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體育、美術、音樂都將計入中考總分

2020-10-20     父母堂

原標題:教育部:體育、美術、音樂都將計入中考總分

10月15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0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這兩份《意見》。

10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會中教育部重點強調了兩件事情:

1. 學校的體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

2. 2022年,要全面實行美育(美術、體育)中考。

王登峰表示,目前全國已經有4個省開展美育中考計分,同時還有6個省、12個地市已經開始了中考美育的計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間,雲南省從今年開始要增加到40分。「這個試點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下一步我們要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的更加紮實,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

何為美育?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

前不久,我們剛剛寫過一篇體育分將計入升學,不少家長已經開始提前布局體育和藝術類的培訓班了,也正因為「美育中考」政策的進一步落地,近日少兒美術類的課外培訓班又一次迎來一波報名小高峰。

畢竟早一些布局「美育」,還能搶占中考「優勢」。而且別的孩子有的證書,我家孩子也要有,不能比其他孩子落後,否則中考成績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我們總是提倡讓孩子發展興趣,但又常常會出現「不要盲目給孩子報班」的呼聲。那給孩子報興趣班,盲目與否的界限,究竟在哪裡呢?

1

給孩子報那麼多興趣班

是為了考級拿證?

知乎上有位博主問:給孩子報那麼多興趣班對孩子的成長有用嗎?

這位博主說她作為一名未結婚的95後,有時候聽到孩子家長之間給孩子報班的對話,就覺得壓力山大。

而這些家長更多的卻是聽說別人家報了,我們也報了,而不是孩子想學,很感興趣,所以我們報了。

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興趣班,是帶著自己的焦慮和期待,目光專注在考級拿證上,總覺得別的孩子報了班,我們也要報,別的孩子學了一門技能,我們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後,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學習多門技能,搶占「升學優勢」,是為了孩子以後的升學能更順利,進入更好的小學、初中、高中,最後考入重本,仿佛這樣,孩子就能夠走向人生巔峰,能夠更加快樂地享受生活。

但是真實情況是:一張考級證書滿足的是家長的虛榮心,撫平的是家長的焦慮感,卻消磨了孩子真正的熱愛。

有位讀者之前分享過她的故事。

她從小就喜歡跳舞,而且媽媽是舞蹈老師,從小就教她跳舞,她也很喜歡學,但她到了五六歲,她的媽媽就拚命地讓她考級,練習那幾個考級時的固定動作,十分枯燥,漸漸地,她就開始厭倦跳舞了。

後來,她的媽媽竟然拿著小木棍逼著她練習,因為媽媽認為學習舞蹈就要考級,拿到證書才能證明有真本事,以後升學都是加分的砝碼,卻完全忽視了她的感受。

她反抗不了強勢的媽媽,只能拚命地練習,她想著等自己考完了10級就再也不用練習舞蹈了。她考過10級之後,媽媽向她表示祝賀,她卻說了一句,「我終於不用在你的逼迫下練習跳舞了,這輩子我都不會再跳了。」

對於她來說,舞蹈已經是一場噩夢,每次跳舞帶來的不是內心的愉悅,而是媽媽的小木棍,舞蹈在她眼裡已經成了一種折磨人的魔咒。

2

興趣班是為了讓孩子

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

今年開學時,馬雲在由阿里巴巴投資創建的雲谷學校進行了一場開學演講,演講中提到:

我們不應該,也不會在中考前一天停掉音樂、美術、體育課,高考前這些都不能停。

我鼓勵在雲谷的重點必修課目是體育、音樂、繪畫

我們需要身體健康。就是要有運動,要有體育、要有團隊感。

馬雲也鼓勵給孩子嘗試各種興趣班,但重點在於「試」,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在嘗試中尋找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畢竟很多東西,不試一下,怎麼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是否有潛力。

之前,一張森碟運動動圖上了熱搜,作為奧運冠軍的後代,運動基因特彆強大,不僅如此,森碟也培養了許多其他的愛好,並且做的有模有樣,儼然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運動方面是森碟的強項,網球、籃球、足球都可以熟練自如。

滑板、溜冰也不在話下。

鋼琴、小提琴、豎笛、古箏樣樣在行!

