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感嘆日本人多會將舶來文化據為己有,一邊令這項傳統手工藝「淪為」小眾圈子

2020-06-08     Steppy潮流周志

原標題:一邊感嘆日本人多會將舶來文化據為己有,一邊令這項傳統手工藝「淪為」小眾圈子

作者:Uli

(提個小醒,文末有福利!)

事情是這樣的,Uli 記得不少潮流媒體,包括我們 Steppy,曾經寫過不少關於日本人如何完美地將美式文化「據為己有」的文章,尤其是那本被潮流老司機稱為聖書的《Ametor : 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譯名為《原宿牛仔》),道出了日本人將美式文化本土化的歷程。

image:thatsmags.com

為什麼我要說這事呢?那得先和大家介紹一下文章題目提到「淪為」小眾圈子的究竟是哪種傳統手工藝了。明人不說暗話,Uli 說的正是 燈工玻璃工藝

提及玻璃,在大多數人腦海里浮現的可能是日用品,例如玻璃杯、玻璃窗、花瓶等,Uli 我也不例外。直到那天和朋友去了廣州一家名叫 「聽見玻璃藝術」的工作室轉了一圈後,才發現自己對玻璃的認識是多麼地淺顯。因為玻璃材質的特殊性,通過手工藝和設計,最後能呈現的風格樣貌是多種多樣的,比方說可以是一件空間藝術品、一串首飾、一個玩偶、一隻小貓、一朵花、一棵仙人掌、一艘船、一個水果......

「聽見玻璃藝術」的工作室部分玻璃作品

舉個大家都比較熟知的例子吧,還記得兩年前 IKEA 於世界各地邀請了 8 個當代藝術單位,打造了一個名為「Art Event 2018」的 玻璃擺設系列嗎?它便是利用了瑞典傳統手工玻璃工藝創作了一系列頗具潮流藝術感的玻璃擺設,Uli 記得那次合作名單里還包括了 ART TOYS 老司機們最愛的 Michael Lau。

image:ikea

或者時間再往前一點,2012 年,適逢 Louis Vuitton 與草間彌生迎來第二波合作,Louis Vuitton 特別在英國知名時尚名所 Selfridges 打造了一個巨型草間彌生玻璃纖維制雕像,以大紅與水玉波點的設計點綴,佇立在英國最為知名的購物鬧區 Oxford Street。

image:LV

看到這各位可能會想,燈工玻璃藝術是個傳統手工藝沒錯,但很多人對這門手工藝並不了解,有什麼玩法?是不是很難學?普通人學做一個燈工玻璃藝術品要很長時間嗎......

Uli 深知這個世界肯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對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充滿好奇心和好學心,這次我們便邀請「聽見玻璃藝術」工作室的兩位創始人—龐礴、王朝虹老師,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大家對燈工玻璃藝術有一定的認識。 最理想的結果是,讓大家喜歡上這個傳統手工藝,並加入年輕人的創意和想法,將它傳承下去。

REC

「聽見玻璃藝術」工作室的兩位負責人——龐礴、王朝虹老師

雖然講玻璃的歷史會有點枯燥,但 Uli 覺得還是有必要先和大家簡單介紹。可以這樣說吧,考古界大多數認為玻璃最早在西方發現的,起源於公元前 4500 年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而玻璃(琉璃)工藝在我國也有將近 3000 年的歷史,經由絲綢之路從西方傳入中國。

雖然現在的玻璃相對黃金、玉器廉價,歷史上,琉璃其實曾經卻是可與黃金、寶石比肩的最昂貴材料之一。是皇帝及王侯將相才有資格佩戴和使用的工藝品。

蜻蜓眼

話雖如此,實際上大多數人對燈工玻璃沒有什麼真實感。那麼,玻璃這種材質究竟有什麼吸引人的特性呢?

