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二代自白:在中餐館裡長大的孩子 都有難以癒合的傷疤

2019-12-03     南心只要九塊九

近日,BBC播出一部關於華人移民的紀錄片,講述了父母在國外開中餐館的華人孩子們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名為《外賣兒女》,將鏡頭對準從小在中餐館長大的華人孩子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群不太一樣的移民二代。



在中餐館長大的華人孩子,從小就學會承擔髒活累活。這些孩子打記事開始,就要幫父母打理店面,又要兼顧學習,時不時還會遭受各種形式的種族歧視。

一群如今已經20歲的中餐館長大的華人孩子坐在一起聊天。

Ying笑著回憶稱,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幫忙「剝蝦」。



「那年我只有7歲,負責剝蝦殼。面對這麼大堆蝦,感覺一輩子也剝不完。但這份工作是出於對家人的愛,再辛苦也應該。」

Jhen則表示,他最不喜歡的是削土豆皮。

「我和弟弟每天幾乎一放學,就直接到店裡,周而復始……而且工作環境並不好:後廚只是一個破破的空間,四周是那種簡陋的磚牆。在這個潮濕、沒有隔熱、也沒有暖氣的環境里,我倆穿著厚厚的衣服,拿著削皮刀,一干就是好幾個小時。」

在Jhen大概12歲的時候,第一次幫忙炸薯條。鍋里,是沸騰的330度熱油,小小的他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舉著炸鍋的手柄。

結果一個不小心,炸鍋的蓋子翻了下來,把他的整雙手都按進了油鍋里,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到現在想想都覺得恐怖。



Kaz說:「我是在店裡幫忙洗碗的,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Jun記得,他12歲時,每天的工作就是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旁人聽上去可能很簡單,但對於Jun來說,那段回憶是痛的——他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被盒子裡冒出的蒸汽燙到。



等這些華人孩子長到15、16歲時,就開始幫父母送外賣。

當時網絡還沒有這麼發達,這些孩子必須熟記城市的每條道路,每個角落。



比身體上的勞累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遭遇種族歧視這種精神上的創傷。

有時候,會有顧客打電話來,說「我聽不懂你的英語,找個會英語的人來接電話。」

還有人會不懷好意地問:「你們賣狗肉吧?」

Jun回憶道:「經常有外國小孩打惡作劇電話,他們在電話里模仿我母親蹩腳中式口音訂外賣,說『我想訂一條狗』之類歧視中國人的話,因為在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喜歡吃狗肉、貓肉。」

Jhen記得曾經有兩個顧客吃完飯後,假裝聽不懂Jhen父親要他們結帳的話,還出手打人,扇了Jhen父親一耳光。

目睹這一切的Jhen心如刀絞。他第一次覺得自己是那麼無助,那麼弱小。

在海外開中餐館的華人父母們是值得敬佩的,他們毫無根基地來到異國,努力工作賺錢,為自己和孩子在陌生的國度拼出一個安穩的家。愛護子女、重視家庭的中國父母,拼盡全力給子女提供他們所能提供的一切。和當地人相比,他們當然過得更辛苦。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外賣兒女」們,再談起小時候的事情,臉上已經是釋然的微笑。但很難想像,年紀尚小的他們,當年是如何排解同齡人無法承受的壓力的。

之前《新華國際》曾報道過一位中餐館女孩蘇珊的故事。

蘇珊的童年是在學校、中文學校和餐館這「三點一線」間度過的:平時上課,每周六去離家一小時路程的中文學校補習,從上午9點半學到12點半。周日還得去父母開的華興酒家幫忙。

「中文學校的小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老師的幫助下讀課文。我真是煩透了大周末一早就起床、倒公交、然後在我媽眼皮底下度過漫長難熬的一天。周日是一周里我唯一不用上學也不用去中文學校補習的一天,但上午11點我要和我媽去爸媽開的華興酒家幫忙,」她回憶道。

蘇珊說,父母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搬到賓夕法尼亞州開店招客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他們不得不辭退服務員,讓孩子幫忙打下手。
這樣的生活,蘇珊非常不滿。她說,在餐館特別怕遇見同學老師,尤其是招呼那些從來沒打過交道的同學。
「我的好朋友都在外面做那些小孩子應該做的事兒,我卻得憋在一個氣味難聞的中餐館幫忙,這實在太不公平了!這只能讓我和班上那些白人同學更疏遠。其他同學都在談論披頭士樂隊和電視劇這些經典的流行文化,而我只知道中國的流行民歌,呆在餐館裡和我媽一起看電視。同學互相間竊竊私語、講一些笑話什麼的,我都不懂。作為一個先用漢語思考其次才是英語的小孩,和他們聊天實在是太難了。」

讓蘇珊印象深刻的是,媽媽一邊顧店,一邊還不忘抓蘇珊的功課。

「有一天,媽媽一邊為餐館中午的營業做準備一邊問我前一天中文學校的功課。她瘋狂地指著書上所有我讀不出來的字,用中文罵我:『這個字你怎麼到現在都沒學會?』雖然她沒說啥特別難聽的話,但是語氣特別尖刻,每個字都像是在抽我耳光。『今晚之前,要是學不會這些字,你就啥也別想干!』」

「不過,雖然我媽要求高、要求嚴,但是她絕不是那種殘酷無情的『虎媽』。她知道我是個內心敏感的小孩,所以罵完我之後就會哄我,跟我說她這麼做都是為了我好。『早晚有一天你會懂事,然後感謝我的』,每次她都用這句話結尾,然後就推給我一碗大米粥和一盤蘸著醬油的蝦。」
「不管她多生氣,都不會餓著我。」

中餐館長大的華人孩子,他們清楚父母的辛苦——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才能養活一家人。

幸運的是,即便他們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從小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辛苦,但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下,這些孩子們最終也順利長大,成為了能保護父母、保護自己,同時也溫暖善良的人。

「以前我們沒有別的選擇,父母想帶著我們移民,只能選擇在國外開中餐館,我們也甘願跟著爸爸媽媽吃苦耐勞。所幸現在,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的選擇更多了,不論是在英國接受教育、還是工作、創業等,我們再也不需要讓我們的孩子再過那樣的苦日子。現在華人的地位越來越高,各個領域中都有優秀中國人的身影,我們感覺特別驕傲自豪。那時候的奮鬥,是值得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UBRzW4BMH2_cNUg9P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