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際學校家長們擔心的事兒還是來了……

2022-08-01     科技觀

原標題:讓國際學校家長們擔心的事兒還是來了……

國際學校,這個家長們曾經眾星捧月的「香餑餑」,近年來,似乎已失去了原有的耀眼光環——這一年來,可以說是充滿了動盪和未知。而近日,處在改革風尖浪頭上的國際學校,再度傳來了讓家長們心驚膽戰的消息。

北京市教委官網顯示,該機構發布了關於批准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終止的通知。這是北京首個被終止的公辦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該項目是與加拿大BC省加里波第高中合作的,2019年至2020年間招生2屆,每年招生60人,學生完成學業、考試合格後可獲北京和加拿大兩地的高中畢業證書。按原計劃,項目有效期至2023年8月31日。這意味著,距離項目結束還有至少一年的時間。

在經歷了哈羅停辦、德威校長跑路以及無數知名國際學校改名之後,又迎來了公辦學校合作辦學項目停辦,可謂是雪上加霜。很多子女正在走國際教育之路的家長們,再次焦慮難耐:這個行業究竟是怎麼了?

「更名潮」席捲全國

近年來,隨著中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對教育多樣化的追求更為積極,因此國際學校如雨後春筍般野蠻生長,數據統計,中國的國際學校數量,已從1999年的86所激增到2019年的861所。權力尋租、黑箱操作、漫天要價的學費等亂象也由此潛滋暗長。因此,近年來國家對國際學校的監管愈發嚴格。

去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要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名稱不得冠以「中國」「中華」「全國」「世界」「國際」「全球」等字樣。在這一要求下,近一年來,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十餘座城市,有超過100所民辦學校紛紛更名,「更名潮」席捲全國。

以上海為例,鼎鼎大名的神仙學校,上外系、華二系、世外系的學校幾乎都改名了,有的完全看不出原來學校的影子。北京的國際學校也是如此,截至目前,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已改名為北京市朝陽區清森學校、北京市海淀國際學校已改名為北京市海淀外國語藤飛學校、哈羅北京已改名為北京市朝陽區禮德學校。

《意見》也要求,嚴禁引進境外課程及教材開展教學。這意味著,面向中國籍學生的民辦「國際學校」被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並面臨著一系列合規調整。對國際學校來說,這意味著原本以國外課程和教材為賣點的他們,對家長們瞬間失去了吸引力。

「停辦潮」來勢洶洶

摘下「清華」的高帽,脫掉「國際」的外衣,更名從來不是簡單的換個名字,而是應對監管的必須之舉,但更名至少意味著還活著。《意見》也要求,原則上不得審批設立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受新政策影響,此前未獲得辦學許可的國際化學校只能宣布停招、停辦或分流學生。

這直接帶來了一大波「國際教育」的「停辦潮」——深圳哈羅禮德國際學校、北京昌平新東方雙語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停辦,深圳太子灣實驗部停辦……而活下來的國際學校,和之前一樣活得滋潤的並沒有幾家。

曾經有業內人士算過,一所國際學校的學生人數達到學校總容量的35%-40%,才能保證收支平衡。近年來,因為疫情、國際形勢以及自身經營問題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專家分析,至少一半以上的國際高中完不成招生計劃,即便是那些頭部的國際學校也難獨善其身。

經營困難、停辦或跑路,這樣的不確定性,也足以讓家長們焦慮萬分。據統計,在2015年至2020年短短5年間,上海有30餘所國際高中和國際課程項目因財務壓力等原因停止運營。

在如此多的不確定因素下,把孩子直接送到海外,接受更為地道的國際教育,不適為一個更好的方法,特別是在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國際學校堪稱英美名校的絕佳跳板,與歐美名校互聯互通,採用英美教育體系和課程安排,未來更容易實現無縫對接。

從教學理念上來看,認同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內在學習能力及內在價值,是大多數歐洲國際學校的辦學理念。歐洲國際學校也非常注意發展學生的各項必備技能及特質,使其成為終身學習者。更重要的是,國際學校啟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讓他們有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讓孩子們在挑戰中盡展所能,而不是成為考試的奴隸。

僑外出國為孩子教育規劃海外身份,不僅可以讓孩子輕鬆就讀當地國際學校,之後可以更方便地前往英美等國升讀本校,輕鬆跳板英美等教育大國,對孩子未來在海外或回國就業都大有裨益。願意回國學習和發展的孩子,還可以通過「華僑生聯考」捷徑,輕鬆拿下國內名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5f919d885e7572dc93e1353f10687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