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科醫生:春節期間怎樣給消化系統過個年?

2020-01-22     每天學一點醫學知識


春節期間,聚餐、酒席,成了家常便飯,這也給我們的消化道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如何讓我們的消化系統過個安全年呢?

1、口腔

春節期間,熬夜、奔波、生活節律紊亂,口腔黏膜特別容易被潰瘍盯上。冬季流行的火鍋、鐵板燒、石鍋等,飯菜溫度都很高,一不小心可能會導致口腔上顎和消化道的燙傷。燙傷後可以馬上用涼水漱口,吃點冷飲、冰激凌或含冰塊,冷卻15分鐘以上。這樣可以起到降溫、減輕餘熱損傷、減輕腫脹、止痛、防止起泡等作用。

口腔潰瘍或者燙傷後,要注意避免食用滾燙、過硬、辛辣刺激、過酸的食物,食用易吞咽易消化的東西。進食結束後,可以用溫鹽水漱口,減少細菌感染。特別提醒,在口腔燙傷後,不要向創面上塗抹牙膏、醬油等,這樣做既會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又容易造成創面的感染,可以選擇一些常用的治燙傷的外用藥,比如紅花油、紫草油、金萬紅等塗在患處,或直接去醫院就診。而對於小寶寶,媽媽在喂飯之前要自己試一試食物的溫度,再給小寶寶喂食。

2、食管

假日,食道異物的患者也較往常更多,魚刺、骨頭、假牙都是常見危險品。建議居民吃飯時,細嚼慢咽,最好不要邊吃邊說。老人睡覺前要記得把活動的假牙摘下來。如果不小心卡了魚刺等異物,不能採用「大口乾咽飯糰」的辦法,試圖將魚刺推壓下去。細軟的魚刺可能僥倖被帶進胃內,但大而堅硬的魚刺有可能因此越扎越深,甚至刺破食管或大血管,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果有異物卡喉,可以先試著用湯匙或牙刷柄壓住舌頭的前半部,在亮光下仔細觀察其舌根部,扁桃體及咽後壁,如果能找到魚刺,可用鑷子或筷子夾出。哈氣動作可以減輕咽部反射和噁心等不適感。如果實在找不到異物,可以探一下咽喉部,刺激嘔吐反射,有時候可能會把魚刺吐出來。如上述方法都不能奏效,建議去醫院就診。

3、胃

節日期間暴飲暴食,吃太辣、太燙、太油、太甜膩的食物,或進食過快,熬夜,飲食不規律等都會對胃造成傷害。輕則誘發腹痛、腹瀉、腹脹,重則引發消化道出血、急性腸胃炎、急性胃粘膜病變、急性胰腺炎以及急性膽囊炎,甚至由於劇烈嘔吐導致賁門撕裂綜合徵,危及性命。過節期間要保持規律飲食,葷素搭配,清淡為主。原來就有胃炎、胃潰瘍的人更加要避免暴飲暴食,飲食清淡,少飲酒,細嚼慢咽,減少胃的負擔。

戒煙限酒,酒精會直接刺激胃黏膜,導致廣泛胃粘膜充血糜爛,甚至潰瘍。煙不但直接損傷胃粘膜,而且會對胃的微血管造成損害,使胃黏膜長期處於一種「缺氧」狀態,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生。少吃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食物,比如腌制、烤制、熏制的食品和剩飯菜。

4、肝臟

在正常情況下,肝臟只含少量的脂肪,當長期食葷過多,或嗜酒成性,或喜好甜食,或多食少動時,脂肪就會在肝臟里堆積。春節期間應酬頻繁,睡眠不足,吃得多、動得少等,容易被脂肪肝盯上。春節期間,建議人們一定要控制飲酒。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正常情況下,男性每日攝入的純酒精量應不超過20克,女性則更少一些。營養學會推薦了一個攝入量計算公式,即「飲酒量×酒精濃度×0.8=酒精攝入量」。控制飲食,吃好但不要吃得太飽。爭取每周運動3次-5次,以出汗為主。最後,保護肝臟還需遵醫囑用藥。

5、腸道

春節期間急性胃腸炎的發病率也要比平時高,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吃了不潔的食物,特別是海鮮類食品。如果剩飯剩菜不是很新鮮,或者從冰箱取出後沒有嚴格加熱,食用後可能會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暴飲暴食也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

春節期間,很多人難免會暴飲暴食,親朋好友們推杯換盞、嘗新讓菜,家人團聚和朋友相會也免不了的是吃吃喝喝。飯桌上大魚大肉、甜膩煎炸、品種繁多,這邊碗盞剛放下,瓜果點心各種零食又上場,不知不覺中便吃入過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I5P728B3uTiws8KH6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