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時,麻醉醫生到底對你做了什麼?萬萬沒想到是這樣

2022-06-22     健康160

原標題:手術時,麻醉醫生到底對你做了什麼?萬萬沒想到是這樣

如果有人問,現代醫學中你最想感謝的發明是什麼?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

若是讓小編回答,我一定說是「麻醉」。

前段時間,小編腸胃不適,擔心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做了一次無痛胃腸鏡。一想到胃鏡要從嘴巴里插進去,還有腸鏡要從菊花里插進去,就莫名恐慌。

沒想到打了麻醉之後,輕輕鬆鬆就完成了,沒有任何痛苦。

像大家拔牙、治療牙齒、做胃腸鏡檢查,或者做一些手術的時候都會用到麻醉,但是很多人並不了解它,所以小編就想趁此機會,當一回科普小衛士。

一、

麻醉的前世今生

早在麻醉沒有發明之前,病人只能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那種感覺無異於屠宰和凌遲。唯一能祈禱的,就是希望醫生的刀法能快點,否則很可能活活給疼死。

左上角......真是哪哪都有吃瓜群眾

在中世紀為了避免痛苦,術前會給病人進行最原始的物理麻醉,其實就是一悶棍敲暈,通過暴力造成神經震盪和脊髓休克。

當然,你現在去菜市場買魚,依然能見到這個熟悉的操作~

這一錘子下去,真的會腦瓜子嗡嗡吧?

此外,放血療法也是中世紀神醫們樂此不疲的麻醉方法之一,通過這種療法可以造成人為的失血性休克,病人腦部供血不足,就會嗜睡昏迷。不過尷尬的是,病人最後要麼死於感染,要麼失血過多而亡。

而冰凍麻醉這個是相對靠譜了,通過低溫麻痹神經,降低機體代謝水平以減少痛感。拿破崙的軍醫,就曾用這個方法給他做過手術。

幸虧不是物理麻醉/放血療法

否則拿破崙還沒征戰就提前下線了

相比之下,我國的古人可就要溫和,也聰明多了。

根據《三國志·魏書·華佗傳》的記載,華佗經過多次試驗,運用多種中草藥,按照一定比例調製出了麻沸散。患者喝下麻沸散後昏昏欲睡,即便開膛破肚也沒有感覺。

華佗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麻醉劑的研製者和使用者,比西方要早1600年左右,可惜由於後來華佗被曹操下令處死,麻沸散也因此失傳。

1846年10月16日,波士頓牙科醫生威廉·湯姆斯·格林·莫頓在美國麻省總醫院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下進行的外科手術,術後病人無痛無手術記憶,這標誌著現代麻醉的誕生。

二、

全麻、半麻、局麻有啥區別?

現代醫學的麻醉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根據不同的病情可以分為局部麻醉、半身麻醉、全身麻醉。

1

局麻:哪裡需要麻哪裡

局部麻醉是非常常見了,主要是把麻藥應用於患者身體的某個局部,使該局部疼痛刺激的神經傳導功能暫時被阻滯。像拔牙、根管治療、祛痣等小型手術都會用到局麻。

可以說,局麻就是哪裡需要麻哪裡,簡單易行還能減輕患者痛苦,唯一的不足就是使用範圍非常有限。

2

半麻:清楚知曉手術過程

人們常說的「半身麻醉」就是往腰上打一針。麻醉醫生會通過穿刺針在患者的腰部進行操作,將麻醉藥物注入到腦脊液中或是硬膜外間隙,從而阻斷神經的感覺傳導,達到「半身麻醉」的效果。

半麻主要是用在下腹部、盆腔、肛門、會陰部以及下肢的手術,剖宮產、分娩鎮痛等。半麻時人的意識是清醒的,能清楚知道手術的過程。

3

全麻:「睡一覺」手術就做完了

全麻可以說是應用範圍最廣的麻醉方式了,麻醉藥物會通過呼吸道吸入、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等途徑進入體內,從而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暫時抑制。

因為麻醉藥中含有鎮靜催眠要、鎮痛藥、肌松藥,所以患者會有這幾個表現:

  • 意識消失——你不會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 痛覺缺失——你不會感知到疼痛;
  • 記憶缺失——你不會記得麻醉期間發生了什麼;
  • 肌肉鬆弛——你不能動。

像小編這次做的無痛胃腸鏡就是採用的全身麻醉。醫生先在我右手臂上的靜脈扎針輸液,不到一分鐘,我就進入了睡眠狀態,期間就像做了一個夢,但夢裡很混沌,直到醫生叫我,我才醒來。

雖然我的意識醒了,但是身體的肌肉和神經都沒有醒。我想要起來,用盡了力氣卻還是不行,最後還是靠護士攙扶我坐到輪椅上,身體才慢慢恢復正常的。

就和動圖里差不多,絲毫沒有誇張

全麻可以說是睡了一覺一樣,但從麻醉到甦醒,這個過程更像是先拆散你的意識和感知,再拼湊起來。

一般來說,手術比較大型、局麻無法進行、患者無法配合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全麻。

但具體選擇什麼樣的麻醉方式,還是需要麻醉醫生根據看手術類型、患者身體情況來判斷。總而言之,得聽醫生的。

三、

麻醉醫生:隱秘而偉大的存在

在很多人眼裡,麻醉醫生就是打一針的存在,但其實這種想法真的是......

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的不同,那就是:「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醫生要做的事情,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 術前評估

麻醉醫生一般會在術前訪視病人,了解患者基本情況。

比如有沒有藥物過敏、之前是否做過手術、有沒有遺傳病史等,以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手術,同時要叮囑注意事項(如不能進食,衣著寬鬆等)。

所以他們需要比外科更懂內科,比內科更懂外科。

像右邊這種收腰病號服是不可取的~

  • 術中監測

麻醉醫生還需要根據手術的進程,來調整麻醉的深度。麻太淺不行,患者容易出現「術中知曉」(麻醉覺醒)。麻太深也不行,不然可能會出現嚴重的腦幹或髓質壓抑,導致呼吸停止和心血管衰竭。

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會持續監測的生命體徵的變化,如血壓波動、心律失常、呼吸異常等,並在某些關鍵性手術操作刺激前,根據經驗和預判給予預先處理,以減少手術操作的不利影響。

當術中發生諸如大出血、室顫、過敏性休克等危急情況時,也都是麻醉醫生統領全局,指揮搶救,為生命保駕護航。

麻醉醫生:別再說我啥事都沒幹了

你的小命我可一直都看著呢~

  • 術後隨訪

手術結束以後,麻醉醫生會叫醒病人,這並不是要「吵醒你」或者「趕你走」,而是為了確認患者精神狀態。

麻醉醫生要面對如此細緻的工作,需要擁有龐大的知識量和臨床經驗,這並不容易,所以也導致成熟的麻醉醫生十分稀缺。

目前我國僅有9.2萬名麻醉醫生,但我國每年約有6000萬台手術,很多時候麻醉醫生要同時負責多個患者,加班也成了醫生的家常便飯。

麻醉醫生可以說是一個隱秘而偉大的存在,我們可能都沒有見過他們的正臉,卻在他們的守護下,把手術的痛苦化作了一場安全的夢。感謝他們的付出,為每一個默默無名的麻醉醫生【點贊】

你有做過麻醉嗎?麻醉的感覺是怎樣的?歡迎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64be5917a37a53100260c60f490a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