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易學之二十四節氣

2019-11-27     冷先生講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神秘的?

常人對二十四節氣熟視無睹,追溯起二十四節氣,真的感覺古人的聰明才智超過現代人。

二十四節氣在世界上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2016年已經被聯合國登記為國家非物質遺產。

在伏羲時代,人們就開始立杆測日影。

發現在中午時,立杆測日影最短時,天氣最熱,而日影最長時,天氣最冷。所以原始社會,人們首先發現了冬夏兩個氣候。

人們把日影最短的叫夏至,日影最長時叫冬至。所以原始社會就有了兩個季節。冬天和夏天。冬天以冬至為起點,夏天以夏至為起點。

大致到了夏朝前後,人們發現,一年中有兩日黑天和白天一樣長。一日在夏至到冬至之間,一日是從冬至到夏至之間。

所以人們又把這兩日命名為秋分和春分。從夏至到冬至中間的這一天為秋分;從冬至到夏至的這一天叫春分。

從此,人們知道,一年中有四個節,分別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所以四時就出現了,人們把一年分成四個部分,叫四時,也叫做四季。分別是春、夏、秋、冬。對應四時的就有了四個節氣。所以叫四節。

大約到了周文王時代,人們生活勞作的需要,感到用四節即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來劃分夏秋冬春不是很合理。

例如:到了夏至,熱天都過半了;而且冬至也是如此,到了冬至,冷天都過去一半了。所以四節不能體現春夏秋冬。

管理曆法的科學家們又根據經驗和物候觀察,又增加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四立來確定春夏秋冬的開始非常合理,所以,八節就應運而生了。

從此,春季以立春為第一天;夏季以立夏為第一天;秋季以立秋為第一天;冬季以立冬為第一天。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四立和二至二分的作用不一樣,所以古人又把四立稱作節令(令是開始發令的意思,就是節氣的開始意思),簡稱叫節;二至二分稱作中氣(意思是中間過渡的節氣)簡稱叫氣。

節令和中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大約到了漢代,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二十四節氣終於形成。這個二十四節氣一直用到今天也沒有什麼變化。

知道了前面所講的節氣的由來,對記住二十四節氣非常有幫助。

下面我們繼續講二十四節氣。天文學家定義二十四節氣,與我講的節氣由來關係不大。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360度,正好一年。

我國古代使用的是平氣,劃分方法和上面講的也不一致。本段作為了解,不細講。

二十四節氣中有幾個知識點要清楚:

第一.我們講的二十四節氣是孟喜卦氣說的內容之一;

第二.全年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季度六個節氣,每個月兩個節氣;

第三.農曆天干地支紀年中,節是每個月開始的第一天;

第四.曆法上,如果有個月份沒有中氣,必須閏月;

第五.農曆曆法規定,冬至必須在子月,即十一月;

第六.農曆曆法規定,農曆的初一必須是朔日,這叫合朔。十五日必須是望日(月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RaFs24BMH2_cNUghj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