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伏天的結束,一場秋雨一場涼,舒適的溫度讓很多人出現了「秋乏」的症狀,尤其是晚上失眠的人,白天學習、工作更容易產生「秋乏」。
失眠作為現代醫學最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性疾病,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及研究。西醫臨床治療失眠一般採用鎮靜催眠藥物,但由於此類藥物具有諸多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易產生耐藥性、成癮性以及其它副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失眠患者傾向於治療手段多樣且副作用較小的中醫治療。
中醫對睡眠的闡述已有二千年餘年,最早《黃帝內經》就通過陰陽、營衛氣血學說對「寐寤」進行了比較深刻、唯物的論述。此後歷代醫家進行了臨床和理論方面的補充,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睡眠醫學。中醫將失眠稱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等,
中醫認為,無論是早醒還是失眠,不少是由於心肺火旺導致的。特別是經常在凌晨三點左右醒來的人,多數為心肺火旺。
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悸煩不寧,寐少夢多,手足心熱,盜汗,口乾舌燥或舌瘡頻發等,舌紅少苔,脈細數。
實火表現為心悸陣作,煩熱躁動不安,寐多噩夢,面紅目赤,口乾苦,喜涼飲,口舌糜爛腫痛,小便短赤灼熱,舌尖紅絳,苔黃,脈數有力。這兩種心火都可能導致早醒,通過手部的穴位按摩有緩解症狀與輔助治療的作用。
手掌有個穴叫做勞宮穴,這是心包經的滎穴。中醫認為,心為君火,心包為相火。心包相火清降,則心火自消。勞宮穴也為「十三鬼穴」之一,古代認為精神疾患乃由鬼神作祟所致,治療神志病的穴位均冠「鬼」字為首,故勞宮又名「鬼窟」。
中醫認為 「心主神明」,心包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替心行令之意,勞宮穴對於因心火熾盛,擾及心神,和痰火上擾,蒙蔽心包引起的早醒等病症。刺激勞宮穴能起清心瀉火,安神助眠的作用。
勞宮穴在哪裡呢?這個穴位在手掌心第2、第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按摩者的右手拇指指腹點按於左手勞宮穴上,按而揉之,使穴位產生局部酸脹痛感,並活動左手手指,以加強指壓的感覺,再指腹輕揉局部放鬆。左右交替,反覆操作,每次約10分鐘,每日1-2次。
此外,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足心有一養生保健要穴——湧泉穴,中醫認為,湧泉穴直通腎經,腳心的湧泉穴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按摩湧泉穴,可益精補腎,強身健康,防止早衰,並能舒肝明目,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咯血、鼻塞、頭痛等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