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貧乏|地緣劣勢,燕國扼守北疆依附政策卻能在大國夾縫中生存

2023-03-06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資源貧乏|地緣劣勢,燕國扼守北疆依附政策卻能在大國夾縫中生存

戰國時代,燕國可以算得上是七大諸侯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了,甚至連中原地區領土面積比較狹小的韓國都更加薄弱,同時,它又地處北部的偏遠地區,國內的土地資源情況並不樂觀,除去督亢之地之外,燕國可供農業發展使用的肥沃土地並不多。#春秋戰國很有趣#

在那個依靠農業經濟為國家財政收入主流的時代,燕國如此的農業條件為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而那時整個天下的商業本身就不發達,燕國又不像齊國那樣位居東海之濱,有著在海上貿易的先決條件。

所以,這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一直都比較薄弱,可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強盛的經濟實力,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會受到阻礙,尤其是軍事實力,軍隊成員得不到應有的補貼,建立功勳之後又沒有相應的獎賞,久而久之,士兵的好戰心理就會受到打擊,整體的作戰能力也會下降。

燕國資源貧乏,生存條件差,卻能存國800年

燕國又因為一直固守王道的政治傳統,不管是君主等領導階級,還是平民百姓都有非常深重的思想束縛,認為祖先流傳下來的政治制度不能夠被改變,所以燕國也沒有完整而又徹底變法,只有在燕昭王時期進行過一次政策上的改革,但那也是不觸及制度的改善,給燕國帶來的影響,遠沒有其他國家的變法那麼強,而那也是戰國中後期的事情了。

由此來看,燕國的生存條件是比較差的,無論是內部發展還是外部環境;畢竟沒有強盛的實力,沒有發達的經濟基礎,沒有過硬的軍事水平,這個國家早晚會成為其他國家覬覦的對象。

可是令人疑惑的是,燕國的存國時間並不短,在戰國七雄當中算是比較長久得了,戰國末年,它是第五個被秦國消滅的諸侯國,存國時間長達800年,其時間比趙、楚、魏國這樣的大國都久遠。那麼是什麼樣的情況導致了燕國憑藉著如此弱小的實力,卻擁有著如此長久的存活時間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燕國是如何在夾縫當中求生存的?

戰國時代,燕國靠依附政策生存

其實戰國時代,燕國的主流政治制度只有一個依附政策。什麼是依附政策呢?就是依靠著實力強盛的國家進行發展,與這些國家結成盟友,靠著這樣的同盟關係震懾其他的國家,同時顯示自身的價值,這是燕國主流的生存之道。

戰國初期,燕國依附魏國

戰國初期,燕國依附魏國進行生存,那時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為強盛的國家,也是戰國七雄當中唯一的超級大國,國家實力可見一斑,而燕國實力則比較弱小,與新興的趙國之間矛盾不斷,與老牌的齊國之間也是水火不容。

但是以燕國弱小的實力,沒有辦法與這兩個國家相提並論,無奈之下,燕國只能夠尋找一個依靠,所謂「狐假虎威」,大體如此,依靠強盛的魏國對鄰國趙國和齊國,形成震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燕國的國家安全。

戰國中後期,燕國周旋於楚國、魏國、秦國之間

戰國中期,燕國將這樣的政治制度,運用得更加如魚得水,其在楚國、魏國、秦國等國家當中不斷轉換關係,並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宣告著自己地位的重要性。戰國後期,燕國則依靠秦國進行發展,這時期可以分成是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秦國依仗燕國的時段

那時秦國剛剛經歷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兩場重大戰爭,國家實力受到了極大程度上的消耗,進入了發展的低谷,當此之時,秦國十分需要一個盟友來穩定它的國家地位,也來改善它的外部環境,削弱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

而燕國則成為了秦國的首要目標,面對秦國拋出的橄欖枝,燕國欣然接受了,畢竟就算秦國的國家實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秦國是一個老牌諸侯國,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靠秦國依舊比依靠其他國家更加方便;同時,秦國與燕國的距離比較遙遠,比較符合燕國選取目標的條件。

燕國在王道政治制度的影響之下,對於自身的血脈有著本能的自豪,認為自身的血統高貴;燕國認為自己的統治,要比趙國和齊國這樣經歷過權謀更迭的國家更加高貴,所以在燕國的目標里,趙國和齊國從來不是第一對象,它認為這兩個國家沒有與它進行聯合的資格,當然是沒有資格,還是統治者無法抹開顏面,就要另當別論了;秦國和燕國一拍即合兩個國家相互倚仗,結成了同盟關係

第二個階段則,是秦國逐步想要控制燕國的階段

秦國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呂不韋新政之後,再度煥發生機,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強,當此之時,秦國開始逐步展開滅國之戰計劃,要想穩定地進行東進逐步並消滅山東六國,秦國在發動戰爭的同時,也需要應對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將所有的不確定情況都考慮在內,所以,就要儘可能地掌控燕國和齊國這樣距離遙遠的國,讓它們能夠儘可能不為其他國家提供支援。

所以,秦國開始的逐步對於燕國的掌控,當然,這樣的狀況是以盟友關係進行掩蓋的。因此,我們從表面上來看,燕國在不同時期都有一個強盛的國家作為盟友,這是燕國生存的保證,也是燕國在邦交關係當中的高明之處。

它確保了燕國能夠不被其他國家過分地干擾和攻擊;可是,燕國的國家實力本身比較弱小,它能夠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利益畢竟有限,那麼其他的國家又是如何甘願讓燕國進行倚靠的呢?這自然也有其中的關竅

