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高山流水》?

2023-04-09     每經影視

原標題:為什麼是《高山流水》?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4月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東省廣州市松園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非正式會晤。

循著《高山流水》悠遠婉轉的琴聲,習近平和馬克龍來到白雲廳,聽千年古琴奏千年絕唱,品千年茶韻論千年興替。

一曲《高山流水》再次將知音文化,將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帶入人們視野。先秦諸子將它載於中華文化元典,令它在中華文化寶庫中大放光芒。

兩千多年來,尋覓知音,成為中國人精神生活中的至高追求,對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先秦諸子講述知音故事始,就開啟了一條知音文化的長河,而《高山流水》則更是成為了這一文化的代表曲目。

今天,我們試著找尋那些有關《高山流水》的「傳奇故事」。

最輝煌的「千古琴曲」

最為大眾熟知的莫過於鍾子期和伯牙的故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楚國的兩位音樂家,善鼓琴的伯牙和善聽琴的鐘子期,在長江和漢水交匯之地相遇,一次短暫的古琴藝術交流,誕生了中國古琴藝術最輝煌的琴曲《高山》與《流水》,演繹出了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佳話。

而將這個體現古代中國音樂神聖性的故事載於中華文化元典, 令它在中華文化寶庫中大放光芒的,是偉大的先秦諸子。

戰國初年的《列子·湯問》,描述了伯牙鍾子期通過音樂對話創作《高山流水》的情景: 一對朋友,不是靠別的一切,完全只以琴曲結下生死之交。彈琴者伯牙心在高山,聽琴者鍾子期立即聽出來了;過一會兒俞伯牙轉向流水,鍾子期也聽出來了。

因此,「高山流水」成了千古至誼的代稱,展示了古琴藝術交流中精神溝通的「知音」境界,也寄寓了對人類交流的思考與信念。

繼而是戰國中期的 《荀子·勸學》,用「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誇張描寫,記載了伯牙琴藝的妙造化境。

最後,由成書於戰國末、集先秦思想文化之大成的 《呂氏春秋》,補充了「鍾子期夜聞擊磬者而悲」和「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的珍貴史料,將完整的知音史事,也將伯牙與鍾子期友誼典故,保存在先秦典籍中。

先秦諸子講述和記載的知音故事與伯牙鍾子期的古史舊聞,加上後來由東漢末蔡邕輯寫的 《琴操》一書所追記和補充的「伯牙學琴東海移情」故事,構成了內容豐富的知音故事體系,共同闡釋了古琴藝術源頭的一次變革與突破,即伯牙與鍾子期創作《高山》《流水》的過程,開創了古琴藝術不必藉助於語言的解說。

而純粹通過塑造音樂形象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創作方法,開闢了古琴藝術由和弦而歌走向純器樂演奏的獨立表現之路。

古琴演奏家李蓬蓬演奏《流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最獨特的「音樂寓言」

知音故事是古琴音樂史上的哲學故事,又是先秦哲學中的音樂寓言。先秦哲學家借用知音故事,將萬古高山、千秋流水融入《高山》與《流水》琴音中,寓意人證明自己能夠在內心中與整個宇宙相照映。

其所展現的鐘子期與伯牙心靈相通的山水情懷,照映出人與自然和諧交融、人的意識與宇宙天心會通的至高境界,應是中國古老哲學「天人合一」的詩意表達, 古琴曲《高山流水》亦當是「天人合一」觀念的音樂呈現。

在中華思想文化原創期的先秦時代,知音故事寄寓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展示出中華文化極高遠的精神境界, 創造了「知音」這一獨特的中國文化概念。

與「知音」同義又是古琴曲《高山》與《流水》合稱的「高山流水」一詞,與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共同闡釋了水的哲學、水的精神,表達了中華文明的特徵。

先秦諸子文本的知音故事傳承到明代獲得了重大發展, 馮夢龍在楚地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創作出《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白話小說,以完整的情節,使知音故事得以雅俗共知,流傳久遠。

這個文學版的知音故事將鍾子期的身份改作隱居山林的樵夫,又為伯牙添加「俞」姓,民間由此稱「俞伯牙」。現在人們所熟悉的知音故事大都來自於文學版本。

馮夢龍小說收入《警世通言》和《今古奇觀》,成為明清以來民間故事和戲曲、曲藝創作所推崇的題材,古老的漢劇有《聽琴板琴》,京劇有《馬鞍山》,北京的京韻大鼓有《高山流水》,這些優秀的傳統劇目、曲目,均源於馮夢龍小說。這部中國古代白話小說名著,十九世紀已流播海外,有英、法、日多種譯文。

