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的地位及稱呼演變史,太漲知識了!
Teacher『s Day Origin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傳統。
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
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
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會議決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第一個教師節。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s status
教育是一種社會行為,是與人類社會同時產生的,教師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了,但由於時代不同、國家不同,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興衰榮辱也不同。
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中進行的。這個時候,父母長輩就是教師。因此有「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之說。他們教育後代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生產,傳授勞動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的傳統行為習慣。
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種專門職業是在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產生以後。
我國的學校是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
古籍記載在堯、舜、禹的時候已有大學,名叫「成均」,這時的學校兼做養老、藏米之所。
養老是氏族社會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將富有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的老人集中起來,集體敬養,這些老人自然擔負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養老的場所逐漸變成了傳授知識的學校。
這時的教師就是這些老人,而且他們已經有了最初的級別,即「國老」與「庶老」。
西周
到了西周,這時已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對教育極端重視和高度壟斷,形成「學在官府」和「官守學業」的局面,就是政教一體、官師合一,培養統治階級的治國人才。
這時的學校分國學和鄉學兩種。
國學是專門為京城的奴隸主貴族子弟設立的,鄉學是建在地方上為一般奴隸主和庶民子弟設立的。
學校教師,國學由京城大官擔任,鄉學由地方官吏擔任。天子和諸侯每年都要視學,同時舉行隆重典禮,以表示統治者「尊教重道」之意。所以《尚書》中說:「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春秋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開始建立。
上層建築發生激變,政治上,王權衰落;意識形態上,禮崩樂壞。
文化教育也隨之發生變化,其主要標誌就是官學衰落,私學興起。
王室、諸侯忙於戰爭,社會動亂,無暇顧及學校。
由於社會變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秘藏於官府的典籍文物散失民間。
破落奴隸主貴族及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識的人員流落到社會下層,成為私學的教師。
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較單純、獨立的社會職業,可以隨處講學。所以私人講學之風盛行,諸子蜂起,私學遍及各地。
教書不僅是謀生的手段,也是「成一家之言」的方式,由此形成了我國學術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圖為孔子講學)
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在教育上採取了設三老以掌教化,頒布挾書令和禁私學、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政策。實際是取消學校教育制度,焚書坑儒,導致秦滅亡。
漢代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在朝廷設五經博士,自此國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術為本。
儒學成為統一思想,並根據這個指導思想培養人才、選拔人才,對人民加強思想教化。因此,儒家把教師地位抬得很高,稱為「禮之三本」,把師與君相提並論:天地君親師。
漢朝在長安設太學,可容萬人,由博士任教師。由地方和長安派18歲的子弟學習,經過考試,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使儒學與仕途結合起來,要做官,非學儒不可,從而使學校成了專門學儒的地方,士人也都變成了儒生。
「學而優則仕」成了整個封建社會教育的特點。漢代雖有官學,也有私學,那些經師大儒凡得不到從政和任博士機會的,即從事私人講學。
隋朝
隋煬帝首創科舉考試,從此成為歷代統治者選拔官吏的一種主要途徑。由於教考分離,學生一考上舉人、進士,就只認主考官為師,援以為仕進靠山,並以此為榮。而把私塾先生忘得一乾二淨,因此私塾教師也就有了「冬烘先生」的別稱。
唐代
唐代,實行尊孔,提高儒學地位,封孔子為文宣王,各學校設孔子牌位。從此官學祭孔沿襲成習。當時學校教師有博士、助教、直講等。他們既是政府官員、又是教師。教職以官職大小為標準,博士為正五品。唐太宗在視察御史府時,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大喜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封建統治者通過科舉考試,不僅培養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忠實奴才,而且使社會人才(包括教師)窮經皓首、心無異志,從而鞏固了封建專制制度。
宋代
宋朝除官辦學校外,還興起書院,還有其他私學、蒙學,或稱鄉學、村學,以及私人設立的「私塾」。私學教師的水平相差極為懸殊,教師旨趣也大不同。有的「不屑仕進,恥事權貴」;有的是「不與時俯仰」;有的當朝大夫以「傳道授業」為儒者要務;更多的則是屢試不第,為養家餬口而「教授鄉里」。私學教師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後來有「九儒十丐」之說。
