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雙減」現在改變的只是最表面、最皮毛的方面

2022-04-27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楊東平:「雙減」現在改變的只是最表面、最皮毛的方面

楊東平

「雙減」的意義主要是一種破局,即打破了長期以來堅如磐石的應試教育和「五唯」評價。這給教育評價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要「改弦易轍」。但是「雙減」現在改變的只是最表面、最皮毛的方面,即先把課外培訓取消了,實際上是一個清理外圍的工作。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還是採取觀望或者是不太放心的態度?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改革還沒有進入核心區,或者說還沒有進入實質性的層面。

這個實質性的層面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大的方面,就是把營利性的教育、干擾和課外培訓等外圍基本清掃了之後,解決公辦教育內部的問題。「雙減」現在只是在提供課後服務這個問題上開了個頭,很多做法還值得探究。真正實質性的減負,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把課程課時數、教學的難度、教學的總量減下來。把教育系統工程比喻成一輛車的話,就是要把負載減下去。

簡單來講,學生和老師在校時間過長,這也應該屬於減負的一個議題。在校學習時間是衡量教育品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些國家,如德國、以色列、新加坡等,中小學都是上午上課、下午放假,其課內的教學時間不到中國的一半,但是照樣很好地完成了基礎教育的目標,而且還是科技強國、經濟強國。

我們的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有11門課,其中5門是考試的,有些家長的意見我很贊同,比如考試只考語數外三門就行了,道法和科學都是靠死記硬背的知識層面的考試,考不考重要性沒那麼大,但減少兩門考試,學校的壓力就小很多。另外,小學生開11門課是不是太多?實際上我們的負載不僅僅是課程,還有課程以外的各種各樣進校園的教育內容、活動。我們給孩子施加、灌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到了今天我們應該很清晰地認識到,要做素質教育必須做減法,必須把現有教育的負載負荷減掉1/3,甚至1/2。

大家覺得好像挺可怕,怎麼能這麼講?其實國外已有先例:新加坡1998年就減了30%的基礎教育課程,到了2005年又減了20%,相當於減掉了50%。道理並不複雜,小學生沒必要這麼早學那麼多東西。小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身心健康、有夢想等,而不是從小被當作一個知識機器接受很多東西。

這裡面又涉及學習方法的問題。為什麼國外的數學測驗考試都可以使用計算器?這涉及非常根本的教育思想的改變。對於數學教育而言,國外主要是建立數學思維和用數學概念來解釋或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解題多快多準確,因為這些計算器早就解決了。而我們的教學還停留在手工計算時代,把速算、心算視為一種重要的技能。北京和上海小學一年級都有這麼一道家庭作業:一分鐘做對20道甚至30道20以內的加減法,不會從頭再來。這還是要回到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教育?把孩子訓練成一個計算器,這是重要的嗎?你算得再快、再准也不如計算器。知識記憶也是這樣,記得再多也沒有百度多。很容易得到的東西,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時間精力,在兒童最重要的生命階段去學呢?

因此,在外圍初步清理和規範之後,減負必須要進入實質性的教育教學層面、課程層面等核心的區域。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關於考試的,尤其是中考和高考改革,正因為考試沒有變化,所以家長不放心,焦慮也沒有減少。

雙減」既需要霹靂手段,也需要繡花功夫。「繡花功夫」主要是指我們要做一些細緻的工作,比如說課後服務究竟怎麼提供。第一,要自願,家裡有能力、有學習條件的學生,沒必要圈在學校里,要給他們自主權。第二,學校要在兩個小時內滿足學生各種課外學習的需求是勉為其難的。課後服務需要學校、家庭和社區三者合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社區,就是通過社會力量來提供一些活動空間、活動場所,用社區和社會治理來支持和培養一個學生。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理想,就是把教育變成全社會的事。社會上有很多機構、組織都具有這種熱心和願望。

對於大量的社會組織,包括素質類的培訓機構,我們不應該把他們排除在外,而應該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把他們引入學校教育。只不過涉及一些收費和管理的問題。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要實事求是,政府不要管得太多,比如到底一小時收20元還是30元,只要經過家長委員會或者家校合作委員會認可就可以了。

來源:校長principa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747022ea2c0af68d6a781d4df516f11.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