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丨20座山脈的垂直自然帶譜,總結全了!潟湖+濕地沼澤

2023-04-06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收藏丨20座山脈的垂直自然帶譜,總結全了!潟湖+濕地沼澤

垂直自然帶譜

一直是高中地理

學習中的重點考察內容

背後蘊含著豐富的

地理學知識

以下給出了18座

山脈的垂直自然帶譜

速速收藏哦!

國內

天山 博格達峰

祁連山

長白山

太行山

秦嶺及其附近

賀蘭山

阿爾泰山

貢嘎山

橫斷山區

陰山

蒼山

阿爾泰山

珠穆朗瑪峰

貢嘎山彩色圖

國外

阿爾卑斯山

吉力馬札羅山

安第斯山脈

烏拉爾山脈

肯亞山

喜馬拉雅山脈南迦巴瓦峰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分布圖

阿爾泰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帶譜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1.讀某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回憶下列知識。

(1)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後減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帶譜與其基帶所在緯度向高緯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帶譜一致。

(3)影響垂直自然帶譜的因素有山地所處緯度和山地的相對高度。

(4)從圖中可知,該山地同一自然帶南坡高於北坡(積雪冰川帶除外),由此推斷南坡熱量條件好於北坡,南坡應為陽坡。

(5)圖中南坡雪線低於北坡,說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為迎風坡。

2.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複雜程度的因素

(1)山體所在緯度——緯度越低越複雜,緯度越高越簡單。

(2)山體海拔——海拔越高越複雜,海拔越低越簡單,甚至無。

(3)山體相對高度——相對高度大則複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3.影響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帶海拔的因素

(1)山體所在緯度——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緯度越高,海拔越低。

(2)坡向——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迎風坡低,背風坡高。

4.雪線高度的判讀

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於陰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
季節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低,雪線下降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
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於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

Q1:什麼是潟湖

潟(xì)湖是由海岸帶被沙嘴、沙壩或者珊瑚礁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 局部海水水域

Q2:潟湖的分類

一、海岸潟湖

海岸潟湖位於 濱岸壩與海岸之間,水域狹長而不規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海岸潟湖按鹽度可分為 半鹹水、鹹水和極鹹水三種。

海岸潟湖是 陸上河流與海水共同作用的產物,當波浪向岸運動,泥沙平行於海岸堆積,形成高出海水面的離岸壩,壩體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半封閉或封閉式的潟湖,有的潟湖保留有高潮時與海相連的狹長通道,有的則完全不通。

二、環礁潟湖

環礁潟湖普遍發育於 大陸坡珊瑚礁區

依據大陸坡珊瑚礁的分類,環礁潟湖也可以相應地分為 大、中、小三級

環礁潟湖的形成,主要是礁體在向上增長過程中,中部生態環境較差,增長較慢,而礁緣生態環境較好,增長較快,便逐步演變成負地形。其後,又由於礁坪物質(死亡的生物碎屑)不斷往潟湖裡堆積,點礁繼續發育和擴大,致使潟湖變線,直至消亡,而最後變成沒有潟湖的台礁。

Q3:潟湖的功能

1、 防洪:潟湖可宣洩區域排水,因而很少發生水災。

保護海岸:由於外有沙洲的阻擋可防止風暴潮侵蝕沖刷海岸。

2、 天然養殖場:潟湖是魚、蝦、貝和螃蟹的孕育場,也是鄰近漁民的天然養殖場。

3、 人工港:由於潟湖外側往往有沙洲作為防波堤,其內風平浪靜,因此有時可以改建為人工港,例如中國的高雄港。

Q4:潟湖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品清湖、法國的新喀里多尼亞潟湖和澳大利亞的希利爾湖。

品清湖

沼澤是陸地上潮濕積水、喜濕性植物大量生長並有泥炭堆積的地方。我國沼澤分布很廣。面積較大且分布集中的地區有東北的三江平原、西北的柴達木平原、四川的松潘草地及藏北羌塘內陸河流區等。僅四川松潘草地的沼澤面積便達到2700km²。

沼澤的成因

ZHAOZE DE CHENGYIN

沼澤形成思路

  • 沼澤形成的一般思路:

1. 來水多:降水多或冰雪融水多;

2. 去水少(即水的支出少): 

向「上」無法蒸發;

向「下」無法下滲;

向「四周」無法排出;

河道堵塞水無法「下流」(凌汛等)

濕地類型

  • 濕地成因按空間分布共分六類:

熱帶地區、高原地區、高緯度地區、乾旱地區、河流、河口地區、沿海地區濕地。

1

熱帶地區

(1)來水:降水豐富,河網密布,水系發達;