龐老師告訴我, 「玻璃這種材質有太多變化了,透過它可以讓我看到很多內在的東西,特別是在燒制的過程中,因為其本身自帶的特殊性,會不斷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說高溫下顏色的變化、不同手法產生的各異形態等等。」

玻璃的熔點,只有一個使其形態發生變化的溫度範圍,大概 700 度左右的高溫便可以軟化。燈工玻璃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本身的技術包含處理形態、色彩、切面、內部、透明光澤等。也就是說, 通過技法,玻璃材質可以做出無數種你想像不到的形態,只要你有想法,有耐心,一切皆有可能。

兩位老師部分玻璃作品

正因為玻璃材質的特殊性,在藝術玩法上也是有很多種可能性。

鑒於玻璃藝術的工藝技法實在有點多,倘若 Uli 都在今天一一介紹,那就太不實際了,所以我挑選了一種入門級別的,也是未來最有發展空間的技法—— 燈工玻璃和燈工吹制工藝,介紹給大家。

上圖均為運用燈工玻璃和吹制技法製作的玻璃物品

製作燈工玻璃和吹制藝術品用到的工具一般有進口的火槍、石墨板和各種塑形的金屬工具。

「首先要選好的玻璃管材料,在火槍上進行燒制。燒制過程中將玻璃管往兩頭拉伸,拉出細的玻璃棒後,一邊的口封死,一邊留口 (用作吹制)。在燒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高的溫度,因此需要不停地旋轉和控制,達到一定的溫度後,便可以吹出各種各樣圓的球,或者通過拉伸,也可以變成形態各異的造型,能產生很多無限的變化。」

在 Uli 和龐老師閒聊時,他告訴我, 可以反覆加減創作是燈工玻璃藝術的一大特點。永遠都可以沒有最終成品,可以臨時加入其他想法,不喜歡也可以把它重新燒熔或刪減調整。

當問及兩位老師製作燈工玻璃和吹制藝術品時,最難的地方是什麼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 「溫度的把控和手法的控制,我們說溫度是玻璃的靈魂。在吹制的時候,火槍最高溫能達到 1000 度以上。不同溫度燒制出來的玻璃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燒過了會變型,燒不夠就很硬,想做出好的作品就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

那麼來到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了,學習燈工玻璃是不是需要一定的畫工基礎或相關文化知識才可以呢?此言差矣。兩位老師和我強調 只要你有耐心和一定的審美,小的玻璃工藝品大概要 1-2 個小時, 就可以做出來的。所以大家真的可以去嘗試做一下,誰知道你會不會就是下一個中國燈工玻璃藝術家呢。

這次聊下來,Uli 我深切體會到玻璃這種材質的無限可能性。以前,無論我怎麼想,也不會知道原來玻璃還能有如此多變的一面。比方說這個 燈工玻璃內花球飾品。在我們外行人看來大概都覺得這該不會是往玻璃球裡面塞了一朵真花吧?但龐老師告訴我,「製作過程很多大家都想像不到,很多人問這花是怎麼放進去的?是不是把鮮花放進玻璃的?我們當時覺得挺有意思的。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在燒制時,火焰溫度需要達到 1200 度以上,任何花都會燒沒有了。而它的製作過程實際上是 通過不同的手法,藉以點線面將二維變成三維的變化,讓其演變成花卉形態。

令 Uli 感到驚訝的是,雖然燈工玻璃工藝在我國已經有 3000 年左右的歷史了,但目前看來, 燈工玻璃藝術在中國仍舊是個小眾圈子。

「西方的玻璃藝術已經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而在中國古代,我們一直以發展陶瓷、玉器為主,玻璃這塊西方發展得比較好。特別是 60 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玻璃工作室運動,更是推動了玻璃藝術多元的發展,像我們熟知的法國水晶玻璃奢侈品牌 Baccarat、LALIQUE 等等。目前來看,由於玻璃材料的特殊性,已經開始逐漸被大家接受。我們也嘗試著,無論是器皿、藝術品還是小到首飾品,儘量做出有東方生活美學或者東方氣質這個文化精神層面的體現。」

