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4期文化產業評論
「書店漸遠,記憶永存,願文化殷盛,人能祥和。」近日,位於北師大東門附近的學術書店「盛世情」正式關停。這家在鐵獅子墳曾是地標一樣存在的書店黯然落幕,成了實體書店不斷萎靡的縮影。相較而言,一批獨立書店拔地而起,爭當網紅,賣文創賣餐飲,少了文化味,卻多了網紅味。在這附和流量的年代,實體書店該摒棄什麼,又該堅守什麼?眼看一家滿載書香與青春記憶的書店落下帷幕,我們為何唏噓?又為何而感動?
作者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楊濤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997字 | 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辛丑春,因近六十花甲,羸弱多憂。奈何子不承業,又罹諸孽,故不再尋新址,店即關停,安度殘年。
伴聖賢(書)及讀者襄助,三十餘載,受益良多。一介塵民做喜歡且能安身立命之本,乃人生一大幸事。
書店漸遠,記憶永存,願文化殷盛,人能祥和。」
3月14日,位於北師大東門附近的盛世情書店正式關停,店鋪窗戶上,貼了一紙由店主手寫的《致讀者信》,引發一眾書迷的集體懷念。這家在小西天一帶堅守了22載的學術書店,就這樣,在店主老范的幾句懷緬中落下帷幕。
曾經,清北人師等北京高校附近流連眾多這樣的學術書店。北大的風入松、博雅堂、野草書店、漢學書店、萬泉河畔書店、萬聖書園,北師大校內的海晴書店……可惜都一家一家地倒下,僅存的也不過是勉力支撐。
相比起盛世情多年來只專注於賣書,且賣的都是學術經典,近年來更瘋狂崛起的,卻是一批打著文化旗號的網紅書店。西西弗、言又幾、蔦屋、1200bookshop……他們拔地而起,占領市場,做餐飲、做文創,做設計,也賣書,可細細品就會發現,外在的東西已遠遠大於書籍本身。
商業化經營固然是書店轉型之利器,但也引人深思,在轉型的潮流中,實體書店該摒棄什麼,又該堅守什麼?當盛世情黯然落幕,我們緬懷的,僅僅是青春嗎?
堅守
傳說當年,中國電影重鎮就在以北師大為中心的新(街口)馬(甸)太(北太平莊)地區。老北京人都知道,「新馬太」是北京吃喝玩樂最時髦的地兒,還坐擁北京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資料館等,陳凱歌、管虎都在北影廠里長大,《霸王別姬》里的戲台子就在這兒搭……
位於西土城路4號的北京電影學院,附近是央視電影頻道和北京電影製片廠
盛世情書店,正是坐落在這片孕育濃厚電影基因的沃土。
江湖上從不乏關於店主老范的傳說。據公眾號「藝綻」所述,老范從1984年就開始賣書。如此說來,如今已是第37個年頭。1984年,老范決絕地和鐵飯碗說再見,開始賣書,地攤兒就在如今盛世情對面,他總是騎著那個年代很了不起的三輪車到處進書。
地攤兒乾了幾年後,老范在北師大東門附近一排鐵棚子裡有了新店,正好趕上上世紀90年代的書店黃金期。1999年,鐵棚拆除,老范的書店搬至馬路對面,那時地上地下都有店,最忙時店裡雇了十幾個人,忙得連吃飯時間都沒有。
店主老范
2012年前後,面臨電商崛起、閱讀習慣改變、高昂房租等壓力,實體書店的經營頹勢漸顯,盛世情也不例外,只能通過「清倉甩賣」「低至五折」等手段維持經營。
再後來,迫於生存壓力,店內部分空間曾先後轉租給文具店,甚至是與書店氣質格格不入的美甲店以緩解鋪租壓力。而地下一層的書店由於位居地下室,年久失修,牆皮脫落,環境潮濕,閱讀體驗並不好。
但真正讓盛世情直面第一次「死亡」的,則是2017年的《房屋續租合同》到期事宜。這家位置隸屬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的書店,在11月收到來自廠方的信函,表明雙方簽訂的《房屋續租合同》於年底到期。「合同到期後將不再續租,書店須按時騰出全部物品,如不騰退,將由廠方處理所有物品。」
隨後,雙方沒有達成共識。2019年,廠方起訴至法院,判決結果為盛世情敗訴,需退還房屋。
直至今年3月,老范才真的放下了苦心經營多年的書店事業。關店之際,還不忘手寫一封《致讀者信》,表示「總要給大家一個交代」。可就是這一紙信書,反倒讓這家書店的落幕顯得更加悲戚。
與其說,盛世情書店的倒閉是突如其來的厄運,倒不如說是一場醞釀已久的告別。網商的衝擊,單一的經營,並不優質的環境,每年超90000元的房租……都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多重壓力下,這家陪伴了書迷二十餘載的學術書店,就這樣關閉在一片緬懷中。
開業早期的盛世情
為何唏噓?又為誰感動?