(2)去水:

向「下」無法下滲:土質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滲;

向「四周」無法排出:地表植被豐富,涵養水源的能力強;地勢低洼,排水不暢而成為濕地。

如熱帶雨林氣候區剛果盆地的沼澤、熱帶季風氣候區蘇門達臘島東部廣布的沼澤、熱帶草原氣候區的潘塔納爾濕地等。

2

高原地區

(1)來水:因降水豐富或高山冰川融水較多而地表水較豐富;

(2)去水:

向「上」無法蒸發: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

向「下」無法下滲:海拔高氣溫低,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

向「四周」無法排出:在高原的低洼處易積水而形成濕地。

3

高緯度地區

因本身降水少,地表有水的原因則主要從

(1)去水方面思考:

向「上」無法蒸發:因氣緯度高氣溫較低,蒸發弱;

向「下」無法下滲:因緯度高氣溫低而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

向「四周」無法排出: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河道堵塞水無法「下流」(凌汛等)。

4

乾旱地區

乾旱地區因氣候乾旱,降水稀少

(1)來水方面:主要考慮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河流水、湖泊水方面;

(2)去水方面:主要是考慮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從而形成沼澤。

5

河流、河口地區

河流本身就是濕地

(1)來水方面:主要考慮在外流區的河流往往在上中游降水量大,也可能有多條支流匯入,下游流量較大;

(2)去水方面:下游多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海水的頂托,下泄不暢而形成濕地。

6

沿海地區濕地

沿海地區出現濕地主要是水量豐富、河網密布、地勢低洼長期積水所致。 

(1)來水方面:沿海主要考慮降水多和海水的淹沒;

(2)去水方面:主要考慮沿海地區地勢低洼,排水不暢而形成。

沼澤的形成途徑

  • 淺水湖泊的沼澤化

大多數湖泊可因機械沉積作用和生物沉積作用而逐漸淤積成沼澤。機械沉積作用首先在入湖河口處形成三角洲,並逐漸向湖心擴大,從而使湖底填高,水體變淺,湖泊縮小,直至變為沼澤。

潮濕氣候區的湖泊中植物往往呈同心圓狀分布:湖濱生長陸生植物,湖岸淺水區生長淺水植物,湖水較深處生長深水植物,湖心生長漂浮植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骸都堆積在湖底,使湖泊逐漸淤淺,面積縮小,植物帶逐漸從湖邊向湖心移動,最後整個湖泊變為沼澤。

  • 海岸帶的沼澤化

因潟湖或海灣淤塞,潮浸漫到沿海的地平地區,濱海區局部地殼上升、海水積留而逐漸形成沼澤。

  • 河流泛濫地的沼澤化

河漫灘或三角洲的低洼地帶,由於積水難以排出而形成沼澤,如黃河口天津一帶的渤海灣,海濱沼澤是由黃河三角洲沼澤化而成的。

  • 泉水湧出地的沼澤化

泉水湧出的地方,因地面終年潮濕而成沼澤。

  • 積水地段的沼澤化

在地下水位極淺的地段,排水不良的廣闊平地以及局部低洼的地方,大氣降水難以排除,因而地面長期積水,形成沼澤。

  • 森林和草地的沼澤化

森林區地面有大量枯枝落葉,地面水難以下滲,且蒸發不暢,造成地表潮濕,使地面轉變成沼澤,尤其是在低溫的森林地區,地下常有終年不化的凍土層,地表潮濕,很容易發生沼澤化,這一情況在我國小興安嶺的森林中常見。

在草原地區,草原植物繁殖快,形成厚實的覆蓋層,氧和水便難以進入土壤,土壤中出現大量腐殖酸,並生長大量喜濕植物,如苔蘚,莎草,蘆葦等,它們吸蓄水分,增加濕度,形成沼澤。

在上述沼澤形成途徑中,以淺水湖泊沼澤化、海岸帶沼澤化以及河流泛濫地沼澤化最為重要,且規模可以很大。

試題連結

1. 巴拉那河發源於巴西高原東南部,流域水量充沛,河口處年平均徑流量為1.74萬m³/s,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巴拉圭河是其重要的支流之一,巴拉圭河流經巴拉圭盆地,流域內分布著世界上最大的濕地——潘塔納爾濕地。下圖示意巴拉那河流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情況。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下列關於潘塔納爾濕地的成因,不正確的是( )

A. 地勢低洼,排水不暢

B. 流域面積廣,匯水範圍大

C. 河網密布,徑流豐富

D. 凍土發育,阻滯水分下滲

(2)巴拉圭河洪峰流量多發生在3~5月,其主要原因是( )

