色列決策者還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危險的社區」,任何軟弱的跡象都會被人利用。

最初,公開宣稱的目標是恢復威懾力,並消滅哈馬斯的軍事和治理能力。一年後,隨著許多哈馬斯戰士和領導人被殺,停火仍遙遙無期。約100名人質仍未獲釋。

有關推動非哈馬斯的治理結構,目前還沒有明顯進展。以色列尚未表示接受西方提出的復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想法。以色列政府中的強硬派抓住這一動盪時刻,以擴大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而在定居者騷擾巴勒斯坦人並讓他們流離失所的時候,安全部隊卻視而不見。所有這些都將使推進兩國解決方案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從1982年至2000年,以色列占領黎巴嫩南部,當時它成功地讓包括亞西爾·阿拉法特在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層遷往利比亞。自從這個時期以來,真主黨作為「抵抗」以色列的力量已經坐大。以色列一直困擾不斷,因為真主黨在伊朗的供給和支持下大大增強了自身實力。自去年10月7日起,真主黨持續向以色列北部開火,已經導致該地區7萬人流離失所。

自2003年美國推翻薩達姆·海珊政權以來,伊朗擴大其在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存在和影響力。它支持葉門的胡塞武裝。它對以色列的態度最為強硬,沒有正式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以色列認為,伊朗是該地區唯一能夠在軍事上挑戰它的國家。今年4月伊朗對以色列的無人機、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襲擊,是自1973年以來首次有國家行為體直接挑戰以色列。以色列當即作出回應,展示其突破伊朗空防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美國在東地中海建立了一支重要的海軍力量,並與幾個歐洲和阿拉伯夥伴合作,兩次攔截伊朗的部分飛彈,從而阻止了大規模地區衝突。然而,它無法緩和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正在推行他的議程,他明白美國總統面臨政治壓力,需要被視為是支持以色列的。人們將更多地懷疑美國是否有能力同時處理三個戰場:歐洲、中東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區。

因此,衝突的下一階段將取決於以色列維持目前路線的能力、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威懾平衡以及美國大選的結果。(編譯/朱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a5da87f516cc71aef1feb4d154d2e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