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爛在了地里,好心疼河南的這群農民……

2023-05-30     功夫財經

原標題:麥子爛在了地里,好心疼河南的這群農民……

作者:鳳來儀

1

最近,河南連綿陰雨,造成許多小麥沒來得及收穫就爛在地里發芽了。

看到這種情況,我相信任何一個心智還正常的人,都會感到難受,極度難受。

不僅是可惜這些種了小半年的小麥全部毀掉,更心疼河南的農民和種糧大戶們能不能順利度過這次難關。

天災在前,人為的不合理做法在後,關於河南小麥的輿情,迅速在網際網路上發酵。

5月22日,有百餘輛小麥聯合收割機在河南南陽高速收費站被攔了下來。當地交管和高速等部門進行聯合執法,認為運輸小麥聯合收割機出現了超高、超寬的現象,需要交罰款,並且要持有跨區作業證。

一時間,高速路蔚為壯觀,幾百台收割機把整個下高速口,堵得嚴嚴實實。

要說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全球範圍排個名的話,第一大機率得是咱中國。或許是歷史記憶太過慘痛,中國人特別在意吃飯這件事,連打招呼都是「您吃了嗎?」,諺語更是有諸如「民以食為天」的說法。

最高層也是多次表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每年國家的一號文件,則是雷打不動的農業農村話題。

遺憾的是,到了地方基層,還是出現了上述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這件深深刺痛老百姓神經的事,瞬間便衝上了熱搜。

5月28日上午,央廣網記者採訪了南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任李奇。他表示,南陽市的政策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是一些機手因為之前沒有辦理大件運輸手續,在高速收費站遇到了通行問題,經過近期的協調工作,這些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

看來,是因為機手們不知道如何辦理大件運輸手續的錯,收費站也貼心的給出了辦理方式:

這樣說的話,收費站也沒錯,按規定沒有證是不該免費下高速,既然如此,隨便放行豈不是要承擔個體責任?

那到底是誰的錯了,只能是老天的錯了。誰讓老天爺不按套路出牌,居然在小麥收穫的關鍵時刻下起雨來了呢?

而且也有人說了,這次河南收割小麥,動用的機器高達數十萬台,這裡的影響微乎其微,主要還是怪天氣。

好吧,就怪天氣吧,反正天氣又不怕大家去怪它。

2

河南是農業大省,我專門去查了一下河南農業在中國農業版圖中的地位。

河南省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兩者占全國的比重均在10%左右。

2018年河南省糧食種植面積1090萬公頃,摺合1億6350萬畝,占全國的比重約為10%。同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6649萬噸,也就是1330億斤,排名全國第二。這1330億斤的糧食產量中,小麥產量720億斤,玉米產量470億斤。

也就是說,河南省主要出產的主糧,就是小麥。

專門去查了下近年的小麥收購價:

50公斤115塊,平均每斤1.15元。每畝地能收多少小麥呢?小麥主產區河南省,小麥平均畝產為990斤/畝,即使是排名第一的高產小麥品種豫農908,平均畝產也不到1200斤。

也就是說,按照高產量計算,每畝地農民的毛收入也就是1.15*1200=1380元。

成本呢?成本每畝地搞下來800塊是需要的。也就是說一畝地667平方忙活一季農活,掙580元。10畝地5800,幾個月砸上去,還不如在城裡洗一個月碗來得多。

而且,這還得是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稍微哪個條件不滿足,像今年這種雨水大,小麥都發了芽,就別想掙錢了,虧本是板上釘釘的事。

一旦因為天災受損,重視農業的地方政府也會拿出錢來補貼農民,數字看上去很多,但一平攤呢?2021年,河南也有部分地區受洪澇災害,5億補貼下來到絕收的農田,下圖是補貼數字:

平均每畝25元,一包煙錢而已,是不是令人唏噓?

所以,農民是最脆弱的,也是最無助的。天災來臨的時候那是真沒辦法,在這種情況下,能幫忙的多幫忙,不能幫忙的也請稍微高抬貴手吧。

從經濟層面說,糧食價格 ,其實是個很難解的題目。

價格高了,整個社會運行成本就上去了,而且牽一髮而動全身。我查了一下世界主糧出口價格,關於小麥的,最近有這麼一則新聞:

3月28日消息顯示,周二美國三家小麥期貨市場收盤溫和上漲,因為美國冬小麥產區天氣依然乾旱,俄羅斯或制定出口底價。美國農業部即將於周五發布關鍵報告,市場人氣較為謹慎。

交易商稱,鑒於近幾周俄羅斯小麥供應充足對其價格造成壓力,俄羅斯小麥價格很有可能已經觸底。俄羅斯出口商已經接到指示,不要低於每噸275美元的價格出售小麥。

我算了下275美元每噸,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大約是每公斤1.925元,確實價格也不高,中國小麥的收購價格,跟世界市場比也不算低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感覺河南農民們日子艱辛呢?

主要還是人均種植面積的問題。

以中美來對照,美國大約300多萬農業人口,中國則有接近3億人依靠土地出產為生,他們平均耕作的土地面積是:1200畝 VS 6畝。

看到了沒,中國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實在是太小了。即便是那些所謂的種糧大戶,耕種的土地規模也還是不夠大。而農業的低利潤特點就註定了,只要規模上不去,就註定脆弱。

所以,解決農民和農村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儘量減少種地的人數,擴大農業種植的規模。

此外,在這個基礎上,國家還得儘量多給一些優惠和補貼,讓農民面對天災的時候,不致於太脆弱。

3

中國自古到今,都是自耕農模式的小農經濟模式,看天吃飯,更容不得人為胡搞。因此,現代農業一定要改變小門小戶搞農業的狀況,早日讓一個農民能種一千畝一萬畝地。

目前已經有這樣的例子,高度機械化的種植,加上無人機灑農藥:

只有這種農業和農民,才有足夠的抵禦風險的能力。

有專家說,一旦經濟不行,可以讓打工的農民回到農村,這簡直是在胡扯。

在我看來,只有讓大多數人進入城市,讓少數人留在農村耕種大片土地,中國的農業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現代化,農民的生活才不致於太苦太累。

多出來的勞動力呢?當然是進入其他效率更高的行業,干好了這些行業,再反哺農業,反哺農民。唯有如此,糧食安全才算真正落到了實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0162e1e01f67cf85785f3cd4b55a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