日常也會唱歌、畫畫、寫毛筆字。

和小亮仔學習料理、學茶藝,織圍巾。

現在來看,森碟所學的東西並不少,但與有些孩子被父母逼著學習不同,那些都是她自己的興趣。

葉一茜曾說,「我覺得別太給孩子一些框框架架,那樣她很容易失去童真。其實,我跟田亮的想法一樣,就是她(森碟)喜歡的就讓她做,不喜歡的就不強迫。」

還有就是現在作為頂流的王一博,支撐他一路走到今天的,是真正的興趣和父母無條件的支持。

他在採訪中說道,曾經接觸、嘗試過很多興趣,但最終選擇了自己最熱愛的街舞。

他說自己有心肌炎,但因為「熱愛」跳舞,只要有機會就會奮不顧身地去練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或者信仰的東西,不管做什麼,都是做自己,永遠在跟自己較勁,跟自己拼搏,讓自己更加進步」。

在每個人喜歡做的事情上,熱愛就是動力,才能夠一直保持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家長報興趣班,是要從孩子興趣出發,為孩子創造體驗,而不是家長覺得「學這個蠻好」。

哪怕我們一個興趣班都不報,但如果我們可以允許孩子去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而不打擾,這個本身就是在滋養「熱愛」。

王一博從眾多的興趣中,找到了自己真的熱愛的街舞,也在對街舞的追求中,有了努力、奮鬥、堅持、敢於失敗的精神。

王一博在採訪里也說到,「努力肯定是共通的,努力背後那種想成功的心態也是共通的,想要不斷嘗試失敗」。

先去允許孩子體驗熱愛,在做熱愛的事情的過程中去體驗努力、成功、挑戰失敗。

這些品質需要先有,才能遷移到之後漫長人生中的「不那麼熱愛」的事情上。

這股勁是「可遷移」的,但前提是我們先允許孩子去體驗自己的熱愛。

王一博好幾次採訪都會感謝家人可以無條件支持他做喜歡的事情,而這份無條件的支持背後,也包含了無條件支持他的放棄。

3

教育是因材施教

而不是「改造」

對於教育,我們一直倡導要因材施教。每個人的個性都是不同的,父母要開發孩子的這種差異性,並且成為孩子的長處,這才是教育的意義。

但是偏偏有些父母,喜歡改造孩子,孩子喜歡嘰嘰喳喳講話,太鬧騰,那就送他去學圍棋,培養定力,讓他坐得住。孩子沉默寡言,喜歡獨處,那就送他去學習舞台主持,免得將來見人害羞靦腆……無時無刻都想把孩子改造成一個完美的人。

難道不應該反著來?讓喜歡講話的孩子去學主持,讓喜歡安靜的學圍棋嗎?

家長只看自己的需求,忽視孩子特點,不但沒能發展出孩子的特長,反而扭曲了孩子的心性,讓他們無法快樂做自己。

社會給家長的壓力,讓家長竭盡心力想要讓孩子未來的人生走的順暢一點,但就像黃磊說的,孩子和家長是彼此獨立的一個個體,應該彼此尊重,而不是控制。

尼采說過:

只有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才能承受所有「如何」生存的問題。

馬雲也在演講中說到:

希望讓孩子找到自己一生的熱愛,這樣就給了他最大的幸福感,有興趣、有熱愛、有好奇心,他就會到處去學,不用你比。

讓孩子有體育的素質、音樂的素養、繪畫的樂趣、創造力的想像,這是補習班給孩子增加樂趣的關鍵。

家長在社會的焦慮下,總是想讓孩子儘可能多學一些東西,不要落後別人太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盼望他們成功,成功以後的人生會過得幸福很多。

但成功不意味著幸福。幸福不是我們擁有了什麼,而是我們擁有了對生活的態度。

幸福不是人生中沒有問題,而是我們知道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哪個孩子是靠保護成長起來的?哪個人一輩子是靠父母保護的?是他具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馬雲演講

知乎上有位媽媽說:

我給孩子報的課外班,不是想讓他馬上功成名就,不是想讓他考級比賽拿獎,用出類拔萃的成績來回報我付出的時間和金錢。

我只是希望他能接觸更多的可能性,希望他能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想起曾經風雨無阻上課外班的經歷,想起他通過努力和堅持學會某項技能的經歷,讓他能努力堅持不輕易放棄。

教育部實行新規定,新政策,並且已經在常州開始進行試點測評工作。

教育的本質,就是為孩子打開更多的可能性。

體育測評,是為了讓孩子有健康的體魄。只有健康的身體,未來的一切才更有意義。

美育測評,是為了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發現身邊的美,並學會堅持、努力,更加快樂地做自己。

家長們要順應孩子的特點,找到孩子真正熱愛的事情,幫助孩子獲得更大的成長,而不是僅僅為了撫平焦慮,應對升學,這樣的孩子不會幸福,教育也可以說是失敗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CT7Q3UBd8y1i3sJ0L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