明清
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實行專制主義政策,大興「文字獄」,實行八股取仕。對教師在思想輿論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警惕,採取壓制、籠絡等政策。教師禁若寒蟬、頭腦禁錮、思想僵化,真成了「腐儒」。
清末教育腐敗、沒落,外國侵略者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教育侵略,開辦了一些教會學校,由外國傳教士任教師。後來洋務派也創辦了一些新式學堂,教師也多為外國人。直到後來留學生回國後,才開始有了新學教師。
在古代教育史上,儘管教師的來源不同、地位不同、知識能力不同,以及受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但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培養了社會人才,傳播了人類生產勞動知識、社會生活知識。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提高了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質文明的水平。
The change of call
中國是一個尊師重道的國家。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庠」和「序」等原始學校,那時官學不分,學在官府,管理教育的官吏就是第一批教師,稱為「學官」,「司徒」、「秩宗」、「典樂」等等。這些人肩負著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重任。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稱教師為「師」,《尚書》中記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這裡的「師」,即為今天的教師。君」「師」相提並論, 「人有三尊,君、父、師」。
古人把「天地君親師」寫在大紅紙上,磕頭頂禮,以示對教師的尊敬。
《呂氏春秋·尊師》中說:「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荀子大略》中把尊師與國家的興亡聯繫在一起,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孔子開創了私家授學,是中國民辦教育第一人。
孔門子弟尊稱孔子為「夫子」,後來發展成為對教師的尊稱,可見孔子為教師地位的提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人們師」、「萬世師表」,是幾千年來人們最崇敬的人物之一。當然這也得力於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
在古代對家庭教師還尊稱為 「西席」和「西賓」。
相傳漢明帝劉莊為太子時,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
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坐次以靠西牆(西邊),面向東方為尊。
漢明帝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坐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從此,「西席」便成了對教師的尊稱,也稱西賓。稱為「至聖先「。
在唐代之前,教師的稱謂重在「師」字,以「師」者的身份體現教師的崇高地位,「師父」、「師長」、「師尊」、「尊師」、「先師」等等。如「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折射出教師的長者地位。
韓愈的《師說》一文,對「師」作了最精闢、最完美的解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將教師的職業價值提升到文化傳遞的社會高度評價,一直被國人奉為經典世代流傳,也是歷來教書者引以自豪的榮耀。
當然教師的稱呼與官名總是糾纏不清,「師傅」「經師」「博士」等稱呼就是如此。
封建社會東宮太子的教師即稱太子師傅。
經師在漢代指儒學學官,後指傳授儒家經典的教師。
博士是秦時官職,掌古今史事侍問及書籍典寧,漢代始稱太學中的教師,唐宋時有專業學校,故而有算學博士、書學博士、律學博士之稱。
唐代以後,「師」稱呼逐漸體現在「教」「學」「授」上,更加注重教師的專業技能。「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
對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稱「講師」。「教習」、「教諭」、「學博」、「學正」、「學錄」、「監學」 等強調了教與學,將教師的身份、職業特徵逐步顯示出來。
如「教習」,明代選進士入翰林學習,稱庶吉士,命學士一人任教,稱為教習。
清末興辦學堂,其教師也沿襲教習。
再如「學正」,宋元明清國子監所屬學官,協助博士教學,並負訓導之責。
元代路、州、縣及書院也設學正,明清州學設學正,負責教育所屬生員。
隨著唐代以後書院的興起,弟子對書院中講學授徒的教師敬稱為山長或院長。
老師的稱呼始於宋代,是地方小學老師的稱謂,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用「先生」來稱呼教師是明清以後較多,其實第一個用「先生」稱呼老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註:「先生,老人教學者。」
先生後來逐漸成為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民間有些地方還對老師稱為「教書先生」。
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範」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
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在光鮮的尊稱之下,也有辛酸的眼淚,特別是封建社會沒有取得功名的窮秀才獻身教育,他們就不免受嘲諷和挪喻,如「教書匠」、「娃娃頭」、「孩子王」、「村學究」等,即使在新中國有段時期還依然成為「臭老九」,這同樣是一個中國特色明顯的稱謂。「臭老九」原先並非獨指教師,而是指知識分子,現在幾乎成了教師的專利,意為地位最低下的人。
從君師相提並論到臭老九,教師的身份變化之大,沒有任何職業能夠相比。一方面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方面我們需要依靠法律不斷強化教師待遇與公務員持平。這就是教師的昨天與今天。明天希望落實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樹有樹的情懷;
草有草的芬芳;
海有海的寬闊;
河有河的波浪。
教師辛勤的耕耘,留下一串閃光的足跡。
教師用她美好的心靈、誠摯之情在追逐那時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