A. 受赤道低壓控制,大氣降水多

B. 沿途濕地、湖泊的調節作用

C. 周圍地勢高,地表徑流流速快

D. 上游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

(3)下列關於巴拉那河水文特徵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水量季節變化較大

B. 總體上自東北向西南流

C. 上游流速較下游快

D. 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答案】 1. D 2. B 3. B

【解析】

(1)由圖文資料可知,潘塔納爾濕地的成因是巴拉圭河流經巴拉圭盆地地形區,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地表容易積水;流域面積廣,匯水範圍大,流域水量充沛;地處亞熱帶,河網密集,地表徑流豐富。所以ABC與題意不符;潘塔納爾濕地地處熱帶地區,不可能有凍土發育,故D項符合題目要求。故本題正確選項為D。

(2)巴拉圭河流域屬於熱帶草原氣候,11月~次年2月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富,但受沿途的濕地、沼澤的滯洪作用,使洪峰流量多發生在3~5月,B項正確;該地區受赤道低壓控制的時期主要是11月-次年2月,故A錯;周圍地勢高,地表徑流流速快,會促使洪峰迅速推進至下游地區,故C項與題意不符;由圖可知,河流上游流經丘陵和山地,地形起伏較大,地形不平坦,D錯。故本題正確選項為B。

(3)巴拉圭河流域屬於熱帶草原氣候,水量季節變化較大,A正確;河流的流向屬於水系特徵,不屬於水文特徵,故B符合題目要求;河流上游流經丘陵和山地,地形起伏較大,下游流經平原、盆地,上游流速較下游快,C正確;河流上游流經丘陵和山地,地形起伏較大,流速快,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D正確。故本題正確選項為B。

2. 江蘇濱海濕地是中國乃至世界為數不多的典型的原始海岸濕地之一,圍墾是濱海濕地人為干擾的主要因素,其直接改變了濱海濕地景觀自然演變的過程和方向,下圖示意江蘇省不同年份圍墾邊界向海洋推進的距離。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圖示時期圍墾邊界向海洋推進( )

A. 射陽段推進距離最大

B. 東台段推進速度最快

C. 1979~1991年推進最快

D. 2003~2015年推進最慢

(2)與如東相比,射陽、大豐、東台圍墾邊界向海洋推進明顯的主要原因有( )

洋流作用河流作用風力影響海岸線形狀

A. B. C. D.

(3)江蘇濱海濕地圍墾過程中面積增長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可能是( )

A. 建設用地 B. 水產養殖 C. 水稻田 D. 牧場

【答案】 1. D 2. C 3. B

【解析】

(1)讀圖可知,曲線間垂直方向上縱坐標變化反映圍墾邊界向海洋推進狀況。圖示時期內大豐段推進距離最大,推進速度最快,故A、B項錯;

整個邊界推進速度1991~2003年最快,C錯;

2003~2015年最慢,D項正確。

故本題正確選項為D。

(2)根據所學知識,射陽、大豐和東台段海岸線較如東平直,利於圍墾,故正確;受黃海沿岸洋流的影響大,泥沙淤積速率較快,灘涂資源豐富,大量的優質灘涂提供了充足的圍墾空間,使得射陽、大豐和東台段圍墾邊界向海洋推進明顯,故正確;由材料可知圍墾沿海岸線向海洋推進,和河流作用無關,不受風力的影響,故錯誤。

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

(3)本題考查濕地發展的方向。建設用地不屬於圍墾的範疇,A錯;

圍墾濱海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成本較低發展速度最快,占用濕地較大,B正確;

濱海濕地土壤鹽度較高,種植水稻,成本較高,發展速度慢,占用濕地較少,C錯;

江蘇人稠地狹,不適合發展牧場放牧業,D錯。

故本題正確選項為B。

3. 根據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下圖為北京市水系和主要濕地公園分布示意圖。

(1)北京濕地主要位於區域的東南一側,指出主要原因。

(2)列舉濕地對北京城市的主要作用。

南海子濕地公園是明清時的皇家苑囿,近年來被開發成為城市濕地公園,其周邊地區成為寫字樓和中高檔住宅的密集地區。

(3)簡述南海子濕地公園未來發展關注的方向。

【答案】

(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水系匯聚(排水不暢)。

(2)防汛抗旱(調節徑流、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答出3項得3分)

(3)突出特色,發揮歷史文化的優勢;服務於周邊(南城)的居民,提供休閒娛樂的場所;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水污染的治理。

【解析】

本題以北京市濕地為背景,考查了濕地的成因、功能和北京濕地的發展方向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對材料解讀與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關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

