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在這3件事上斤斤計較

2023-10-17     十點讀書

原標題: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在這3件事上斤斤計較

《圈層突圍》里提出過一個概念:黑洞人

意思是說: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這樣一批人,他們情緒消極、遇事沒有擔當。

如同真實存在的黑洞一樣,將周圍人吞噬於泥淖之中,強迫你接受他、認可他的想法和情緒。

直到榨乾你最後一滴正能量。

那麼,該怎麼辨別身邊的人是否是黑洞人呢?

和十點君一起往下看吧。

何為情緒黑洞?

顧名思義,情緒起伏不定,遇事總往消極處想,時常散發著負面能量,使周圍人不自覺就隨著他情緒低沉。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批人——

婚姻上遇見一點點不順心,就揪著同事牢騷滿腹;

工作上遇到了什麼難題,就拉著閨蜜怒氣沖沖地說上半天。

我有一個親戚就是。

自打我記事起,從她嘴裡聽到的,全是負面言論。

老公分明老實本分,可她卻總是跟親戚抱怨,說他「沒本事,掙不到錢」。

平日裡一回家,就對著老公一頓輸出。

兒子也是,分明可愛乖巧,可只要有一次成績沒考好,或是貪玩沒準時回家,你一定能看見她站在單元門口,對著歡快跑來的孩子一頓責罵。

最開始,當她說到這些煩心事時,大家還會好心地幫她出主意,試圖疏導她的負面情緒。

可時間久了就發現,你的安慰與開導,非但對她毫無作用,反倒會讓她變本加厲傾訴自己的困境,影響每一個人的心情。

久而久之,再有聚餐,很少有人會張羅著叫她。

漸漸地,她和周圍親戚的關係,也成了只有重要場合才會見面的泛泛之交。

人這一生,誰不會經歷酸甜苦辣咸啊,又有誰,沒有過深夜情緒崩潰的時候。

偶爾的負面情緒發泄無可厚非。

但如果成為一種長期的負面輸出,難免會令人反感。

沒有人會喜歡祥林嫂。

更重要的是,這些抱怨的話語,非但不能改善你的生活,卻有可能會損害你的人生。

就像一次次扒開的傷口,非但不會痊癒,反而會讓原本好著的肌膚潰爛。

竹久夢二說過一句話:

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說出的話所催眠,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將會成為你的人生。

要知道,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說出的話所催眠,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將會成為你的人生。

要知道,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那麼,在面對這類有著情緒黑洞體質的朋友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奇葩說》中討論過這個話題。

席瑞回答是:

我覺得這個題的前提是,別人的情緒到底會不會影響到我?

以及,我要劃分合理的人際關係邊界。

如何劃分,很簡單。

首先要確定,他洶湧而來的負面情緒是否是我造成的。

如果是,那麼我來解決;

如果不是,就不要受其情緒的干擾。

在面對無論親朋還是好友的苦水時,只要完成傾聽就可以了。

其次,可以在適度的時候,給他回應。

哪怕只是重複他話語中最後幾個字,都是對他情緒的疏導,和你們關係的重建。

可是,如果做不到這麼理性的區分,並且對方在不斷消耗你、拉扯你,並且讓你產生了自我懷疑,無法喘息時。

那麼,不妨嘗試著遠離或無視這樣的人。

畢竟,沒有人願意一直去做別人情緒的垃圾桶。

人這一生,你的負面情緒和難過時刻。

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己疏導。

認知黑洞,顧名思義:

在認知上和你存在巨大差距,且試圖用自己淺薄或是偏頗的認知來說服你,一但你不認同,就會變本加厲來打壓你。

看過一個讀者的傾訴。

他說自己今年 27歲,正在讀博士三年級,課業很重,所以平時能回家的時間少之又少。

可每次只要他回家,都能聽到身邊的親戚指手畫腳,試圖從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家庭優越感。

比如他的大伯,總喜歡在飯桌上高談「讀書無用論」。

最愛舉的例子,無非是自己單位的老闆不過初中學歷,一年能掙幾百萬。

然後調侃他:

「你說說你,讀那麼多書,腦袋都讀傻了,到頭來還不是要給別人打工,一個月掙不了一萬塊吧?」

說到這裡,往往還會拿他跟自己兒子比。

「你看看你表弟,高中畢業我就讓他出去打工,現在已經月薪四千五了!你呢,補助才多少!」

末了,還不忘問一句:

「你說是吧?」

說完,斜靠在椅子上,點一根煙,等著他的肯定,滿滿的優越感。

每次遇到這種場合,他都極其不適。

其實過往這些年來,他聽過類似的話並不在少數,身邊經歷的事情也數不勝數。

剛上大學的時候,他暑假回家陪奶奶。

村子裡有個三歲的小孩生了病,高燒不退。

因為孩子父母不在身邊,一直跟著爺爺奶奶,他想著能幫忙就幫點忙,找了輛車,張羅著要把孩子往市醫院送。

還沒出門呢就被攔住了。

看孩子的奶奶非要說,「這是被髒東西附了身,每個孩子都要經歷這個階段。」

在家裡貼了些東西,嘴裡念念叨叨地要給孩子做法。

好在孩子的舅舅趕來及時,這才緊急送去了醫院,沒留下病根。

後來他要考研究生,時間緊任務重,回家過年也不出門,就悶在屋子裡讀書。

結果呢,身邊的人總會告訴他:

