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問題知多少 | 多學科專家齊聚引力播直播間,與你共話疼痛診療

2022-05-12     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

原標題:疼痛問題知多少 | 多學科專家齊聚引力播直播間,與你共話疼痛診療

引力播

2022-05-10 15:02

頸肩腰腿痛、骨關節疼痛、神經痛……在日常生活中,疼痛總是難以完全避免。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疼痛是不少市民選擇就診的首要原因。近年來,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根據疼痛類疾病的特點,推動多學科協調發展,最大程度緩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什麼是疼痛?不同科室針對各種疼痛不適症狀都有哪些治療方法?今天(5月10日),由蘇州日報報業集團、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聯合打造的「高醫新幹線」健康巡講欄目,專門針對疼痛話題,在引力播App上推出了視頻直播。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疼痛科主任張贏、骨科主任劉勇、康復科主任楊穎受邀走進本期直播間,為市民進行了詳細解答。

疼痛也有好壞之分

不明原因痛可至疼痛科首診

「疼痛也有好壞之分。」張贏介紹,疼痛是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後的「人類第五大生命體徵」,每個人的一生中都無法完全避免疼痛。一方面,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當人們受到傷害性刺激時,疼痛作為一種本能反應,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以認為是身體在「發警告」,幫助我們避免受到進一步傷害,這種疼痛我們稱之為「好痛」。另一方面,如果傷害性刺激持續三個月以上都沒有緩解,達到慢性疼痛的標準,則需要赴醫就診,這種疼痛我們稱之為「壞痛」,提示病人要及早就醫。

張贏介紹,在臨床上,不少慢性疼痛患者,由於不重視自身疼痛問題,使得疼痛症狀得不到規範、有效的治療,使得「小痛」逐漸發展成「大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為了使得疼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更規範的專科治療,2007年,在經過近十年的調研、論證後,原國家衛生部發文增設了疼痛科,並將其列入和內科、外科並駕齊驅的臨床一級學科。作為多學科交叉領域學科,疼痛科涉及臨床許多專科,專業範圍非常廣泛,國際疾病分類已將100多種疾病歸類於疼痛性疾病,如頭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頸腰椎間盤突出、癌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等。

「疼痛科醫生在治療疼痛之前,首先要診斷導致疼痛的病因,然後儘可能地利用其特有的治療手段——『微創介入』來解除病因。」張贏說,不少人習慣了忍痛生活,這既容易延誤治療時機,也容易導致誤診。市民遇到不明原因的疼痛,可以將疼痛科作為首診科室,以儘快明確病因,少走彎路。如患者的疼痛是因腫瘤或者脊柱、肌骨關節退變等引起的,疼痛科也可以精準分診,將患者轉診至外科進行有針對性的手術治療。

疼痛可由急性發展為慢性

早期個體化治療十分必要

「疼痛不能一拖再拖,無論是肩頸痛還是腰背痛,早期治療疼痛都十分必要。」劉勇介紹,疼痛也是骨科醫生面臨的常見臨床問題之一。如果不在初始階段對疼痛進行有效控制,持續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病理性重構,急性疼痛有可能發展為難以控制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僅是患者的一種痛苦感覺體驗,而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軀體和社會功能,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使患者無法參與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動。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對疼痛認識的提高,人們對鎮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在明確病因、積極治療原發骨科疾病的基礎上,儘早鎮痛不僅是患者應該樹立的正確理念,也是骨科醫生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臨床上,骨科對於疼痛的處理目的主要以解除或緩解疼痛、改善功能、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包括身體狀態、精神狀態的改善為主。骨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急性、慢性病情狀況,以及患者對疼痛和鎮痛藥物的反應,採用個體化鎮痛的治療方式,應用最小的劑量達到最佳的鎮痛效果。除了常規的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之外,骨科醫生在處理患者的疼痛症狀時,也很重視對患者的健康宣教,疏導其焦慮、緊張情緒,並會選擇合理的評估方法,科學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時,骨科醫生在處理疼痛症狀時,提倡多模式鎮痛,即將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組合在一起,發揮鎮痛的協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單一用藥的劑量和不良反應,也可以提高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時間,延長鎮痛時間。

康復關口前移預防疼痛

鎮痛藥應遵醫囑服用

楊穎介紹,在康復科,出現疼痛的患者通常為腦卒中後偏癱肢體痛、脊髓損傷神經痛等中樞神經損傷後引起的疼痛,以及術後疼痛、慢性勞損性疼痛等關節肌肉損傷引起的疼痛。

「以腦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癱肢體的疼痛為例,其多發生在偏癱後1至2個月,一般是上肢疼痛。對於這類患者,應採取防、治結合的措施。」楊穎介紹,為了預防患者在後期出現疼痛,康復科醫護人員將康復關口前移,時刻關注患者的肢位擺放是否正確,以減輕後期出現的攣縮;叮囑家屬或護理人員在搬運和移動患者時,應時刻保護患肢,以降低後期疼痛出現的機率;儘量不在患肢輸液打針,並對患肢進行氣壓治療,促進循環,預防肩手綜合徵。此外,後期患者一旦發生疼痛,需分析疼痛發生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

在診療過程中,一些老年人認為鎮痛藥有很多副作用,吃多了會上癮,因此即使醫生給開了鎮痛藥,也是能不吃就儘量不吃。也有不少市民的家庭藥箱裡,常年備有鎮痛藥,稍有疼痛就拿出來吃一粒。針對這些觀念,楊穎表示,鎮痛藥不是萬能神藥,何時吃、吃多少都應該由專業醫生來評估,市民不能盲目自行服用,只有合理選擇用藥類型及攝入方式,才能使得鎮痛藥發揮治療作用,同時最大程度降低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而如果患者不遵醫囑,不定時、定量、按療程服藥,也會帶來藥物成癮、視力模糊、胃腸黏膜損傷等副作用。

(蘇報融媒記者 李靜/文 車晉彧/攝)

責任編輯:鄒逸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85f4081e8890f5a284422ad17f9dd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