馮夢龍小說中將知音故事的發生地確定在漢陽,其亦以歷史文獻為依據。東漢末的著名文獻學者高誘在為《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作注時, 已考定「伯牙鍾子期悉為楚人」,鍾子期乃「楚人鍾儀之族」

如今,傳承千年的湖北漢陽古琴台,已成為知音文化與古琴藝術的文物標誌,象徵中華民族千古韻事,代表具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古琴藝術。

航拍漢陽古琴台全景 圖片來源:新華網 閔任之 攝

最浪漫的「太空約定」

據說《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後,《高山》與《流水》分為兩首獨立的琴曲。《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發展,曲譜初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的金唱片,並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尋找人類的「知音」。

《高山流水》古琴曲為美國旅行者號探尋地外文明的使命賦予了「浩瀚宇宙覓知音「的中國意蘊和中國概念。

中國古琴藝術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獻片《高山流水》,曾以漢陽古琴台為實景,講述古琴藝術源頭的知音故事,此片結尾打出了意味深長的字幕:

「這裡發生的故事並未完結,在這個故事中誕生的《高山流水》古琴曲,越兩千年後由美國旅行者號錄入地球之音鉑金唱片,於1977年8月20日攜帶到太空,以尋覓地球人類的知音。保存期十億年。」

旅行者號搭載的金唱盤盤面 圖片來源:NASA

這張唱片是人類放進太空的漂流瓶,是人類丟進星辰大海的小石子。人類選擇了音樂,尋求外星生命的回應。

甚至他們會聽到中文普通話的語音問候:「各位都好吧?我們很想念你們,有空請到這來玩。」他們還能欣賞到人類所創作的音樂, 從巴赫婉轉的《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到我們恬淡的《高山流水》。

旅行者號金唱盤中存儲的一幅圖片,拍攝了牛頓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的第6頁 圖片來源:NASA

這裡要回顧一下1977年《高山流水》入選旅行者號金唱片的情形。當時是金唱片的音樂編輯安·德魯揚打電話給華人音樂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文中先生,請他推薦一首中國樂曲,周文中毫不遲疑地推薦了20世紀古琴大師管平湖彈奏的《流水》。

周文中說:「《流水》是一首人類意識與宇宙共鳴的冥想曲,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選送這首樂曲足以代表中國。」

著名科學家也是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牽頭的評審委員會最終為《流水》琴曲寫下了這樣的評語:這是一首中國樂曲,這首樂曲在商周時代就有了,有「高山流水覓知音」之說,這是一首用古琴彈奏的樂曲,描寫的是人的意識與宇宙的交融。

卡爾·薩根寄希望於這首琴曲能「表達我們的宇宙孤獨感,表達我們切望結束這種孤獨和與宇宙中其他生命交往的願望。」《高山流水》為旅行者號探尋地外文明的使命賦予了「浩瀚宇宙覓知音」的中國意蘊。

旅行者號飛船 圖片來源:NASA

2013年9月12日,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證實,36年前發射的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已經飛出太陽系,成為首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這是人類歷史又一個里程碑。

對於人造太空飛行器來說,旅行者號的飛行速度已經創了紀錄 但面對浩瀚的宇宙,這樣的速度簡直不值一提。

根據計算,旅行者號飛行到下一顆恆星需要漫長的4萬年。雖然旅行者號帶去了金唱盤,但卻沒有攜帶播放唱盤的「留聲機」。

為了讓地外文明能成功解碼,團隊在金唱盤表面,用宇宙通用的語言——物理和數學,為外星人寫好了讀取金唱盤的說明書。

金唱盤表面圖示的解釋 圖片來源:NASA

從浩瀚的宇宙,到千年的傳承,《高山流水》所蘊藏的「知音」是全人類共同的真情。高山流水,知音佳話,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韻事。

而知音文化的當代價值則最能深刻表達中華民族友善誠信的特徵和珍視友誼、期盼與其他民族、國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悠久傳統。

參考文獻:

1.《「一帶一路 天下知音」知音文化與古琴術研究》,中國藝術鑑賞網

2.《和太陽系說再見,旅行者號要把人類的愛情講給外星人聽》,科普中國

3.《夜話丨余秋雨:高山流水,千古至誼》,央視一套

編輯 |唐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6d2676713c45087df632060228cd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