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頭雁」競振興 宿遷實施「頭雁競飛」行動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2023-02-04     速新聞

原標題:千村「頭雁」競振興 宿遷實施「頭雁競飛」行動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千村「頭雁」競振興 宿遷實施「頭雁競飛」行動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宿遷村級組織『造血』功能仍然相對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2022年1月5日,省委主要領導在設區市市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宿遷存在的問題。

問題,就是奮起直追的動力;差距,呼喚後發快進的作為。去年以來,市委創新開展「頭雁競飛」振興村集體經濟行動,積極探索多途徑、多模式、多元化發展路子,2022年全市村均經營性收入超61萬元、同比增幅19%以上,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上下聯動築牢責任鏈條

凝聚齊抓共管向心力

「大家要創新工作思路,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逐步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2022年5月17日,市委書記王昊深入沭陽縣新河鎮雙盪村走訪調研,與鎮村幹部座談交流,共同探索增收致富之路。

王昊把「頭雁競飛」振興村集體經濟行動作為自己的基層黨建「書記項目」,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實施辦法,各縣區基層黨建「書記項目」全部聚焦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助推集體經濟發展,同時納入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內容,構建起上下貫通、環環相扣、運行順暢的責任落實體系,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實。

「我們村幹部主動扛起鄉村振興的大旗,利用特色盆景資源優勢,建設新村干黨建富民公益直播基地,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流量變成新農資,不斷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以前的經濟薄弱村變成了收入超百萬元的幸福村。」黨的二十大代表、沭陽縣新河鎮雙盪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敏激動地說。

「由於部分村發展意識不強,村集體資產資源較少、利用率不高等原因,2021年歸仁鎮村集體經濟收入低於3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有11個。」泗洪縣歸仁鎮黨委書記徐偉心情凝重地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22年以來,該鎮黨委把抓黨建促集體經濟增收放在抓農村基層黨建的頭版頭條,對內深挖發展潛力,積極盤活閒置資源資產、大力發展產業項目,對外主動對接掛鉤聯村縣領導、結對縣級機關、聯建共建企業,共同排定增收具體舉措,累計爭取上級幫扶項目6個、幫扶資金1100萬元,11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0萬元以上,村黨組織為民辦事的底氣更足。

市委組織部對7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開展「村村到」調研,建立「四包一」工作機制,推動農業農村、財政、發改、自然資源等部門在產業選擇、資金保障、項目推進、規劃審批等方面開闢「綠色通道」,幫助村集體經濟提質增量,今年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以下的村全部實現「清零」。

分檔分層搭建比武擂台

比出爭先進位精氣神

「我們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型,積極發展蓮藕套養小龍蝦、黃蜀葵等產業,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445萬元,較去年增長了11%。我們有信心在2023年突破500萬元,『十四五』末突破600萬元。」2022年12月14日,在宿豫區「頭雁競飛」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擂台賽決賽上,仰化鎮澗河社區黨委書記朱冬流向評委和觀眾信心滿滿地說。

全市搭建「四比四看」活動平台,即比產業看振興項目誰更好,比整合看集聚效應誰更強,比機制看發展模式誰更優,比帶動看富民成效誰更大。根據不同體量規模、經濟收入水平等,按照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50萬元至100萬元、50萬元以下的標準,分檔開展競賽。建立「鄉鎮月度觀摩評比、縣級季度擂台對決、市級年度評比表彰」推進機制,通過現場觀摩、展板介紹、課件展示等形式,組織開展擂台對決,每名村黨組織書記都要上台講、每個項目都要實地看,形成了「頭雁競飛、群雁齊飛」的發展局面。

「我們以隔壁的隴集鎮謝橋村為對標追趕對象,通過盤活土地資源、投資興建廠房等方式促進村集體增收,去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01.3萬元,實現了趕超目標。」沭陽縣悅來鎮華新村黨支部書記韓連自豪地說。

「我們社區上了幾個項目,集體經濟收入比2021年增加不少。社區有錢了,修橋鋪路乾了不少實事。」泗洪縣魏營鎮澗北社區七旬老人張孝德說。

近日,市委組織部會同市統計局,圍繞強村富民成效、黨群幹群關係、服務群眾水平等,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頭雁競飛」振興村集體經濟群眾滿意度專項測評。

「我們搭建展示實績、交流學習的平台,就是為了激發村黨組織書記謀發展的緊迫感,推動後進學先進、先進爭一流,營造村村競賽、你追我趕的濃厚氛圍。」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黨建辦主任胡贛江說。

因地制宜創新增收模式

激發強村富民新動能

「我和老伴去外面工作沒人要,平時都在這個廠里上班,兩人一個月能掙六七千元,離家近心裡踏實。」在泗陽縣王集鎮花井社區富民示範基地的家門口就業廠房裡,社區居民彭秋紅高興地說。花井社區依託標準化廠房,先後招引、入股強龍木業、捷鋒帽業等一批家門口就業項目,帶動200多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為社區集體經濟增收近160萬元。

「我們范集社區利用緊鄰洪澤湖的資源優勢,與13家養殖大戶成立股份合作社,投入200萬元入股鎮工業園區標準化廠房和『漁躍里』電商街區,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群眾變股民、集體變股東,2022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302萬元。」宿城區中揚鎮范集社區黨總支書記魏佃波說,「社區有錢了,我們就有更多資源為老百姓辦事,近5年累計向群眾分紅超過500萬元,社區連續5年實現『零信訪』,由原來的全市『信訪重點村』轉變成市級『文明示範村』。」

像花井社區家門口就業廠房、范集社區「三資」入股這樣的發展模式,在全市各地遍地開花。宿遷經開區南蔡鄉「村企共建」、市湖濱新區皂河鎮船閘居委會「農旅融合」、市洋河新區南街社區「支部+直播電商」等模式強村富民效應凸顯。

我市持續深化「支部+電商」「支部+合作社」等模式,以創新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發展模式為突破口,推動各地在確定主導產業、選擇發展項目、謀劃強村路徑的過程中,立足本地經濟基礎、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等,圍繞村情找定位,做到一村一策、因村制宜。同時,為保證增收項目、經濟收入真實有效,市農業農村局採取面上嚴格把關和點上抽查核實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過程監管,最大限度擠干數據水分,提高發展質效。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村集體經濟發展好,讓村級黨組織有錢辦事,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這樣黨的基層戰鬥堡壘就能夠更加穩固,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就能扎得更深、夯得更實。」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高飛說。(楊松 王可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ccc47cecdd55fe92c6c72d412e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