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舔著臉羨慕別人的樣子太丟人現眼了!」,真正體面的孩子長什麼?

2020-12-03     CC爸媽

原標題:「娃舔著臉羨慕別人的樣子太丟人現眼了!」,真正體面的孩子長什麼?

上周末,天氣還不錯,帶兩娃去放風。

在公園的長椅上休息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一個小男孩總是小跑跟著一個手裡拿著手槍形飲料(可以往嘴裡噴著喝)的小朋友,眼睛一直盯著看,他到哪兒就跟著到哪兒,還總是想去摸人家的。

那個喝飲料的小朋友也許看出了他的羨慕,還總是故意顯擺給小男孩兒看。

不過,很快那個喝飲料的小男孩兒就被叫走了,把喝完的那個手槍型的飲料瓶扔在了地上。

誰曾想,他扔完前腳剛走,那個跟著的小男孩立馬拿起來,學著就往嘴裡噴。

媽媽一把奪過小男孩兒手裡的飲料瓶,嫌棄地扔了老遠,斥責道:「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 人家喝著你就那麼追著看,丟不丟人?人家都當垃圾扔了,你還想撿起來喝?」

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

養孩子久了你會發現,這種羨慕其實隨處可見,因為 它就像開心、難受一樣,是隨時隨地可能產生的情緒。

CC小的時候也曾因為羨慕誰誰的小兔子,討好地跟對方搞好關係去摸一下;也曾羨慕誰誰的玩具,一直盯著人家的看,有時候也會「一路尾隨」,趁機擺弄兩下。

很多人看到娃這些「低聲下氣」的表現會氣不打一處來: 我的孩子看到別人家的好東西,就兩眼發直,一點家教都沒有。

但其實,我們生氣的 並不是孩子「羨慕」這件事的本身,而是「在外人面前表露出羨慕的情緒/做法」,讓你覺得不體面,沒骨氣,很沒有面子。

但羨慕是人的天性,不管你是誰?你多大?是男是女?都會有「羨慕」別人的時候。

只不過長大後的你有了「羨慕」的想法後, 學會了控制自己不表露出來而已。

但孩子的想法更直接一些: 我看見了-我沒有-我就是喜歡-我想要了-那麼我就表達出來了;或者光明正大地盯著別人的東西看;或者跟家長提出要求:「媽媽我想要這個。」

所以,如果孩子公然開始羨慕人/事/物的時候,請不要把焦點放在沒尊嚴沒骨氣上。

沒有真正「體面」的孩子,如果有,也不過是裝成了大人喜歡的樣子。

與其強制地讓娃隱藏住慾望,倒不如教會娃如何管理自己的慾望。

第一課:正視和接納慾望

當孩子表露羨慕別人的情緒/做法時,你會怎麼做呢?

拿開篇那個小男孩來舉例,不妨對號入座一下。

1.別人有的,我娃也要有:

看著孩子一臉諂媚樣,總有人於心不忍,生怕孩子受了癟,比別的娃「矮」一截。於是,別的娃有的自己娃也要有,又不是什麼太貴的東西。

2.靠貶低他人/物/事,打消孩子的慾望:

「那有什麼好的啊?全都是色素,喝多了不長個兒,而且一點都不好喝,咱們不稀罕那個,咱們有更好的。」

3.覺得娃很是丟人:

這就是小男孩兒媽媽的真實反應,斥責孩子沒出息。

4.趁機勵志教育:

「你想要這個是不是啊,那麼你就要好好讀書,以後有錢了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這幾種做法全都要打叉叉。

以上幾個做法有一個共性,那就是—— 急於替孩子做決定,或迎合或否定,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多需求

當孩子羨慕他人的時候, 一味地制止或者盲目滿足,都有可能出現負面的行為。

前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東西,父母不愛自己,羨慕不會因為你的否定消失,孩子只會偷偷藏起來, 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會如何自我滿足,偷竊、說謊、討好、還是出賣自己?

後者則會變得什麼都想要, 變著法子向大人提要求、耍手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所以,不管結果是滿足還是拒絕,我們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接納孩子的感受。

「小哥哥拿的那個飲料的瓶子好奇特啊,是手槍的造型,咱們從來沒有見過,你很好奇是嗎?」

「你喜歡然然的那個小兔子是嗎?的確很可愛,還可以喂它吃菜葉,真的很有意思!」

可以先跟孩子建立同理心,讓情緒有個出口。

然後,可以鼓勵孩子說說,為什麼要它?

