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開抖音、小紅書之前,或許你還不知道你最喜歡的散步、遛彎兒,還有一個洋氣的名字: Citywalk。
它被直譯為「城市漫步」,也就是在城市裡漫無目的地行走,綠燈直行,紅燈轉彎,隨機感受城市的真實的樣貌,在行走中遇見驚喜,放空自己。
無論是北上廣的繁華,還是南京、蘇州、西安的古韻,中國有太多城市有底氣喊出自己是「最佳Citywalk目的地」,有最美的Citywalk線路。
有人說, 這不就是壓馬路、遛彎兒,為什麼會忽然成為最流行的城市漫遊?
前幾年,人類學家項飆在《十三邀》里提到了「附近的消失」這一概念,讓很多人心有戚戚。我們逐漸逃離了真實的生活環境,對所處的社區、城市越發陌生。
「Citywalk」的爆火,是對「附近」的重新關注,是人們試圖在行走中尋找內心與外部世界的連接。
在鋼筋水泥、高樓大廈之間穿梭,狹小的格子間局限了視野,內心的情緒無處釋放,讓越來越多人感受到生活的壓抑。
英國綜合心理治療師喬納森 · 霍班在一次諮詢的時候發現,心理諮詢師的房間往往被布置得灰濛濛的,毫無生氣,來訪者在這種環境里總是很不自在,不願意接受治療。
他想: 如果把封閉的空間變成戶外開放的樹林和公園,人們會不會更容易打開心扉呢?
之後,他創立了「散步療法」,把在自然中散步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在針對焦慮、抑鬱、成癮、憤怒管理、壓力管理等方面的諮詢中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喬納森說:「大自然是我心中的』萬能之母』,它引導我,容納我,培育我,從而幫助我度過人生的艱難時刻。」
行走在大自然中時,你會感到頭腦清晰,有了傾聽自己的空間。
大自然也從不評判你,也不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它讓你與自己的境遇和感受緊緊聯繫在一起。
只要去尋找,大自然總會無條件地陪伴在你左右,讓你再也不會感到孤單。
格子間和大自然中的人有何不同?
喬納森用狼來比喻,大自然中的狼,對危險信號敏感、警惕,有獨自遊蕩的空間;被圈養之後,有了安全的生活環境和穩定的食物來源,但是它們的皮毛失去了光澤,眼睛也變得暗淡無光。
而長期被固定在一個位置上的人,壓力激素水平會不斷升高,導致決策失誤、缺乏遠見、不耐煩、焦慮、抑鬱、成癮等各種情緒問題。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的作者艾瑪·米切爾,曾患抑鬱症長達25年。
她時常感覺,大腦被宛如黑色流沙一般的消極淹沒,有時候又像身上有層層厚重的烏雲壓著,令人無法思考和行動。
抑鬱襲來的時候,一心只想躲在家裡,鑽進被窩,看電視劇。
艾瑪·米切爾|四川文藝出版社
後來,她搬到鄉下一間手工作坊,出門不到一公里就是一片森林。
沿著樹木之間一條修剪過的綠地前行,艾瑪會開始留意林中植物是否開花或結果,也會尋找半陷在土中的黃條紋蝸牛殼,還會注意飛奔過林間的麂子。
她沉迷於樹林中每一片樹葉、每一隻爬蟲和每一隻飛鳥。
而伴隨著艾瑪關注到的每一處細節和散步中前行的每一枚腳印,持續不斷的日常煩憂漸漸衰減,沉悶的抑鬱情緒開始消散。
研究顯示,在大自然中,人們的血壓會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會下降,焦慮得到緩解,脈搏速度放慢。
通常而言,血清素水平越高的人,抑鬱程度就越低,而你身處的環境則會直接影響血清素水平。
陽光照射到皮膚或視網膜上時,會觸發血清素釋放;天氣越晴朗,血清素釋放的水平就越高。11月至3月期間,北半球日照水平較低,人們更容易患上季節性情感障礙。
因此,艾瑪說: 「當我們在花園、田野和樹林中散步時,就好像走進了一個無形的天然藥箱。」
之所以有這樣的療愈作用,可以從三方面得到解釋。
心理上,你可以在中立的環境中思考和處理內心感受,會更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生理上,漫步能讓你的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降低血壓,還可以幫助你減輕體重。
精神上,大步走或者其他運動,可以幫助你獲得重新連接力量的感覺,同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連接,接受大自然的滋養與呵護。
巴爾扎克曾說: 「步行只是活著,漫步才是生活」。
上下班路上的你,沒有心思去欣賞風景,是在趕路,但是在城市中漫步,在大自然中行走,卻能帶來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改變。
2015年,史丹福森林環境研究所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在自然區域步行達到90分鐘的人,大腦中與造成抑鬱症相關的一個關鍵因素的影響力有所降低。
達爾文很喜歡圍繞著家附近的一片小樹林散步,在散步的途中,他為很多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法,因此,他稱這條路為「思考之路」。
《情迷四月天》的伊莉莎白·馮·亞寧有一句很美好的話:「 為了到達某地,步行之外的其他方式都太快了,你會錯失沿途無數的美妙和愉悅。」
無論是遛彎兒、散步,還是 Citywalk,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光,漫步於街頭,總會讓你真切感受到生活在人間。
你最喜歡步行去的地方是哪裡?有什麼私藏的漫步路線?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