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2019-12-24     五星級媽媽

4歲時,你怕孩子弄髒衣服,一勺一勺喂孩子;

6歲時,你說孩子快樂最重要,不教他學習;

8歲時,你還在幫孩子整理書包,幫他穿衣服;

10歲時,孩子學書法,覺得老師太嚴格,你心疼就放棄了;

12歲時,孩子今天要個自行車,明天要雙名牌鞋,你都滿足了;

14歲時,孩子看著網紅賺錢,覺得學習沒用,你也隨他了;

......

於是,你不斷發現:

孩子很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的房間永遠是亂糟糟一團...

在家不做任何事,吃完的東西隨手一扔...

動不動對家長大喊大叫,不尊重人...

只想到自己,不心疼家人...

不珍惜東西,經常要求買新的...

父母愛孩子,總是見不得孩子受苦,受累,總是能做的都幫孩子做了,畢竟都是些小事。

可是孩子的人生,就是從一件一件小事開始的,父母替孩子做一件,就是剝奪了一次孩子學著成長的機會。

揭陽 榕城

一路走來,父母以為是幫孩子的腳下鋪上了軟軟的紅毯,其實那下面是父母看不到的荊棘。

愛孩子就讓他吃點做事的苦

我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媽媽特別溺愛孩子,什麼都不讓他做,孩子自然也什麼都不會做。有一天,媽媽要出遠門了,擔心孩子餓著,就做了一個很大的餅,套在了孩子的脖子上。

過了幾天,媽媽回家,發現孩子已經餓死了,原來孩子只吃了前面的餅,而懶得把餅轉動一下。

我有個男同事,在單位做行政,真是屬於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一下的,老闆不問不催,同事不找他,他就不做事。

快三十多歲了,還是和爸媽住在一起,這也不稀奇,畢竟很多人都是和爸媽同住的。但是,有一陣,我們發現他身上特別髒,每天路過他,都能看到他肩膀上掉的皮屑,還能聞到身上的汗臭味。

有女同事忍不住,問他是不是不換衣服,他說媽媽生病了,爸爸去照顧媽媽,沒人給他洗衣服,他就懶得洗澡,因為沒衣服換。

當時就給我們震驚了,奔四的人了,凡事還靠爹媽伺候,轉頭又一想覺得可悲,有這樣的孩子,這對父母不但要操心他,晚年更指望不上他。

父母願意替他辛苦,別人也沒話說,但是父母總有離去的一天,那時候所有的他沒吃過的苦,只會都加倍還到他頭上。

霍思燕曾經在綜藝節目上說過:

「我家嗯哼對錢沒有概念,他覺得一切都是順利成章,所以要讓他知道錢是需要努力付出才能獲得,需要智慧和體力。」

是的,人生有些「苦」,遲早是要吃,遲早是要扛的,晚點不如早點,你覺得是苦,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成長。

就像小樹長大,一定要經歷風吹雨打,這不是苦,是經歷。只有經歷了,才有熱愛生活的能力,才有面對問題的魄力。

愛孩子就讓她吃點學習的苦

我表姐在35歲的時候被離婚了,離婚的時候,除了一個孩子,什麼也沒有。

她念書的時候,成績不好,但小姨卻不以為意,因為表姐長得不錯,小姨認為找個條件好的嫁人才是最重要的。小姨工資也不高,但是為了讓表姐漂漂亮亮的,總是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全都給表姐買好的。

表姐當了兩年服裝銷售,果真找了一個做生意的,經濟優越的老公,沒兩年,生了個女兒,老公給買了一輛好車,請了保姆,表姐便舒舒服服的養在家裡了。

常有人說,現在是網絡時代,就算在家也不會和人脫節。

人和社會是否脫節,不是看你了不了解社會新聞,跟不跟得上網絡用語,主要看你是否能夠獨立,是否具備學習力,是否具備賺錢的能力。

如果是整天在家看劇,打打麻將遊戲,這些沒營養的事情,一定會加速你和社會的脫離。

好日子又過了三四年,表姐被小三打上了門,原來老公在外地還有一個小家,對方生了一個兒子,要上戶口了。

表姐不甘心放棄優越的生活,拖了兩年不離婚,但公婆知道了以後,為了讓孫子名正言順,逼著兒子離婚。最後表姐只能帶著女兒回到了娘家。

表姐沒什麼本事和技術,年齡又大了,也沒有什麼積蓄傍身,可優越的生活過習慣了,再從基層的工作做起,賺那麼一點錢,她也受不了,只好一直待在家裡。

小姨經常訴苦,後悔以前沒教好表姐,沒讓她在該學習的年齡好好學習,該工作獨立的時候也沒有一直努力工作,以為能走個捷徑,沒想到最靠得住的其實是自己。

生活不是童話,隨時有公主王子來拯救,生活很真實,有時候還很殘酷,在該奮鬥的時候奮鬥,永遠保持學習力,才是始終不敗的真理。

在泰國有個小男孩不願去學校讀書了,於是爸爸媽媽用了一種「懲戒」的辦法,就是讓他外出撿塑料瓶來體驗賺錢的辛苦,小男孩走啊走啊,累到不行卻沒有錢坐公交。

最後只能哭著對爸爸媽媽說:「我想上學,我不想將來以撿垃圾為生。」

很多父母不是不懂得道理,只是太心軟。

孩子一鬧一哭,家長就心軟了,自我安慰,不學就不學吧,學習不好混的好的多得是;

孩子都是家人眼裡的寶,不做事就不做吧,家長心存僥倖,將來找個勤快的另一半不就行了;

孩子都需要鼓勵,不能故意給挫折,於是家長走向另一個極端,把孩子誇成玻璃心,受不得一點挫折。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一定都是寬容與嚴格並存,慈愛但不溺愛,他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著眼於將來,孩子不必成龍成鳳,但一定要成為能扛起生活的獨立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OvuOG8BMH2_cNUg1M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