讓孩子建立理性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他思考真正的需求。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一定是想要某個東西本身,他們可能只是想體驗新奇、 融入夥伴……

孩子思考出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你解決起來也更方便,不會南轅北轍。

第二課:讓孩子明白舍與得

共情歸共情,雖然理解孩子的情緒,但不代表 一定會支持他想要擁有的行為,能不能滿足孩子,你都要給句話。

1.如果合理、必要,且在可控範圍內,給孩子最大的決定權。

比如我們給CC買過的輪滑鞋、自行車、滑板,都是因為她羨慕小區里的小夥伴得來的,我跟C爸評估後認為可以擁有。

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告訴孩子可以買的原因,而不是靠耍賴、哭鼻子就能擁有。

我們也會告訴CC,既然生養你和DD, 我跟爸爸就希望可以給你們很多快樂和愛,所以合理的要求都會儘量滿足。

但每個人都要為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爸爸媽媽也是辛苦賺錢才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才能給你DD買一切所需,要懂得珍惜。

2.如果不合理、不必要、或超出可控範圍,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行。

說出你的理由,對事不對人。

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 分析伴隨這個需求的負面因素是什麼?分析他是否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

  • CC羨慕人家小朋友某個超貴的樂高,我不同意,覺得這個東西超出預算。我們花在玩具上的預算是有數的,如果買了它們,那就要犧牲周末帶你跟DD去淘氣堡的機會。 但如果你真的喜歡,也尊重你,可以每月減少你部分開支拿來攢錢買,減少哪部分,你說了算。
  • CC羨慕人家小朋友玩起泡膠,C爸不同意,覺得這東西成分不太安全,據說有毒性,而且不好收拾,弄的哪都是。
  • CC羨慕小朋友家養狗,我跟C爸都不同意,我覺得照顧狗狗需要很大的精力。洗澡、處理便便,還要每天帶出去遛,照顧你們兩小隻 就夠我們喝一壺了,你確定你一個人有時間和意願做這些事?

CC有時候覺得我們有道理,就放棄了,比如那個樂高和狗。她覺得樂高就是看著很酷,也不是非要不可,如果要拿周末淘氣堡來換,不划算;以自己現在的能力還不能養一隻狗,還是玩玩朋友家的狗更省心。

有時候也會覺得不甘心,會battle,比如起泡膠。「每次玩完我保證洗手,而且可以固定在地板上玩,絕不會弄的哪都是,玩完就收起來。」

OK,她如果說的有道理,那就買。

最終滿足或不能滿足的結果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小時候你這樣跟她battle分析習慣了,她長大後腦子裡就會有兩個小人對峙。

  • 如果確實羨慕到必須擁有,那就想辦法去實現。羨慕也能使人進步啊,退一萬步說,就算不進步,為了買個喜歡的包情願節衣縮食一個月,也無可厚非。
  • 如果battle失敗,感覺沒有特別大的必要性,或者投入產出比不理想,為了買個包,要放棄甜品、漂亮衣服、看電影……不值當。那就放棄,也沒什麼遺憾的。

兒時「適當且理由充分地拒絕體驗」對孩子而言很有必要, 它可以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大人不會滿足你所有需求。也並不是所有喜歡的你都需要擁有。

第三課,教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看見別人兩眼發直,並且直接不管不顧,一哭二鬧三打滾,我就要!

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控制不住慾望沒關係,但不能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

你可以直接跟他講明原因:

「直盯和尾隨是很不禮貌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吃/玩,旁邊有人一直虎視眈眈地盯著,隨時準備拿走你的,是不是也不舒服?

如果你想要,可以稍微看一看,記住它的樣子,然後 過來和爸媽小聲地討論是否可以擁有,但不能靠一哭二鬧三上吊威脅大人。」

最後,再囉嗦兩句,你平時有沒有經常拿著「尺子」衡量孩子?

羨慕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孩子「總是」羨慕別人、「凡事」羨慕別人,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父母常常拿他跟別人比較,導致孩子認為 別人的都更好,自己低人一等。

這樣的養育方式會導致孩子邏輯思維延伸性比較弱。

只會簡單的「通過擁有跟別人一樣的」,實現交換平衡,好像跟別人一樣了,自己就成功了、被認可了。

思維沒有延伸至更廣、更辯證—— 你所擁有的,別人也無法全部獲得,羨慕是相互的,只看到別人所擁有,不會更深入的思考自己所得和優勢。

也沒有延伸至更深、更遠—— 就算沒有它,你也不會是一個更差勁,或者更不值得被愛的人。

所以哦,當孩子開始羨慕別人時,你的回應,非常重要。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8sfLHYBxV5JH8q_7m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