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妙,中國供應商剛剛透露,特斯拉墨西哥工廠進展

2023-09-21     正解局

打贏這場產業爭奪戰。

正解局出品

最近四五年,不管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這樣的已開發國家,還是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都在爭奪高端產業項目。

這段時間,看到兩條消息,事情發生在國外。

但又和中國息息相關。

今天,就來聊聊。

這個項目還要從大半年前說起。

今年2月的最後一天(2月28日),墨西哥總統洛佩斯高興地宣布,特斯拉要在墨西哥建一座超級汽車工廠。

隨後,墨西哥官員透露,特斯拉墨西哥工廠將生產卡車、跑車、SUV等多種車型。

第二天,馬斯克就證實,這個超級工廠選址在墨西哥北部新利昂州的蒙特雷市 (Monterrey) ,投資50億美元。

這也是在內華達州、德克薩斯州、紐約、上海和柏林之後,特斯拉的第六個超級工廠。

特斯拉的官方社交帳號,很快發布了一張科技感十足的效果圖。

當時馬斯克預計,工廠大概36個月建成,也就是說,在2025年投產。

根據規劃,特斯拉墨西哥工廠建成後,年產電動汽車100萬輛,雇用多達6000名員工。

對於特斯拉這樣的大項目,墨西哥全國上下都十分興奮。

總統洛佩斯也說,承諾解決超級工廠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新萊昂州州長塞繆爾·加西亞專門發帖,「地球上最富有的人(馬斯克)把他的新超級工廠和下一代汽車託付給了墨西哥新萊昂州。未來一片光明!」

加西亞甚至說,超級工廠9個月內就能建成。

特斯拉方面的安排要保守點,但也在今年4月通知供應商,墨西哥工廠會在2025年一季度投產。

但現實有點諷刺:到現在,特斯拉連任何建廠許可都沒拿到。

唯一的進展,是申請了改變超級工廠選址土地使用類別的許可。

國外的相關報道

而根據最新的消息,就算是一切順利,在今年特斯拉拿到所有建成許可,超級工廠建成也要等到2026年底,很可能2027年才能投產。

不過,還有更悲觀的預測。

一家工程專業諮詢公司分析,考慮到在墨西哥的拿地建廠流程,2027年能開工就不錯了。

不少中國企業是特斯拉的供應商。

其中就有中國廠家透露,「兩三個月前,人們都很著急,(到墨西哥)尋找合適廠址的壓力很大。但一個月後,他們(特斯拉)讓我們再等等!」

有人跑去問新萊昂州政府特斯拉墨西哥工廠的困境。

當地經濟部長伊萬·里瓦斯回復,這是特斯拉自己要解決的問題……

特斯拉墨西哥工廠的選址

如果說起過去幾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奪人眼球的產業項目。

那麼,台積電美國工廠絕對算一個。

台積電美國工廠的意義不只是經濟產業上的,更是地緣政治上的。

美國為了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威逼利誘台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

去年12月,台積電美國工廠搞了一場遷機儀式。

拜登率領商務部長雷蒙多、蘋果CEO庫克等美國一干政界、科技界精英,八九百人參加。

拜登還專門發表了講話,宣稱台積電美國工廠將會生產出「地表上最先進的半導體晶片」。

台積電美國工廠也被看作是拜登的「政績工程」。

拜登視察台積電美國工廠

但現在,台積電美國工廠項目騎虎難下。

因為,美國人力貴、建材貴。

原本計劃投資120億美元,不得不提高到400億美元(將近3000億人民幣),增加了超過230%!

美國工人不服管,要加班,沒門。

台積電想從台灣地區調500名工程師去支援,但是當地的工人卻強烈反對。

因為,他們怕丟了工作或者降薪,工會請願要求美國政府拒絕給台灣地區的工程師發放工人簽證。

動靜鬧得很大。

而且,在美國建工廠時,辦理施工審批、手續,耗時耗力。

所以,台積電打算在美國工廠生產後,仍然要把晶片送回台灣地區島內進行封裝,然後再運到美國……

專業人士估計,台積電美國工廠建成後,生產成本很高,價格也會高出不少。

哪怕像蘋果這樣不缺錢的大主顧,也只能象徵性地買一點。

畢竟生意人,成本誰都在斤斤計較。

台積電美國工廠和特斯拉墨西哥工廠一樣尷尬:

目前,台積電美國工廠基本已經確定要比原計劃至少要推遲1年(從2024年推遲到2025年)。

台積電美國工廠建設情況

外加上富士康美國工廠項目,原計劃投資百億美金,生產高端液晶面板。

現在基本也黃了。

這些項目或多或少和中國都有些關係。基本是企業被動或者主動,根據地緣政治因素,採取「中國+1」的策略,而進行的分散投資。

這些項目黃了也罷,進展遲緩也罷,其實從側面也表明,投資中國仍然是很好的選擇。

不過,別人黃了,也不意味著,我們能一勞永逸。

無論是服裝紡織這樣的普通行業,還是晶片這樣的高科技行業,「中國+1」,仍然還是不少跨國企業的選擇。

比如,特斯拉墨西哥工廠雖然進展緩慢,但是據說特斯拉已經要求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供應商到墨西哥設廠,如果不去,那麼,以後特斯拉的任何訂單都別想拿。

台積電已經宣布在德國、日本建廠。

大產業、大項目,仍然是全世界所有國家爭奪的重點,甚至可以用「產業爭奪戰」來形容。

中國怎麼辦?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

中國這45年的發展,既是敢拼敢幹的成果,也是深度融入全球化的過程。

就像特斯拉來到中國,促進了國內電動汽車消費,也帶動了中國整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

過去,我們是「跟跑」,到目前階段,要努力「領跑」。

但不變的是,要保持開放的姿態,保持強勁的活力。

從更具體的層面來說,要打造更優越的投資環境。

特斯拉墨西哥工廠開始階段,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墨西哥政府內部,其實是對標上海工廠(9個月建成)。

甚至,還想打破上海9個月的紀錄。

但事實證明,無論是特斯拉墨西哥工廠,還是台積電美國工廠,走不完的審批流程,成了「攔路虎」。

還要有更好的隊伍。

科技企業現在到西方國家,或者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根本沒人,招不到那麼多懂技術、有紀律的產業工人。

加強工程技術人員培養,善待我們的產業工人。

特斯拉全球第500萬輛汽車在上海下線

100年前,產業就是一座座工廠。

到現在,產業則是一個產業集群、一條供應鏈,匯聚起的一張大網。

只要我們把我們的產業鏈建得更結實、網織得更密實,其實就不用擔心美國等西方國家撬走一家或者幾家公司。

當前,外部形勢更加複雜。

但事在人為,只要方向對,久久為功,必有大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8678e01c115dfde4d44073a7a578a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