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特大橋預計國慶節通車
據悉,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資區北港特大橋右幅主橋最後一節順利合龍,標誌著國道G228北港特大橋全線貫通並進入收尾階段,預計10月1日可實現全線通車,屆時從廈門至龍海可節省約15分鐘車程。
北港特大橋全長1745米,起於龍海紫泥鎮合興村,終點是漳州台商投資區重點工程中閩樞紐互通(位於角美沙坂村南面),屬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幹道,為雙向六車道設計。
通車後,廈門車輛經廈漳同城大道、中閩樞紐互通、北港特大橋、龍海中港大橋、龍江大橋等路段就可到達龍海市區,可節省10多公里路及至少15分鐘車程。(來源:閩南網)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將於9月底貫通
據了解,中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將於9月底貫通,預計2020年全面通車。平潭大橋是世界上第一次在複雜風浪涌環境下建設的海峽大橋,建成後將滿足海上橋面十級大風環境下大橋安全運營。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起於福建省長樂市松下鎮,經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依次跨越元洪航道、鼓嶼門水道、大小練島水道、北東口水道,在蘇澳鎮上平潭島。全橋長16.34公里,為世界最長跨海公鐵兩用大橋,橋上層設計為時速為100公里的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設計為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
據介紹,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我國的第一座跨海峽的鐵路大橋,建設環境特殊,位於世界上三大風口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風暴潮海域之一的平潭海峽,這給施工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從2013年11月開工建設,將於9月底貫通,2020年全面通車。該橋是新建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是合福鐵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福州新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快速通道。該大橋建成後,將大大縮短福州至平潭的時空距離,屆時,福州將與平潭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和「經濟圈」。(來源:央廣網)
中企承建蒙古國最大互通立交橋主橋建成通車
9月16日,由中國企業承建,蒙古國最大互通立交橋——烏蘭巴托市交通警察局附近上跨立交橋主橋建成通車。蒙古國總理呼日勒蘇赫、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邢海明、烏蘭巴托市長阿瑪爾賽汗、蒙政府交通運輸發展部部長恩赫阿木格楞等中蒙兩國官員出席通車儀式。
呼日勒蘇赫總理在致辭中首先感謝中國建設者的辛勤付出。他說,蒙古國氣候偏冷,一年中可用於施工建設的時間較少。項目建設者上場以來,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等困難,高質量完成了施工任務,為改善烏蘭巴托市交通擁堵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介紹,烏蘭巴託交通警察局附近上跨立交橋位於烏蘭巴托市中心,全長1167米,採用雙向4車道標準設計,由主線橋、匝道橋、匝道路基及輔道四部分構成,橋樑上跨中蒙俄鐵路和城市主幹道太陽路以及色勒貝河,是連接烏蘭巴托市南北向重要通道之一。
據悉,烏蘭巴托市常駐人口達160萬,日常行駛機動車約為40萬輛。原有市政道路與中蒙俄鐵路發生交叉,每天因火車通行造成車輛擁堵的時間約為3-4個小時。交通警察局附近上跨立交橋建成通車後,將有效減少鐵路對市政道路的干擾,緩解交通擁堵,便利市民出行,將對加快烏蘭巴托道路交通現代化進程發揮重要作用。(來源:中國橋樑網)
中老昆萬鐵路景洪瀾滄江大橋合龍
據了解,歷經3年建設,9月13日凌晨,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中老昆(明)萬(象)鐵路景洪瀾滄江大橋順利合龍。
據介紹,景洪瀾滄江大橋為主跨200米的拱加勁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大橋中跨與邊跨的不平衡長度達30米,在國內同類型橋樑中尚屬首例。
在景洪市,中老昆萬鐵路景洪瀾滄江大橋與橄欖壩瀾滄江大橋先後飛跨瀾滄江,兩橋相距29公里,兩者均為主跨200米的拱加勁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加之造型相似,被譽為「兄弟橋」。
值得一提的是,景洪瀾滄江大橋從昆明方向一跨瀾滄江進入景洪市區,橄欖壩瀾滄江大橋二跨瀾滄江出景洪市區前往磨憨口岸,建成後也將成為當地的觀光橋樑。
中老昆萬鐵路北起中國昆明,南抵寮國首都萬象,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的鐵路。全線採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設備,2016年12月全線開工,預計2021年底全線建成通車後,雲南昆明至景洪僅需3小時左右,至寮國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來源:中國青年網)
白水河大橋加固主體工程完工
據了解,陝西省道201線白水河大橋加固工程於近日開始試通車,群眾出行終於不用繞遠路。白水河大橋的橋面平整、寬闊,車輛正在有序通行。
另據介紹,陝西省道201線白水河大橋建於1997年建成通車,使用至今已有22年。經陝西省公路局委託第三方檢測,該大橋屬於三類危橋。為徹底消除大橋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今年6月初開始對該橋進行維修加固,實施封閉作業,往返車輛及行人需擇路繞行。該工程合同工期為六個月。為確保支柱產業——蘋果的正常銷售和運輸,經過100多天的緊張施工,省道201線白水河大橋加固主體工程施工任務已完成,基本達到通車條件,並於9月15日試通車,比合同工期提前兩個半月,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出行、促進了產業發展。(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