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蔣介石親自下令處決一國軍中將,事後為何後悔不已?

2023-10-31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51年,蔣介石親自下令處決一國軍中將,事後為何後悔不已?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1年2月5日,這一天是農曆除夕,國軍中將李玉堂就在這一天被蔣介石親自下令處決。

在行刑之前,滿心憤懣的李玉堂寫下了自己的遺言:「一生為國,如此下場,心有不甘!」

這是蔣介石一手促成的結果。

可是,在李玉堂去世之後,蔣介石几次對人透露,他後悔殺死了李玉堂。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玉堂

國家危難

一切要從頭說起。1899年,李玉堂出生在山東一個地主家庭。

從小李玉堂便被全家人寄予厚望,父親不惜重金,請來最好的老師,教授他功課。

李玉堂也的確聰明博學,初中畢業之後,李玉堂進入了省內的工業學校學習。

而就在這時,卻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袁世凱稱帝了。

袁世凱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了全國上下的憤怒,哪怕是年紀輕輕的學生,也打算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李玉堂所在的學校很快便有學生組織隊伍,決心奔赴前線討伐袁世凱,心懷報國之志的李玉堂毫不猶豫的加入了。

這個決定讓他年紀輕輕便接觸到了殘酷的戰場。

戰爭讓他進一步意識到國家的危機,從而想要尋求一條救國救民之路。

袁世凱病逝之後,隊伍解散,李玉堂回到家鄉,繼續自己的學業。

但此刻,他的內心已無法平靜,因為,列強正在謀划著徹底瓜分中國。

沒過多久,巴黎和會恥辱的消息傳來,列強不顧中國的尊嚴,要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移交給日本。

群情激憤,李玉堂也認為自己必須挺身而出。年紀輕輕的他憑著自己的號召力,組織學生遊行,要求政府拒絕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帶頭抵制日貨。

在向政府請命的時候,李玉堂咬破手指,在橫幅上寫下了「良心救國」四個字。

而這四個字,也成為了他一生的信條。

本來,因為讀的是工業學校,所以李玉堂想走的是實業救國這條路線。可是,越來越多的事情讓李玉堂意識到,中國的問題不僅僅在於工業上的落後,而在於整個國家的腐朽。

想要對抗列強,光是創辦幾個工廠,根本起不到根本性的改變。

1921年,李玉堂決定投筆從戎,他很快加入了山西閻錫山的部隊,希望能夠在戰場上挽救國家。

閻錫山

但很快,他又陷入了強烈的失望。

民國時期的軍隊現狀,只能用混亂來形容,軍隊內部貪污腐敗、以上欺下的問題格外嚴重,普通人家的孩子進了軍營,幾乎就是走入萬劫不復。

李玉堂本以為軍隊是國家的柱石,可真正成為軍人,他才發現軍隊以及軍隊背後的軍閥和那些官僚、侵略者沒有區別,都是吃人的。

可是,如果連軍隊都無法依靠的話,國家的出路又在哪裡呢?

李玉堂不願放棄,1924年,他得知黃埔軍校正在招生,這所新式的軍事學堂讓他重燃希望。

於是他離開山西,前往廣州報考黃埔軍校。

憑藉優異的成績,他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

征戰沙場

在李玉堂的一生之中,黃埔軍校的這段經歷,或許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雖然內憂外患還沒有解決,但在黃埔軍校,他終於接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軍事教育。

同時還認識了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他們都抱著同樣一個理想,那就是救國。

在黃埔軍校,李玉堂進步神速,他過去便有過當兵的經驗,所以,軍事方面的知識對他來說輕車熟路。

而且,他又格外的勤奮認真,在訓練上毫不含糊,展現出了遠超一般人的水準。

黃埔軍校從老師到同學,都對他讚嘆不已。

作為當時黃埔軍校的校長,蔣介石也很快了解到,黃埔軍校有一個叫做李玉堂的人才。

他親自到黃埔軍校去考察了李玉堂,發現這個年輕人談吐不凡,能力出眾,對他很是欣賞。

李玉堂一畢業,蔣介石便對他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了國民革命軍陸軍12團中尉排長。

