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的時代已經到了,任何公共場合里,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低頭族」,他們當中有年輕人,有中年人,有老年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孩子。
他們手裡捧著手機、平板,保持著同樣一個姿勢,時不時露出幸福的微笑。孩子們的快樂,已經變得很簡單了,那就是媽媽讓我玩手機。
電子產品偷走了孩子的時間和專注力
牛牛是一個4歲的男孩,媽媽工作挺忙的,奶奶是照顧他最多的人。牛牛有時候不聽話,但是奶奶有一個法寶可以「制服」他,那就是平板電腦。牛牛不喜歡吃青菜,但是奶奶說:「不吃青菜,就不給你玩平板了」。牛牛聽了,立刻就把青菜吃進去了。吃過午飯,牛牛立刻就從奶奶手裡拿到了心愛的平板電腦,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孩子只要為了玩平板電腦,都可以很聽話,只要有平板,孩子就是快樂的。可是這樣的快樂是「垃圾」的,是會讓孩子上癮的,是有很大傷害的。
電子產品已經很容易地俘獲了很多孩子的專注力,他們沉迷於遊戲、動畫片的垃圾快樂里,大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害。
電子產品,電視、電腦、手機的顯示屏畫面以高頻率的波動形式出現,聲音、畫面不斷傳入孩子的大腦,孩子神經系統的節奏被干擾。本來孩子的神經系統節奏是舒緩的,但是這些高頻率的電波不停地干擾孩子的正常節奏,神經系統不斷發出快速信號,孩子的身體也隨之出現大量的活動。所以,經常玩手機、看電視的孩子,他們出現多動症的幾率會更高。
一些育兒專家,早已經見證了一個個孩子的悲劇,所以他們紛紛表示,要讓孩子對電子產品說:NO。外國專家建議禁止3歲以下的兒童看任何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孩子自制力有限很難抗拒,幫助孩子抵制電子產品,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應該讓孩子遠離這樣的垃圾快樂。
一、爸爸媽媽反省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爸爸媽媽教育孩子:不許玩手機了!孩子反駁說:你自己還玩手機呢!很多家長在孩子玩手機的時候會非常生氣,但是自己卻經常是手機不離手。
年輕人離不開手機,工作、生活離開網絡都不能運轉。孩子時時刻刻在觀察爸爸媽媽,並且模仿他們。我們教育孩子不能玩手機,如果自己卻做不到,孩子也不會心服口服地聽爸爸媽媽的話。
二、爸爸媽媽多給孩子一點高質量的陪伴。
樊登曾經說過,孩子的成癮性人格和從小缺少爸爸的陪伴有關。我們的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累,在帶孩子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的精力,給孩子看電視、玩手機、吃零食,只要他老老實實不鬧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反而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
爸爸媽媽陪伴孩子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親子閱讀、親子遊戲、親子運動,高質量的陪伴才能增進親子感情,讓孩子有十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三、爸爸媽媽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郭晶晶經常因為「教子有方」上熱搜,她帶著孩子去農田插秧,體驗農民生活的艱辛。她帶著孩子參加公益活動,讓孩子從小懂得奉獻自己的愛心。
爸爸媽媽多帶著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孩子的視野不斷開拓,會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學習知識、鍛鍊身體等等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四、爸爸媽媽引導孩子培養一些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
沉迷於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孩子,他們一般都沒有什麼好的興趣愛好。所以,只有這些電子產品,能夠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快樂,所以他們更容易手機上癮。
爸爸媽媽在平時可以引導孩子多培養一些有意義的興趣愛好,比如運動方面的游泳、輪滑、籃球、散打等等。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在活動上,就會轉移對手機的迷戀。
五、爸爸媽媽制定規則,控制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多方面用到電子產品,所以我們不可能全面杜絕孩子接觸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但是,當孩子接觸到這些電子產品的時候,我們應該制定一些規則,嚴格控制孩子的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能讓孩子形成依賴手機、電腦娛樂的習慣。
要讓孩子遠離手機、電腦,爸爸媽媽先成為孩子的親密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