「你真傻,考那玩意有啥用,遇事還不是得靠金錢和關係解決。」

他時常有種感覺,好像自己在努力往前奔的時候,身後總有股力量,拼了命地把他往後拽,試圖讓他與他們融為一體,再以此來否定他所有的付出。

他的經歷,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觀點: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固執。

是啊,認知水平低的人,往往會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看待這個複雜的世界,將大部分問題概括到自己狹隘的認知里,然後一言不合就攻擊你。

所以,不要花時間和他們爭辯,因為根本爭辯不出什麼結果。

與其在他們身上花時間,不如想著如何精進自己,遠離認知不同的人群。

人都說,圈子不同不強融。

這個圈子,不僅是社會地位的體現,也是認知格局的高下。

避免和認知層次低的人過多爭辯,不僅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保護,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說起反饋黑洞,相信很多人也都深有體會。

這類人有個很明顯的特點:

遇到事情時,你幾乎從他身上得不到一點反饋。

朋友跟我說,他們公司之前就來了個這樣的人,名叫小陶。

小陶有個很討人厭的特點:交代的事情,滿口說著沒問題,但幾乎從來看不到任何反饋。

有次朋友特別著急,安排他做個 PPT。

結果第二天下午就要彙報了,上午問他有什麼問題嗎,他明明滿口說著沒問題,但直到午休時間,PPT 還是沒能交上來。

後來實在等不及了,朋友去問了後才知道,原來他有幾個數據卡住了。

但他不求助,也不彙報。

一直等到對方耐心徹底耗盡來找他時,才會吞吞吐吐說出原因。

朋友很無語,無奈之下,只好犧牲休息時間,自己完成了這項工作。

更有甚者,明明嘴上說著「沒問題」,但一遇到事情就再也找不到人。

每次和這種人打交道,都會感到無比心累。

怪不得羅振宇說:職場最沒有前途的一種人,是有著反饋黑洞的人。

在這樣不斷的 0 反饋中,他們消耗的不僅是對方的耐心,也在透支自己的職業生涯。

當然,不光是職場上,生活中、婚姻里,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我真的愛你》中,就有這樣一個場景。

全職媽媽尤雅在懷二胎時,因為整日待在家裡無聊,便總想著要和丈夫聯繫。

她並非無理取鬧。

可惜,在遇到問題向丈夫傾訴時,得到的,要麼是毫無回應,要麼是敷衍的嗯嗯啊啊。

她也體諒丈夫,知道他工作忙、壓力大。

可每次回家,看著他躲在遊戲房裡也不和自己互動時,難免心生不滿,甚至萌生了離婚的念頭。

是啊,你想想,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卻在最關鍵的時候以沉默來回應你,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一場漫長的凌遲。

和他在一起,你的喜悅無人分享,你的悲傷無人訴說,你的情緒只能獨自消解。

久而久之,難免不會心生嫌隙。

所以啊,倘若你身邊也有反饋黑洞的人,不妨將這篇文章轉發給他。

然後告訴他,一個真正靠譜的人,要: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

這不僅是職場生存的基本態度,也是為人處事時,對對方的基本尊重。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吸引力法則

意思是說,你不斷去想的事情,就能吸引來期盼中的結果,所謂念念不忘,自有回想。

其實,人際交往也有其吸引力法則。

具體表現為:

當你和積極的人過多交往時,心態自然樂觀;

但當你和消極的人過多交往時,心態自然悲觀。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篩選交往對象呢?

很簡單,我們只要辨別對方是什麼狀態的人就可以了。

有人將人類的不同表現分成了三種狀態。

黑洞型,月亮型和太陽型。

黑洞型: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時常抱怨、沮喪,會吞噬周圍一切正能量。

月亮型:自己不發光,但可以藉助太陽的光芒,比較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太陽型:天生的領袖,會影響和驅動周圍人,不管在什麼條件下,都自信樂觀。

想要成為積極樂觀的人,不妨去靠近有著「太陽型屬性」的人;

想要擺脫負面情緒的干擾,不妨遠離「黑洞型屬性」的人。

如此,才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最後,十點君還想問你:

在平時生活中,你是哪一種性格的人?

你身邊有沒有黑洞型人格的人,遇到他們,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故事。

也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太陽型人格的人。

點個【在看】少點抱怨,多點陽光,在成就自己的同時點亮周圍更多的人。

共勉之。

作者 | 周美好,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亞楠,電台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816a0c92104cab47660e0905269fb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