在真正的戰場上,李玉堂更是大放異彩。

北伐開始之後,李玉堂憑藉優秀的指揮才能重創陳炯明的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龍潭一戰,李玉堂更是擊敗了孫傳芳麾下的部隊。

這樣強悍的兩個軍閥,都在李玉堂手下吃了虧,蔣介石更深感自己挖到了一個人才,對他大力提拔。

1928年,李玉堂便已經成為了中將師長,真是年少有為,前途無量。

當然,李玉堂所在乎的從來不是官職地位,他在乎的是國家危難。

在國民黨軍隊內部,他順風順水,可他卻始終無法完全放鬆下來,因為,日本侵略者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不出幾年,抗戰爆發,李玉堂率領部隊參加了淞滬會戰。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之中,李玉堂負責為國民黨大部隊斷後,他帶領戰士們在上海與日寇廝殺了十餘日,自己險些殞命戰場,這才成功保障了主力部隊的撤退。

從淞滬會戰的戰場撤出之後,李玉堂又馬不停蹄的參與了武漢保衛戰。日寇來勢洶洶,而且有飛機大炮作為輔助,李玉堂只能帶著戰士們咬牙堅持,而這一堅持,又是20多天。

在南昌保衛戰中,李玉堂的部隊與日軍廝殺了足足九天九夜,損失慘重。

但日寇的屍骨也堆積如山,這讓日軍不得不暫時停下進攻的腳步。

若非李玉堂不顧生死,恐怕會有更多的中國土地,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

因為這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戰績,當年的中國百姓給李玉堂和他的部隊起了一個別名,叫做「泰山軍」。

而李玉堂軍事生涯中最引以為傲的,是第三次長沙保衛戰。

當時敵眾我寡,援軍未到,長沙危在旦夕。

李玉堂率領第10軍與日寇殊死搏鬥,雙方在陣地上展開了血腥的拉鋸戰,戰場上屍體密布,槍炮聲不絕於耳。

最後,李玉堂帶領部隊擊斃日寇6000餘人,使日寇大為震動,不敢向前,終於等到了援軍來到。

這一次勝利對整個中國而言,都意義重大。由於日寇的兇悍,許多人對抗戰已經失去了信心,這次勝利卻向人們證明,日寇絕非不可戰勝。

而且,當時國民政府正在四處談判,希望爭取西方國家的支持,這一次長沙保衛戰的勝利,讓英國、美國等國家看出中國不會輕易被滅亡,所以在談判桌上的條件也有所鬆動。

總之,這一次勝利所帶來的成果是驚人的。

落寞英雄

在餘下的抗戰歲月里,李玉堂依然奔赴於各地,捨生忘死與日寇作戰。

然而,李玉堂或許想不到,自己的故事會是以悲劇收場。

即便是抗戰生涯,李玉堂也談不上圓滿。

因為,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中,李玉堂帶領部隊堅守了十多天,可是他卻沒有等來國民政府所承諾的援軍,軍長方先覺更是扛不住壓力,率隊投降。

這件事對李玉堂的打擊很大。

所以,死裡逃生之後,李玉堂便向國民政府提出辭職。

不過,蔣介石當時對李玉堂還是比較信任的,何況他手下並沒有幾個人才,所以堅決不同意,還安撫了李玉堂一番。

幸好,抗戰沒過多久便迎來了勝利,這讓李玉堂的內心感到一絲安慰。

然而,新的危機很快到來。

抗戰勝利之後,全國上下都希望國共兩黨能夠繼續攜手合作,守衛來之不易的和平,但蔣介石卻早就想發動內戰了。

所以,他給李玉堂下達了新的命令,讓他帶兵去守衛兗州。

兗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旦內戰爆發,這裡的戰略位置將變得極其敏感。

所以,蔣介石必須要派一個絕對可靠的人去鎮守。

在他看來,李玉堂對國民黨有著絕對的忠誠,同時軍事素養也遠超常人,是最合適的人選。

當時的李玉堂,的確毫不猶豫的接下了這個任務,因為,他還沒有意識到內戰的恐怖。

同時,給他下命令的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校長,他沒有理由拒絕,他還向蔣介石做了保證,自己會死守兗州。

