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的時代即將結束

2023-04-12   錢耳朵

原標題:3.5%的時代即將結束

近段時間保險行業炸開了鍋,因為 「預定利率」下降的事

3月20日,監管組織8家保司問詢,然後又擴展到20家,再然後沒兩天,就傳下來責任準備金的 「評估利率」要下調了,先降到3%,後面可能更低

這將掀起行業的巨變。如果你有買保險的打算,這篇文章一定要認真看。

1、「評估利率」下調的影響

有人可能不了解「評估利率」下調的影響,這麼說吧, 「評估利率」下調就意味著,產品的收益降低。

用個比喻,「評估利率」下調,就好比存款利率下調。現在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2.65%,假設有一天銀行對你說,存3年只能給你2%的利息,就是這種感覺。

具體解釋一下吧,可能有點繞。這裡涉及兩個利率,「評估利率」和「預定利率」。

先介紹「評估利率」。

「評估利率」是對內的,是保司計算準備金用的。

比如,小王買了一款30萬保額的增額壽,那麼保司就會按照「評估利率」來反推,要準備多少錢夠小王未來賠付?

若保司假定的「評估利率」是3%,按客戶平均持有30年來算,要準備12萬;

但假設「評估利率」是3.5%,保司可能就要準備15萬。(只是初略計算,不太準確。)

所以,「評估利率」很關鍵,如果定高了,保司的準備金不夠,未來兌付可能出問題。

再介紹「預定利率」。

「預定利率」是對外的,可理解成產品收益的天花板。

比如, 現在「預定利率」為3.5%的增額壽,就算產品再卷,IRR也就3.49%頂天了。

那為什麼「評估利率」下調,會降低產品的收益呢?

這是因為,原保監會明確規定過, 「預定利率」的上限必須參照「評估利率」的上限。

所以說,「評估利率」下調,就意味這「預定利率」將要下調,也就意味著,產品的收益將要降低了。

2、為什麼下調「評估利率」?

上文談到, 「評估利率」關乎保司的兌付能力。為了保司的安全,監管就設立了「評估利率」的上限,主要參考兩個指標:

「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行業平均投資收益率」。

看看這兩個指標的走勢。

1)近10年,十年國債到期收益率一路下行,從最高4.92%降到了目前的2.84%。

十年國債收益率是市場利率的風向標,它的下降,代表「低風險產品」的收益集體下降。想想大額存單,前幾年還是4%多,現在就3%左右。

2)近3個季度,即2022Q2-2022Q4,保險行業的財務收益率分別為3.66%、3.47%、3.76%,大幅低於近十年5.28%的平均收益率。

保司的配置偏保守,他投資收益跟經濟的增長息息相關,去年經濟的增速大幅降低,保司的投資收益降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十年國債到期收益率和保險投資收益率雙雙降低的背景下,「評估利率」下降就順理成章了。

因為如果不下降,保司的投資收益將低於「預定利率」,出現「利差損」,即 賺的錢還不夠支付利息,保司就面臨破產風險。

最後還是得監管兜底。

所以,綜合權衡下來,不如早點把「評估利率」降了,將風險扼殺於搖籃中。

3、怎麼辦?

估計很多人看過這個圖,將保險的「預定利率」和「存款基礎利率」做對比。之所以這麼比,主要是因為早期,保險行業的參照就是存款利率。

一般說, 預定利率大於存款基礎利率,就代表是買保險的好時機。這個時候有」利差損「,相當於「 投保人賺保險公司的錢」。

例如,1997年之前,我國對保險的「預定利率」沒那麼多限制,各家保司非常激進,賣出的保單可謂是「神仙產品」。我一個朋友,就買過一款複利接近7%的神仙產品。

但是這樣的保單,對保險公司來說就是「不可承受之重」,這意味著保司要倒貼錢養投保人。多年以後,平安集團的馬明哲仍心有餘悸地說,平安依舊背負著800億的利差損。

談這個的主要意思是, 現在又到了「預定利率」大於存款利率的時候,有時保司倒貼錢養投保人,現在是配置保險的絕佳時機。

中國的監管像一個大家長,處處對保司和消費者「呵護」。

可以預見, 「利差損」存在的時間不會太久,監管一定持續調整「預定利率」,直到「利差損」消失,保司能賺錢。

這就是說,買保險的「黃金時期」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有買保險的需求,抓緊吧。

最後,如果有配置保險的需求,歡迎聯繫助手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