其他國家贊同與燕國結盟,在於威懾作用

以燕國的實力,它能夠提供的實際利益是很少的,並且燕國進行結交的對象都是距離比較遙遠的國家,比如說楚國,魏國,秦國等等都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難道指望著燕國在戰爭的時候發兵支援嗎?想必是不能的;難道指望著燕國進行經貿往來嗎?想必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這些國家謀取的並不是實際的利益不是諸如土地、金錢等方面的好處,而是一個對於其他國家的威懾,對於自己國家地位的保證,或者說對於對手的牽制。

魏國結盟燕國,為了牽制齊國和趙國

比如,戰國初期,燕國依靠魏國進行發展,而魏國也為燕國提供支撐和保證,因為當時的魏國雖然是中原地區的大國,但魏國的發展是有潛在的威脅的,其來自東方進行了齊威王變法的齊國,以及新興的崇尚軍事實力的趙國。

這兩個國家的發展對魏國的地位是一種影響,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而燕國與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友好,所以魏國與燕國的交好,其實是在利用燕國制衡趙國和齊國,能夠讓魏國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進行發展,同時也保證魏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存在。這是魏國圖謀的好處。

戰國中期,實力相對均衡,燕國左右逢源

戰國中期更是如此,魏國因為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失敗,失去了超級大國的地位,實力發展水平跌落到與其他國家相差無幾的地步,如此一來,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沒有初期那麼大了,發展相比其他階段來看也比較均衡,這就讓每個國家都處在了一種觀望階段,畢竟大家實力相差無幾又有誰敢率先動手呢?

所以在這個時候,盟友就顯得相對重要了,誰能夠擁有一個穩定的盟友,對其他國家的威懾作用就能很好地展示出來,而燕國就是靠著結交盟友來保證自己發展,所以在這個階段里,燕國的市場是很大的,就如同《大秦帝國》中描述得那樣,燕國向東依附於齊國則齊國強,向西依附於秦國則秦國強,向南依附於楚國或者魏國則楚魏強。

由此來看,燕國的選擇對時代格局擁有一定的影響,如此,為了保證自身國家地位的發展,這些國家都會競相與燕國達成同盟關係,並且依靠這種同盟關係來穩住外部格局,所以燕國的價值也就體現了出來,才能夠左右逢源,而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價值,燕國也就不會再面臨滅亡的風險了。

秦國結盟燕國,前後目的不一

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攻打燕國,因為誰都不想成為眾矢之的,像是曾經大舉進攻過燕國的齊國,之後不就受到了五國聯軍的討伐嗎?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燕國也就能夠更好地進行生存了。

而戰國後期秦國的立場也大概如此,我們上面也已經說到過,秦國與燕國的結交,一是,為了在發展低谷的階段穩住自己的國家地位,二是,想逐步地掌控燕國,為後來的滅國之戰提供基礎。所以燕國的存在其實是各大諸侯國權力角逐的戰場,只不過這一戰場上的戰爭沒有硝煙,是暗地裡的邦交角逐而已。

燕國地理位置和農業環境,使其很少捲入中原紛爭

當然,除了依附政策之外,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幫助它生存的一大條件。我們上面講到燕國的土地比較貧瘠,經濟實力不強,這就讓燕國很難成為一個大的目標,畢竟古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農業經濟,但燕國因為地方偏僻、土壤貧瘠,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不強,所以燕國也很少成為其它國家率先進攻的對象。

此外,燕國處在一個比較複雜的地理環境中,其只有兩個鄰國,一個是趙國,一個是齊國,向北則就是匈奴等少數民族勢力了,所以燕國雖然在軍事實力上發展不強,但是這個國家很難一網打盡,它的流竄性太大,一旦與少數民族等相結合,那麼想要斬草除根幾乎是不可能的。

燕國扼守北疆,憑藉遼東地區,保存江山社稷

當時掌握在燕國手中的遼東地段交通條件很差,如果不進行細緻謀劃,不尋找一個合適時機是很難將其占領的,在荊軻刺秦之後,燕王喜就是通過帶領燕國殘部退往遼東地段而保住了燕國所謂的宗廟社稷,而那時秦國也只是向其施加壓力,在殺死了太子丹之後,便進行了撤兵。

要知道那時的秦國已經消滅了韓國和趙國,實力相當強盛勢,但就是這樣,秦國也沒有在伐燕的戰爭中一鼓作氣,由此可見徹底消滅燕國的難度。後來,秦國是在消滅了魏國楚國之後才再度北上滅燕的。所以說,消滅燕國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需要擁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進行細緻周到的謀劃才可以。

再者,燕國只有兩個鄰國,但這兩個鄰國都不是時代的引導者,它們不像戰國初期的魏國和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那樣,掌握著時代發展的主動權,如此,它們也只能位居在一個被動防守的局面上,不合適向燕國發動大規模戰爭,所以燕國的生存也是占了地理條件的光。

結尾

燕國之所以能夠安穩生存,與它內部所實施的依附性政策有著極大的關係,依靠其他國家進行發展,有一個穩定的盟友,讓燕國對其他國家形成了一定的震懾,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自身的生存價值,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偏僻,讓燕國很難被徹底消滅,所以也就保證了燕國長久的存活時間。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依附性的政策讓燕國的生存變得相對容易,但其實這一政策也是燕國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缺陷或者是悲哀,畢竟依附其他國家的生存是很難的,需要為他國提供支撐和保障。

因為實力的弱小,燕國並不掌握著依附關係的主動權,所謂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頭?憑藉著他國的實力來保全自身,燕國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而且,長期通過這樣的方式存國就會在國內造成一種不需要改善依舊能夠生存的假象,讓燕國無法正視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算是為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所以這樣的依附性政策也是焉知非福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6e720244152b2f6cbd30ada6b72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