「很多年前,新馬太是中國電影重鎮,學電影、做電影的必去之地,去那裡都得有一種朝聖的心情。每次去那裡都得順道去盛世情,久成習慣。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電影重心已然東移,新馬太的故事已成傳說,買書也已習慣噹噹京東……我的青春和我的讀書生涯和那個瘦削戴深度眼鏡說話嗡嗡的老闆,六十後面那個花甲二字,刺目且傷感。」導演張一白在得知盛世情關閉後在微博這樣感慨道。
北電客座教授劉炎焱則感嘆,「這是奇葩又純粹的一家書店。書店猶如奇幻小說、穿越小說的開場,有著小隱於野、大隱於市的特別味道。」在他看來,像盛世情這樣的書店是文化意義上北京的一口氣,這口氣該留住。」
網友@秋水散人還作詩一首以嘆盛世情之關閉:
曾為讀博京師客
盛世情中遍覓書
古典詩文皆可得
新潮理論不生疏
若魚入水隨心泳
似鳥翔天任躍如
豈料關張門已閉
廿年春夢剩唏噓
……
像這樣的書迷還有很多。在盛世情,沒有教授、學生之分,在這裡,都不過是愛讀書、愛淘書的讀者罷了。不同身份背後,只是一樣的熱愛。我們感動,因為這裡承載了一部分人的青春記憶與淘書歲月,背後是那個或許難再尋覓的沉心苦讀的自己。
但緬懷的背後,讓我們感動的僅僅是青春嗎?
店主老范,可以說是盛世情的靈魂。在他身上,有著一股與這個浮躁年代格格不入的氣質,正如盛世情書店一般,環境逼仄卻滿載書香,少了舒適的環境,卻能讓人放下浮躁,與書對話。
他把書店當做命,幾乎跟所有師大學生都熟。據讀者描述,老范個頭不高,身材瘦弱,帶著眼鏡,操著京腔,愛自說自話,性格有些乖張,是個地道的順毛驢。高興起來能拉著你逗貧一天,不高興時分分鐘拉起一副臉:愛買買不買滾。他不是讀書人,卻把讀書人的清高勁兒做到十足。有人欣賞他不屑逢迎的個性,也有人覺得這是裝逼。
店主老范
(圖片來源:公眾號「北師趙勇」,攝於2018年1月)
作為學術書店,它不賣咖啡,不賣甜點,也沒有暢銷雞湯,而只有文史哲,天文地理,百家爭鳴。隔行如隔山,不同專業間可能連對方書名都看不懂。但老范對每本書卻如數家珍,大腦像裝了資料庫,你隨便問一本,他就能說出年代、作者、書架位置。
但就是這樣一個脾氣古怪的人,書迷們卻偏偏買帳。與其說我們喜歡盛世情,到不如說我們欣賞、也尊敬這位清高的書店主人,他身上那股文化人的傲氣,能二十餘載沉下心經營書店事業,與當下快節奏的浮躁生活格格不入,一如環境逼仄的盛世情與擁抱時尚的網紅書店的對比一樣。這股氣質是當下少見的,也正因罕見,所以珍貴,動人。
「一介塵民做喜歡且能安身立命之本,乃人生一大幸事。」堅守二十餘載,這不是慘澹維持,不是硬撐,而是熱愛與堅守,是人生之幸事。
跳出盛世情,讓我們唏噓的,還有實體書店的命運。
實體書店的倒閉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近年來陸續倒閉的,還不乏一些創意經營的大型書店,如北京三里屯的老書蟲、深圳的誠品、重慶的方所等。舊事物的逝去必然伴隨新事物的崛起,是事物發展規律,也是優勝劣汰,我們無法阻擋潮流,卻能從中窺見一些規律。
2019年11月,位於三里屯的網紅書店老書蟲閉店,曾被評為全球最美書店
早在2014年,就有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的調查,顯示過去10年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範圍縮小至高校實體書店,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在2015年針對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生存狀況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所高校中30%的高校內不再有實體書店,78.57%的高校以教輔類書店為主。
另一方面,《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則顯示,2019年,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4000家,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新開數量為關門數量的8倍。
如此看來,近5年來實體書店的經營倒也可稱得上「逐漸回暖」。我們欣喜書店倒閉率尚且不算高的數據,但書店離那個黃金年代越來越遠,卻是不爭的事實。
「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了城市。」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這樣描述城市和大學的關係。對於書店而言,又何嘗不是?