可這一次他失敗了。因為,國民黨內部舉棋不定,軍隊里更是分裂不斷,憑李玉堂一個人根本沒有辦法守衛偌大的城池,解放軍甚至只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就攻破了城門。

但不得不說,李玉堂能被蔣介石如此信任,的確還是有真本事的。

城門破開之後,李玉堂並沒有放棄,而是指揮軍隊在城內與解放軍繼續作戰,又堅持了很長時間,才漸漸被解放軍包圍。

解放軍希望李玉堂投降,但李玉堂卻還想著突圍。

突圍失敗之後,李玉堂又化裝逃跑,居然還真讓他逃出了兗州城。

可是,他的劫難才剛剛開始,李玉堂死裡逃生之後,蔣介石卻忽然變了臉色,對他怒斥一番,又罷免了他的一切職務。

蔣介石當時已經陷入瘋狂,認為李玉堂帶兵不利,還覺得他有通共的嫌疑。

所以,決心不再啟用他。

枉死台灣

作為抗日名將,李玉堂對打內戰這件事情,本來就有些質疑,而蔣介石此刻的態度,讓李玉堂內心更是糾結了。

蔣介石是他的恩人,他願意回報以忠誠。

可現在蔣介石越做越錯,他還要跟著一條道走到黑嗎?

當時的李玉堂思考不出答案,他只能按照蔣介石的吩咐,老老實實的待在家裡。

沒想到1949年,他竟然又收到了蔣介石的命令。

原來,此刻蔣介石已經被逼到了絕路,他手下無人可用,只能讓李玉堂出面鎮守海南,希望能夠擋住解放軍的進攻。

蔣介石認為李玉堂還會對自己保持忠誠,可事實上,幾年過去,李玉堂對內戰的認知越發清晰了。

從許多老百姓的口中,他都聽說了共產黨的善舉,他也不禁回憶起自己過去在黃埔軍校里認識的那些共產黨人。此刻他很清楚,共產黨在挽救中國,但蔣介石卻不一定。

他不願一錯再錯,於是,他決定冒險。

他想辦法聯絡上了共產黨,表明自己願意在海南島起義,配合我黨的軍事行動。

如果起義成功,李玉堂便也有機會功成身退。

可是天不遂人願,蔣介石對海南島防線非常重視,部隊里安排了許多嫡系部下,李玉堂雖然百般籌措,但始終沒有找到進行起義的合適條件。

錯失機會的他,只能跟隨蔣介石一起前往台灣。

而他們一家剛到台灣沒多久,蔣介石便派人拘捕了李玉堂。

原來,李玉堂在海南島上的反常舉動,早已經引起了蔣介石的警覺。

同時,李玉堂的副官在前往台灣之後,決心出逃,沒想到落入了特務的手中,遭到嚴刑拷打。

重刑之下,副官為求活命,供出了李玉堂過去與共產黨有所聯絡的事情。

蔣介石勃然大怒,畢竟對於蔣介石而言,通共是無法原諒的。

他徹底不顧往日情面,命令特務對李玉堂夫妻倆嚴刑拷打。

當時負責審訊此案的官員,是李玉堂的舊相識,一心想要保下李玉堂。他暗示李玉堂,可以將一切推到妻子以及岳丈的頭上,但是,為人忠正的李玉堂自然不會接受這個方案。

當然,那時的李玉堂,也不確信蔣介石會真的殺死自己。

因為,他的起義並沒有成功,而且在過去的許多年裡,他對蔣介石的確忠心耿耿,更不用說,他在抗戰期間為國家所做的一切。

事實上,蔣介石的確顧念著這些,所以,在殺死李玉堂之後,蔣介石會後悔不已。

不過,即便重來一次,蔣介石或許還是會做同樣的決定。

心狠手辣的他,不會容許自己手下的任何一個人與共產黨有所聯繫。

蔣介石的後悔停留在口頭上,相反,新中國卻一直記得這位枉死的將軍,記得他抗戰中的功勳。

所以,80年代,國家追認李玉堂為烈士,讓這位英雄堂堂正正的被後人紀念。

參考資料:

宋高攀《如何評價民國將領李玉堂》

歷史講堂《抗日名將李玉堂,晚年蔣介石還念叨的名字》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7e20ba0e9d9e58dd7f1fb368b8d4e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