(1)北京西部為山地,屬於太行山脈,北部也為山地,屬於燕山山脈,東部和南部是平原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平原地勢低平,河湖眾多,水系匯聚,排水不暢。

(2)濕地具有多重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洪抗旱調節徑流,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涵養水源(濕地具有調節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質的作用),以及提供食物及工業原料,提供旅遊資源等。北京的濕地功能可從這些方面回答。

(3)南海子歷史上是北京最大濕地,是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獵場和明、清兩朝皇家苑囿,「南囿秋風」早在明朝時就與西山晴雪等列為「燕京十景」之一,因此要突出其歷史特色;濕地河湖多,北京是溫帶季風氣候區,植被生長茂密,如果環境保護好,會呈現風景如畫之美,因此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水污染的治理,創造良好的環境;濕地公園把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服務於周邊(南城)的居民,提供休閒娛樂的場所。

4.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蘭沿海低地是由沼澤、河流、三角洲等組成的瓦登海濕地景觀體系。泥炭是一種經過植物遺體沉積所形成的天然濕地產物,是一種海綿狀不穩定的土壤類型,並含有很高的有機質及養分。厚達數米至數十米的泥炭土層,覆蓋了荷蘭沿海低地的大部分區域。為了增加土地面積,荷蘭進行了長期的泥炭開墾,通過排水將濕地轉化為泥炭圩田,為了保護排乾的圩田免於洪水和風暴潮的威脅,在圩田外建設圩堤,在河流兩岸加高堤防,並通過水渠排走圩田內部多餘的積水,但是近年來卻「堤越高,災越大」,關於圩田開墾以及防洪模式的爭議越來越大。下圖示意荷蘭地理位置及瓦登海沿海濕地。

(1)說明荷蘭瓦登海濕地景觀形成的自然過程。

(2)分析圩田開墾導致洪澇災害增加的原因。

(3)針對「堤越高,災越大」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答案】

(1)瓦登海沿岸地勢低洼,河流沉積形成河網密布的三角洲;海水在海岸附近沉積形成了沙島,並構成了與外海分離的水域;在海水和河流共同沉積作用下這些海水水域逐漸變淺成為沿海低地;這些低地存積了降水、河流水和海水,構成了沼澤、淺灘等瓦登海濕地景觀。

(2)泥炭土是海綿狀土壤,易因排水而沉降;土地沉降使陸地高程逐漸接近或低于海平面,排水困難,風暴潮危害增加;河流流速減慢,沉積加速,河流水位上升,洪澇災害增加。

(3)把部分較低的圩田轉化為蓄洪區儲存洪水;增加河流沿岸灘涂、沼澤等低地作為滯洪區;恢復自然河道,提高河流泄洪量;恢復海岸帶自然植被作為抵禦風暴潮的緩衝地帶。

【解析】

題目通過荷蘭沿海沼澤濕地的分布和開發,考查區域濕地景觀的形成及合理開發問題的分析能力。

(1)闡述荷蘭瓦登海濕地景觀形成的自然過程,主要從荷蘭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地理環境分析。由材料可知荷蘭沿海濕地是由沼澤、河流、三角洲構成的,首先考慮地勢平坦,海水以及河流沉積作用形成了大量沿海低地;海水在海岸附近沉積形成了沙島鏈,構成了與外海分離的水域,更有利於河流泥沙的淤積;當地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較豐富,蒸發較弱,低地容納了大量降水,河流水和海水形成了瓦登海濕地景觀。

(2)分析圩田開墾導致洪澇災害增加的原因,主要從濕地特徵和開發方式造成的影響分析。泥炭為不穩定海綿狀土壤,圩田排水造成下沉,導致陸地與海洋高差減小,陸地排水不暢,風暴潮發生幾率增加;河流流速減緩,泥沙淤積,水位抬升,洪澇災害增加等。

(3)分析闡述荷蘭瓦登海濕地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由題意可知荷蘭在防治水患問題上一直採取的是大堤阻擋的方式,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這一方法不能持久,所以應該考慮疏導的方式,給洪水留出空間。所以可以通過退田還濕、增加蓄洪區、清淤河道等工程措施和恢復海岸生態等生物措施進行治理。把部分較低的圩田退田還濕,轉化為蓄洪區儲存洪水;增加河流沿岸灘涂、沼澤等低地作為滯洪區;恢復自然河道,清淤河道,提高河流泄洪量;恢復海岸帶自然植被,提高保護海岸、防風消浪作用,作為抵禦風暴潮的緩衝地帶等。

更多資料資源,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7322e37d6c7b6c77923a58ac72bd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