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家長是固定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父母是什麼人,比做什麼重要

2022-04-30     福林媽咪

原標題:你做家長是固定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父母是什麼人,比做什麼重要

文丨福林媽咪

一位父親嘆息:「第一次做父母,不容易啊。」

旁邊的女兒一蹦三尺高:「我還第一次做小孩呢,我就容易嗎?」

父親無奈地苦笑一下:「也是哦,都不容易。」

母親懇切地對女兒說:「我真的很想做個好媽媽,但就是不知道怎麼做,你告訴我好不好?」

她女兒氣笑了:「我教你做媽?那誰教我做呢?」

這段對話雖然好笑,但卻充滿了無奈,因為爸爸媽媽該怎麼教孩子,是個真實存在的困擾啊。

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大部分只有一個習得途徑,那就是我們的父母是怎樣對我們的

記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曾經講過一段自己教育孩子的感悟。

突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對孩子說過的話特別熟悉,仔細一想,哦,這和小時候媽媽對她說的話一模一樣,她就驚住了。

「有一個階段你會特別不想變成你媽媽,但有一天你會發現,好像你身上一定會很多他的軌跡在那裡……」

養育孩子變成自動駕駛模式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自帶劇本。

當每對父母手忙腳亂地上崗時,他們早年植入和習得的人生劇本就自動開啟了,每個人仿佛無師自通地以家族傳承的劇本開始演繹父母的角色。

就像歌詞里唱的那樣:「長大以後,我就成了你。」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構建了兩套人生程序。

一套是如何應對父母的程序,裡邊記錄的是從嬰兒到十八歲之間應對父母的策略和體驗:

如果嬰兒時被母親忽略,除了躺在床上拚命哭叫,實在沒有什麼策略可以影響到父母,這時你的人生程序中就記錄了無助無力和絕望悲傷的感受;

如果嬰兒時母親經常陰著臉不說話,嬰兒就會拚命討好母親,此時腳本中就記錄了委屈和憤怒的情緒體驗;

如果父親一喝酒回來就罵人,他在小心閃躲的同時,也在腳本中記錄了面對父親時的恐懼和憤怒的感受。

另一套記錄的是孩子從出生開始到十八歲之間,父母對待他的行為腳本,我們不妨稱之為「內在父母腳本」。裡邊記錄了父母對待他的態度和方式:

是溫暖、呵護還是冷漠、疏忽,是肯定、支持和關愛還是挑剔、指責和虐待。

從表情到語氣、從動作到眼神,全套模仿和內化,「小大人」一樣的孩子,模仿起父母來那叫一個惟妙惟肖。

一個人十八歲之後,他的性格兼有四個角色的混合:「內在小孩劇本」有一套應對母親的角色,也有一套應對父親的角色;「內在父母劇本」有內化父親的角色,也有內化母親的角色。

這些劇本深深地烙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就像川劇中的變臉,我們的一生就是在設定的四張臉譜中成為自己,難以超越。

孩子成年後,帶著這兩套腳本、四個角色,開啟了行走江湖的漫漫人生路。

做父母需要學習和反思

自體心理學大師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除非經過學習和反思,否則,必然會原汁原味地把上一代的養育模式複製到下一代來。

有位媽媽在覺悟後說:我經常在兒子身上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影子,同時也常常感到自己好像母親附體。

父母也是從嬰兒長大的,當年他們的人格水池裡被他們的父母灌注了什麼?是自信熱情還是麻木不仁?這些因素不僅決定了他們一生的幸福感,也決定了他們作為父母時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和愛的能力。

有位產後抑鬱的媽媽說:「我生孩子時,是在婆家坐的月子,我也清楚婆婆和老公對我的照顧已經很到位了,孩子也正常健康。按理說我不應該再有什麼不滿意,但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莫名其妙地每天黯然神傷,覺得未來混沌迷茫,人生沒有希望。」

實際上是她早年的負面壓抑情緒重新上演了。

做父母,覺察情緒最重要

方法不重要,道理不重要,莫名其妙而來的情緒才是所有問題的關鍵。

只有找到這些情緒的源頭,並管理好這些情緒,才能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

那麼,這些揮之不去的情緒從何而來呢?

如果父母早年的人格水池裡負面壓抑的情緒太多,孩子的行為就很容易勾連出他們的負面情緒。

比如,當孩子一淘氣,父親的情緒「蹭」地一下就冒出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轉化成對兒子的暴力衝動,「嗖」的一下給孩子一個耳光,完全沒有思考的空間。

實際上,孩子的淘氣是天性,但可能因為父親自己小時候被他的父親施以暴力,就相當於往他的人格水池裡灌注了很多委屈、憤怒和破壞衝動。

孩子的調皮勾起了父親的情緒,父親不受理性控制地向自己的兒子扇去一記耳光。

《論語》講「三思而後行」,就是希望給情緒一個轉念的機會,不要讓孩子作為自己「情緒」的容器。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才能不被人生劇本左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8be90a21992a29c5d0ab6569e1c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