書店,作為城市的文化象徵,由城市孕育,又反哺著城市,它是城市的文化中心,是浮躁社會的一席靜謐之地。可就是這樣一個如此具有文化象徵的載體,卻由於種種因素而逐漸消失,漸行漸遠,無法挽留,背後既有網絡電商與高昂房租的兩面夾擊,也有政策扶持不到位與人為因素的導致。
離網紅越來越近,離閱讀越來越遠
如今說起書店,大家馬上想起的早已不是若干年前幾近壟斷的新華書店,而是西西弗、鍾書閣、貓的天空之城、Pageone、1200bookshop等網紅書店。
2019年,營業額、門店數、新開店數十強書店。
(來源:《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
精緻的設計、洋溢的咖啡香,琳琅滿目的文創,都讓這些網紅書店搖身一變城市打卡點。生存壓力下,多元業務的開拓已然成為實體書店在傳統圖書零售業務外的商業化探索。原本而言,更多人前往書店打卡本是好事,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來書店的人們不是在看書,卻更多是在合影留念,在發朋友圈,在把玩琳琅滿目的文創,在品嘗蛋糕甜點……當然,也會順便翻個書。
廣州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1200bookshop
縱觀書店經營亦然,為豐富顧客體驗,開拓多元經營,書店除賣書之外,也做文創、做餐飲、做設計、做文化沙龍……身為書店,書籍之外的東西已遠遠大於書籍本身,多了喧囂,少了閱讀本有的靜謐;多了選擇,卻少了書店的本真與靈魂,書籍本身仿佛已不再是主角。當書店逐漸景點化、網紅化,它距離閱讀的距離是否也越來越遠?
一方面,網紅書店持續迎接打卡熱潮。上海中心大廈52層的朵雲書院號稱全國最高書店,開業初雙休日打卡人數達1.2萬,平時進店也需排隊3小時。
高曉松擔任館長的曉書館,傳聞「預約等一周,拍照半小時」
鍾書閣重慶店,2019年春節間就因到訪人數過多而被迫採取「不定時限流」。被稱為「史上最孤獨圖書館」的三聯海邊公益圖書館遠離鬧市,位置偏僻,出名後遊人如織,一度需預約才可進入。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持續低位。據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65本,與2018年的4.67本、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這與書店遊人如織的高客流量增長相比,幾乎是裹足不前。如此一來,書店雖火,但也僅僅只是走進了消費者的行程,卻並未真正走進消費者心中。讀者離書店越來越近,卻離閱讀越來越遠。
我們從不否認實體書店開拓商業化經營的意義,畢竟要活著就要盈利,而充足的資金才能提升書店環境及閱讀體驗,從而反哺書店經營。所謂「誰鄙視商業,誰就看不到藝術」。網紅書店的打造,一定程度上是對大眾消費趨勢的迎合,也是自謀出路的法則。
迎合市場,附和流量,本就存在於時代的每個角落。從文人學者紛紛走上綜藝,在更接地氣的表達中傳播學術觀點,再到長久以「精英藏於地下,寶藏藏於櫃中」為理念的搖滾樂隊走上綜藝……是堅持文化還是向商業妥協,是保持高冷還是走大眾路線,本無對錯。
所謂存在皆合理,正如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每家書店的追求也相異。如盛世情一般20餘載專注於賣書,不趕時尚,不迎合不媚俗,是一種書店的活法。如西西弗等網紅書店般擁抱潮流,在商業最大化中尋求與文化的平衡,也是一種活法。
對於書店而言,在摒棄與堅守的選擇前,最重要的,或許是保持清醒,永葆初心,在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前提下,始於顏值,也能興於文化,不忘閱讀的本質,讓書店既有咖啡香,也有文化味。
結語
關閉後的盛世情書店之後會變成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換一種角度看,這也是市場的選擇。我們緬懷,追憶,卻無法阻擋。學術書店也好,網紅書店也罷,我們無法評判哪種經營方式更適合當下閱讀習慣,更能擄掠讀者歡心,但可以確定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對知識的追求與對書籍的崇尚永存。正如「紙媒會死,但新聞不會」一樣,實體書店的黃金時代或許正漸行漸遠,或許終有一天消失,但書籍不會,文化不會,閱讀的習慣也不會。
願這文化繁盛的年代亦能如那一紙《致讀者信》所言,「書店漸遠,記憶永存,願文化殷盛,人能祥和。」
話題互動
您對實體書店的消亡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劉舜欣打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