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頻繁夜醒,累死娘?知道這些,讓「睡渣」秒變「睡神」!

2019-04-26   毛毛媽育兒經

說起「嬰兒般的睡眠」,我現在想起來都是熱淚盈眶的,想想毛毛之前那一夜醒十來次的時光,我都不知道我怎麼熬出來的。

別人都是深淺睡眠交替。有的人深睡眠占得比例大,有的人淺睡眠占得比例大。

而我就比較厲害了。

我沒有睡眠。

毛毛夜醒的原因也千奇百怪,幾乎不重樣,每天都有新驚喜,惆悵到頭禿。

基於我的血淚教訓,我決定給大家分享一下「睡渣」是如何養成的以及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

祝大家能有個正常的睡眠,天天都是「睡眠日」。

身體因素

1. 出牙期疼痛。

出牙期疼痛最早在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了。然後就會斷斷續續持續兩年,直到臼齒長出來為止。

在長牙的過程中,寶寶可能會有牙齦紅腫疼痛、輕微的低燒、臉頰和下巴上出現因流口水而產生的紅疹等問題,這些都可能是牙疼時夜間寶寶頻繁醒來的原因。

2.尿布濕了或大便了。

如果寶寶在尿布濕了的情況下還可以繼續睡,那就沒必要半夜叫醒他,除非寶寶有尿布疹。

夜間有大便的話就一定要換掉。

如果可能,在喂奶前給寶寶換好尿布,因為寶寶可能在吃奶的過程中或者吃完後就入睡。

如果用的是棉布做的尿布,就在睡前給寶寶墊上兩三塊,這樣可以減少因為潮濕而產生的不適感。

3.睡覺姿勢不舒服

睡覺姿勢不舒服,穿得太多、衣服過於緊身,被子太厚、褶皺等也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而頻繁醒來、躁動不安。

4.睡前吃得過飽或過少

如果晚上吃得太飽,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寶寶入睡後就會因為腹脹、腹痛而哭鬧不止。相反,如果寶寶睡前吃得太少,他也會因為飢餓而很快醒來。

環境因素

1. 不舒適的小床。

實驗和調查表明,嬰兒長期睡在凹陷的軟床上是有害的,導致脊柱畸形的幾率很高,而睡木板床脊柱畸形發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選擇床的時候,不易選太軟的。並且嬰兒床最好能配紗帳,夏天可以擋住蚊蠅,光線太強的時候,還可以調節燈光亮度。

嬰兒床應遠離燈座及任何掛有懸垂線圈的物品。遠離窗戶、電扇、電熱器。

2. 太冷或者太熱。

寶寶睡得不好,可能是因為感覺太冷或者太熱。

一般的做法,寶寶穿的、蓋的應該與大人的一樣,然後再蓋一條薄厚合適的毯子。

3.空氣刺激物。

環境中刺激物可能會堵塞寶寶的呼吸道,使寶寶半夜醒來。家庭常見的刺激物有:香煙的煙霧、嬰兒爽身粉、油漆、香水、髮膠、動物毛屑、植物、衣物,特別是羊毛材質、床罩上的塵埃、羽毛枕頭內的羽毛、會沾塵埃的毛毯和毛絨玩具等。如果寶寶經常因為鼻子堵塞醒來,可以檢查一下這些刺激物或者過敏原。

4.陌生的聲音。

突然的聲音,特別是那些響亮、陌生的聲音,通常會驚醒寶寶,尤其是當他處於易醒的淺層睡眠,或是從深層睡眠轉入淺層睡眠尤其如此。

5.睡覺不宜開燈。

除喂奶、換尿布需要開燈外,不要寶寶一哭就馬上開燈,可以用溫暖的懷抱來安撫寶寶,或者在遠離寶寶睡眠區的地方,亮一盞小夜燈。

Tips:晚上睡覺開燈對寶寶存在多種健康隱患。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任何人工光源都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光壓力,會使嬰幼兒表現得煩躁不安、情緒不寧,以致於難以成眠。

同時,讓寶貝久在燈光下睡覺,眼球和睫狀肌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這對於嬰幼兒來說,極易造成視網膜的損害,影響其視力的正常發育。

另外,寶貝神經系統尚處於發育階段,適應環境變化的調節機能差,通夜亮燈改變了人體適應的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可導致寶貝睡眠不良,睡眠周期縮短,從而影響寶貝正常生長。

心理因素

1.從夢中驚醒

一個學習站立、爬行或行走的寶寶,本來睡得好好的,現在也開始經常夜醒了。可能寶寶"夢見"了自己白天學會的技術,在夜裡還想練習。如果你發現寶寶半睡半醒地站在床上,快要摔倒了,應該在他醒來之前輕輕地把他放倒,讓他以平時最喜歡的姿勢躺好,繼續睡覺。如果寶寶看起來很迷惑和不安,應該拍拍他,安慰他幾下,讓他繼續安心睡覺。

2.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另一個造成夜醒的原因。一個8-12個月的寶寶,之前可能睡得很好,現在會在夜裡頻繁醒來,而白天也會更頻繁地黏著媽媽。此時,雖然寶寶有能力離開媽媽了,但是粘著的表現是在告訴媽媽:"我需要和你保持親密。"所以才會頻繁的粘著媽媽。

因此,爸爸媽媽可以白天加強親子互動,讓寶寶知道父母的愛,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3. 白天過於興奮或勞累

白天帶著寶寶走訪親朋好友,或者玩了刺激的新遊戲,都可能使寶寶過於興奮,導致晚上睡覺時頻繁醒來。

潛在的健康因素

如果寶寶晚上多次醒來,而且醒來後看起來很不舒服,很痛苦,就要考慮是否有潛在的健康因素。

佝僂病

因缺乏維生素D,造成寶貝體內鈣磷代謝障礙。早期表現為睡眠時煩躁不安、易驚醒、多汗等症狀。一般2歲以內寶貝多見,且多見於未服用維生素D、很少戶外活動、反覆疾病、早產兒或生長發育過快的寶貝。因此需要補充維生素D。

發熱

發熱會引起大腦皮層過度興奮或抑制,讓寶寶煩躁不安,頭痛等,從而睡不安穩。

摸摸抱抱的額頭是否發燙,量一下體溫。寶寶發熱在37.5℃~38℃,可以用物理降溫的方法。體溫超過38.1℃就認為孩子發熱了,就需要密切關注寶寶的狀態,必要時需要去醫院就診。

如果是因為寶寶哭鬧、吃奶等生理活動引起的體溫升高就不需要太在意,因為這樣的體溫身高會在運動結束後很快恢復正常水平。

腹脹

脹氣是新生兒常見的問題,是因中樞神經系統未成熟,而造成反覆發作性的腹痛和哭鬧,而90%的寶寶到4個月就很少發生了,4個月之後的寶寶有肚子脹的現象,考慮是消化不好,由喂養過多後引起的胃腸蠕動明顯減弱,消化道產生大量的氣體。 因此需要輕輕按摩寶寶腹部,促進腸蠕動,可以幫助寶寶通過肛門將氣體排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受涼引起腹脹,因此需要注意護理,腹部要保暖,食物一定要吃熱一些的,避免受涼。

腹瀉

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元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形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科常見病症。"變稀"和"增多"是腹瀉的特點。

如果孩子出現腹瀉,一般除了排便問題,還會出現哭鬧、進食差、睡眠不安等

不適症狀。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腹瀉只需要多喝水,如果是脫水,甚至出現嘔吐現象,那麼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