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真的很佩服咱們大A,剛出ICU,扭身就進KTV,這種抗揍的韌性著實令人嘆服,從另一種意義上講,無脊椎動物的確有這種優勢。
上周投資者們還在為3000點憂心忡忡,上證指數卻又一次上演4月底劇本,器宇軒昂地走到了3080的位置, 接下來會不會複製5、6月份的行情呢?
1,市場回顧
今天滬深兩市雙雙高開, 上證指數卻在上證50的拖累下晚節不保,尾盤翻綠。深證,創板小幅上漲。滬深兩市 今日成交額7938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135億。
盤面上,醫藥股全天強勢,中藥股領漲,醫藥商業緊隨其後。 醫藥的邏輯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經講過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而中藥,更是被大會點名強調的方向。相比十九大報告, 這次會議報告中將應對老齡化社會上升到國家戰略,並提到「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等路徑表述。我以前分析醫藥行業時也說過,中藥是醫藥板塊里具備α收益的分支,可以關注,認真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
賽道股今天也展開了反彈,但午後有所回落,儲能方向領漲,光伏表現也不錯。城市高架都在試驗分布式光伏了,儲能這一塊會有極大的需求,包括未來的大規模增量市場等。 昨天新能源我也有分析,四季度依然看好,特別是儲能和光伏。
下跌方面,農業板塊陷入調整,還有前期機構重倉的板塊表現比較低迷,比如油氣、培育鑽石、白酒這些。可能跟最近三季報披露有關,業績兌現,機構們開始互相踩了。
2,基金自購潮來襲
基金自購潮又來了! 這回是公募機構和券商資管聯手,力度甚至比今年4月份還強,大佬們終於出手了,是反彈信號確認了嗎?
繼易方達、南方、匯添富基金、國泰君安資管、中泰證券資管等機構發布自購公告後,華夏、廣發、嘉實、華安等基金公司也緊隨其後,紛紛拿出「真金白銀」自購自家公司旗下的權益類產品。
截止今天, 已經有16家資管機構宣布自購旗下基金產品,據測算,這次自購至少動用了14.5億資金,是公募基金今年掀起的第三輪自購潮。如果加上這一次,今年基金公司自購金額已經達到了60億元,算是A股歷史上自購比較猛烈的一年了。
大家對 自購潮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應該在今年4月,後面C型反彈了兩個月。這波調整再次擊穿3000點,自購潮又正好趕上重要會議,會不會是機構們收到了上面的信號?惹人遐想。
但不管怎樣,基金公司大規模自購旗下基金都是件好事,我們復盤下歷史就知道了。
從歷史上看,基金公司大規模自購潮大多都發生在市場調整之際。具體來看,2010年2月-3月,2011年4月,2015年7月-8月,2018年12月,以及2020年2月等, 這些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基金自購規模往往達到巔峰。
而在今年年初市場調整之際,也曾出現過基金公司集體自購的現象, 指數下跌基金自購減少,當自購增加時,指數會迎來一個拐點。
今年前兩輪自購潮,1-3月基金公司自購金額達12億元,4-6月基金公司自購金額是3.31億。而這一次,光昨天和今天自購金額就已經達到了14.5億,且均面向權益類基金或者FOF產品,對比前兩次規模更大。
我們觀察歷史上基金自購規模那張圖,可以發現歷史上出現過兩次力度較大的「自購潮」。 一次是2015年7-8月,正是在市場一波大跌之後,管理層和各路機構均積極出招,基金公司也參與其中 ,當時7月初合計有62家基金公司動用22.32億元申購或者認購自家偏股型基金。
另一次出現 在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發生之後, 當時2月底3月初有41家基金公司集體行動,申購自家權益基金,合計自購資金量達到26億元。
對比來看,這次自購的量級雖然不比歷史上最猛烈的兩次,但也相當龐大了。
除了基金公司自購, 最近上市公司也在密集回購、增持自家股份。股票回購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的回購金額超過了860億元,其中187家上市公司的回購金額超過了1億元。
基金公司自購基金、上市公司增持股份 ,一方面是提振信心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看好長期市場,在底部布局的舉措。
最近,市場的積極信號越來越多,除了基金自購、上市公司回購外, 兩市成交額也在不斷擴大,上周基金髮行市場也有所回暖。
市場的波動不僅意味著風險,也同樣會帶來機會,一定程度承擔波動帶來的風險,才有機會看到長期增長的價值。
底部呈現,反彈在望,堅定信心,做大機率正確的事,相信時間會給我們想要的答案。
今日股債利差
從近10年看,FED溢價為3.27%,該指標過去十年均值為2.459%,股票性價比債券高,適合增配權益類資產。
擴展閱讀:
·【行業】 大漲過後的煤炭,下半年還能漲嗎?
· 【行業】 軍工領漲,曇花一現?
·【基金】這些基金被加倉,不看好
·【指標】還能入場嗎?一個指標幫你判斷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