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前段時間有一則孩子走上絕路的訊息刺痛了大家的心。
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在池塘溺亡。
據其親人所言,該女孩因為月考考出年級第一的成績,被老師質疑,而後老師對其安排補考,第二天女孩悄無聲息告別人世。
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核查,然而哪怕老師確實安排了補考,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被懷疑,也不能將孩子走上絕路的原因完全歸咎於這個,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導火線而已。
「考試作弊需要杜絕」,但老師是否應該更細心一點?更能從呵護孩子的自尊出發去巧妙地處理這麼一個事情?
孩子的親人是否對孩子有足夠的關注和關愛?在孩子接近崩潰邊緣時能及時發現,並拉住孩子?
回頭去反思,總會找到很多問題。
生活繁忙,日子以快節奏行走。
大人對於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簡單粗暴,只求快速有效,而至於孩子心中的感受,不想顧及,也無法顧及。
孩子輕易採取極端行為已不是個別,近期網絡暴出的孩子的悲劇接二連三,不能不引起重視。
因為上課打牌被老師請家長,匆匆到校的母親不管不顧,在公眾場合向孩子甩出巴掌。孩子沉默兩、三分鐘,猛然轉身從樓上跳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因為孩子在學校跟同學鬧矛盾,母親在車裡批評孩子,然後母子爭吵。母親停車,不料男孩忽然推開車門沖向橋欄,母親緊隨其後,母親抓不住孩子,孩子翻過橋欄跳橋身亡;
因為孩子不聽勸告玩手機,父親搶過手機摔向地面。孩子看了一眼,快速爬上窗口,在父親還沒反應過來,就從窗口跳下,永遠告別了人間;
因為學業太重,成績跟不上同學,孩子不聲不響上吊身亡;
太多太多了……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提到: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排名第一。每分鐘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有8個自殺未遂。
如今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在發出疑問之前,大人們也許更應該反問自己一句:你是怎樣引導、教育孩子的?
其實,每一個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只是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而已。
心理學有一個習得性無助效應,孩子在缺乏愛的感受的環境下成長,家長的批評、指責和冷漠,會讓孩子有了更多的挫敗感,會讓他們面對問題出現無能為力和喪失信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孩子出生,如同一張白紙,成了怎樣的樣子?還不是大人們給染上的,只不過影響到孩子的不僅僅是家長,還有老師,還有孩子能接觸到的所有人,但歸根結底,家長還是最有影響力的。
沒有影響力的家長,不是不作為,就是無能為。
孩子感受不到「愛」,是孩子走上絕路一個無法迴避的原因。
試想一下,如果溺水的女孩過往的生活都是滿滿的愛和信任,斷然不會因為這樣一次委屈或「失臉」而放棄自己的生命。
那些跟母親、父親因爭吵而跳樓、跳橋的孩子,如果父母對他們一直是循循善誘、充滿愛意,他們不至於因父母一次過分的行為而絕望到以死抗爭。
每一位家長都愛孩子,這一點不容半點懷疑。
但往往因為主觀認識問題和各種客觀的存在,有些家長或者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把愛變成了居高臨下的命令。儘管他們出發點都是「我為你好!」,卻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尤其是教育中帶著情緒發泄的。
如此之愛,對於孩子而言,是「痛」和「難受」,孩子不僅很難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愛,而且對父母有深深的積怨,一旦矛盾尖銳,很容易走向極端。
一些家長忙於自己的工作,除了提供給孩子吃、穿、住等物質條件外,對孩子的心靈成長不加關懷,在孩子的感受中,父母是冷漠、陌生的,當孩子人生中面臨很難跨過的坎時,孩子會極度無助、絕望,沒有任何眷戀地離開人間。
愛,是孩子情緒崩潰時的救命繩。一個心中充盈著愛的孩子,不管面臨怎樣的困境,面對怎樣的打擊,都不致於有極端行為,不至於拿自己的生命去抗爭或表白。
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愛,是最好的保障。
這種愛,不是溺愛,不是盲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理性的愛,猶如高山,猶如大海,在孩子的靈魂遭遇到電閃雷鳴時,能夠給予支撐和包容;在孩子於風雨中飄搖欲墜時,猶如堅韌有力的繩子,能將孩子拉向安全的地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7Ox8HYBubk3rjNbyQ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