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高的壹讀君|謝馮輝 敏敏
觀看雜技表演時,很多觀眾都為雜技演員捏一把汗,生怕有個萬一。
而就在兩天前,這個「萬一」發生了。據新聞報道,4月15日晚,安徽宿州市埇橋區蒿溝鎮尹樓村,一名女演員在表演空中雜技節目時意外墜落。當晚20時53分,該女演員經搶救無效死亡。
女演員墜落瞬間
據消息,此次演出系營業性演出,演出方有相關資質,但未按照規定履行審批和報備手續。根據涉事公司負責人所言,表演者是兩口子,事發時二人正在生氣,演出之前自己還囑咐她扣安全扣。但出事女演員的丈夫表示,當時兩人並沒有因為生氣而不系安全扣。
具體情況如何,當地已經成立調查組,相關涉事人員和單位正在接受調查。
圖源:公眾號「宿州埇橋發布」截圖
事故一出,很快引起熱議,有人為一個年輕生命的消失而扼腕嘆息,有人探討雜技表演安全措施的重要性,認為如此危險的項目應該取消。
危險係數超高的雜技技藝為什麼不取消?雜技的存在又有何意義?
歷史悠久的雜技
從廣義上來說,雜技是一種以技巧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表演藝術,一般採用人體技巧、魔術、馴獸、滑稽等基本樣式,集中表現人體特殊技能、人駕馭物、人與動物和諧的藝術特性和審美關係。
雜技算得上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一般認為,我國雜技萌芽於春秋戰國,初步形成於漢代,「雜技」一詞最早見於《漢書·武帝紀》:
三年春,作角牴戲,三百里內皆(來)觀。應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牴觸也。」文穎曰:「名此樂為角牴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牴,蓋雜技樂也。」
在缺乏娛樂項目的古代,雜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屬於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的雜技表演開場情節更是被各大古裝電視劇中搬上了大螢幕。
圖源:電視劇《新版還珠格格》
秦漢時,百戲是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漢代又有了「角牴戲」。漢以後的角牴戲、百戲中都包含了大量的雜技,一直到隋唐和北宋,百戲都非常流行:
元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記錄了漢以來百戲節目及其發展經過;元以後,對雜技魔術多稱之為「把戲」。到了民國時期,雜技團體多稱「技術團」「武術團」或「武戲團」。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使用了「雜技團」的稱謂。直到1950年周恩來總理為「中華雜技團」命名,「雜技」這個詞開始被更廣泛使用。
圖源:小紅書截圖
但是,東西方的雜技又多少有點區別。
中國雜技的英文是「acrobatics」,與體育中的技巧是同一個英文單詞;西方雜技的英文是「circus」,意為「馬戲」。二者的重要區別在於,中國雜技始終以人的技巧為主流,馴獸為次要,西方雜技則更偏向動物表演,尤以馬術為特色。至今為止,馴獸和高空節目都被公認為是歐洲馬戲的強項。
在國際文化廣泛、深入的交流的今天,雙方仍沿用各自的說法。
雜技要取消嗎
雜技要不要取消,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雜技確實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視覺刺激,如今,很多節目把雜技和其他傳統文化藝術結合起來,更是一場視覺盛宴。
比如2023年春晚舞台上的《龍躍神州》雜技節目,將傳統雜技與京劇、古典舞、武術等表現手段與姊妹藝術融合,演員們幡不離身,竿不落地,把6米高的中幡耍得讓人眼花繚亂,烘托出了勇士們的霸氣。
並且,雜技的人文藝術價值不容否認。
我們既能看到中國傳統的雜技節目,也能看到西方的各類馬戲表演,可以說,世界雜技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正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一個縮影。
可以說,一刀切地取消、禁止所有雜技項目,是不合適的。
但毫無疑義的是,不管什麼藝術,都不應以生命為代價。本次雜技演員從高中墜落事件,提醒我們要關注高空雜技項目的危險性,在幾米、甚至十幾米的高空進行表演,一旦脫手或飛出,受傷在所難免。
「生死飛輪」表演現場,飛輪最高點離地面約六七米|圖源水印
除了項目本身的危險係數,安全保護措施是否到位也值得關注。
對於此次事故,有業內人士稱,此次發生事故的表演在業內被稱為綢吊表演,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綢吊表演都不會系安全繩,如果系了繩子,會影響動作的完成情況,搭檔之間的懷抱、翻滾等動作都將難以完美展現。
根據現場視頻,表演者確實沒有系安全繩、扣安全扣,且舞台下方沒有安全網等安全保護設備。值得注意的是,演出方曾以「無防護措施」作為節目宣傳點。
東西方都有高空雜技項目
除了安全繩問題,業內人士還表示綢吊表演一般不會出現演員手腳同時脫開、騰空的情況,大多數時候,演員要麼手脫開,要麼腳脫開。表演主要靠演員的核心力量,更考驗搭檔之間的配合和信任。
事實上,除了表演者之間的配合和信任,其他工作人員的配合同樣重要。
有網友分析認為,吊車升得速度太快,導致女演員沒來得及抓住男演員,也是此次事故的發生原因之一。有媒體聯繫到亳州一家藝術團的工作人員,對方表示,這不只是吊車的問題,這次表演的高度也很高,此前沒有過這樣的高度。
一般來說,用吊車進行高空表演時,高度會控制在3米左右,最高也不過5米,儘量降低演員的危險。但根據現場目擊者所言,本次表演高度有十來米。
事情發生至今,相關討論仍在繼續,對於事故發生原因,我們靜待官方回復。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無任何安全措施不應該被當作雜技賣點, 更不應該成為增加表演刺激性的手段,如何在提升表演的觀賞價值與保障生命安全之間構建一種更好的平衡,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藝術值得傳承,但不值得拿生命冒險。
參考資料:
[1]新京報:文旅部門回應「女演員空中墜亡」:此次演出未按規定報批
[2]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呂藝生:《舞蹈學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邊發吉:《雜技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5]新民周刊:西方街頭藝術:絕技與奇觀
[6]極目新聞:女演員表演高空雜技時出意外,觀眾:從十多米空中墜落
[7]正觀新聞:雜技女演員墜亡,演出效果再高也高不過生命
[8]上游新聞:宿州墜亡雜技演員曾合作安徽多家演藝公司:雨天表演都沒事,這次升得太高太快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 | 金手鐲到底要不要「貼膜」?
點擊圖片閱讀 | 石楠花臭上熱搜,為什麼還要大面積種植?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