「在高等教學方面,現在國內所有的美術院校基本上都有開設玻璃專業,從中國美院、清華美院、中央美院、廣州美院、天津學院、四川美院等等,開設專業到現在也就 15 年,清華美院和上海大學,在這方面都做得比較早。至於像我們, 為了推廣玻璃藝術而開工作室的話在國內還是很少,做得比較專業的全國就只有幾個。

聊到這,Uli 想起了同為亞洲地區的日本。不得不說,日本人對待傳統手工藝比起我們可謂是相當有心思了。

「他們這種手作態度,推崇的沉靜下去做一種工藝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另外 日本傳統手工藝的氛圍環境很好,國際交流也很方便,他們不僅真正能把東西做好,也能很成功地去營銷。所以我們做這個工作室的目的其實也有另外一個,就是希望能夠聚集玻璃藝術的愛好者,從不知道到了解,然後發展成愛好,甚至加入我們一起來推廣,就能把這個事情做好。我們都希望是這樣。」

「對於日本的工藝,大家都知道,在匠心精神和守業精神這塊做得很好。其實我們工作室在努力推廣的也是一種手作精神。所謂的手作精神,就是讓大家喜歡,能靜下心來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情,日本人在這點做得非常好。他們也會經常不定期舉行手作人的聚會,和各種各樣的展覽等等。」

雖然 Uli 我對於燈工玻璃藝術只是個門外漢,但在龐老師和王老師的薰陶下,無論是對玻璃材質的認識、玻璃藝術的了解等方面,其實這一趟下來我的收穫還是蠻大的。在我看來,玻璃是一種不確定性和實驗性的特殊材質,具有很大的可塑空間和發展潛力。

「我對這個玻璃未來的前景是很看好的。我們工作室運作了兩年多,剛開始,大家對玻璃的了解或者來諮詢的人並不多,但是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玻璃這種材質,來報名課程和諮詢玻璃相關的問題了。」

除了參加國際和國內的專業展覽以外「我們也會收到一些畫廊或是生活美學空間邀約,做玻璃藝術的展覽,我覺得這樣就很好。因為有時候你不只是要呈現的是玻璃藝術更高層面的形態,還要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玻璃藝術。如果只有市面上玻璃制的生活用品,就會降低了它的藝術角度。在國際上,玻璃藝術和其他任何品類的藝術一樣,都是能進入羅浮宮的殿堂、奧賽美術館的。」

接觸下來,得知華為集團和廣州五星級白天鵝賓館都專門找老師們定製過很多的玻璃藝術品,因為沒精力推廣和宣傳,Uli 在他們倆身上也看到了一些遺憾。同時也看到兩位老師對玻璃藝術懷有如此巨大的熱情,和他們身上那種不隨波逐流,埋頭專研的匠人精神。

「我們沒有專業的營銷和推廣策略,怎樣才能把我們的東西更好地推廣出去,這就是我們目前一些的難題。很多人來過工作室後都說,這麼好的東西,你們就躲在裡面?但我們確實需要有這樣的一個空間靜靜地做東西。」

「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玻璃藝術,能把這個燈工工藝傳承下去。」

寫到最後,我想起了這篇文章誕生的最根本原因,龐老師說的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也正是因為那句話打動了我,令我有動力和激情敲下這篇 4000 字的文章。

「我們做這個工作室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和王老師願和大家一起做玻璃藝術的先行者,也 希望大家通過學習把這個製作工藝學會了,後面再想利用玻璃搞創新、搞藝術都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

最後,在留言區寫下關於「你對玻璃或是玻璃工藝的思考和體會」,最走心的一位讀者將獲得「聽見玻璃藝術(廣州)」工作室所創作的獨一無二的玻璃杯哦!既可以當酒杯,又可以當作香薰蠟燭托盤,一物兩用~

廣州「聽見玻璃藝術」工作室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昌崗路257號廣州美術學院內 13 棟 301 號

廣州市海珠區小洲藝術村登瀛外街 6 號

PHOTO : Young

VIDEO : Chowingzak

DESIGN : Jerem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Pc2knIBnkjnB-0zvj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